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不断发展,做为信用、交易、融资等工具的票据愈显其地位之重要,作用之凸显。本文拟就通过海峡两岸票据法异同的比较,以期对从事大陆对台贸易及台商在大陆从事经贸活动的法人与自然人在票据的使用上提供一些借鉴,为推动两岸经贸活动的不断深入做一点有益的尝试。一、引言票据法是以票据关系为规定对象的法律规范,是市场经济中交易、信用、融资等不可缺少的工具。祖国大陆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致使票据业务一直被忽视,在票据的使用上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随之对内、对外经贸活动的日益活跃,票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越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祖国大陆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与投资环境的变化,台湾较具优势的传统企业纷纷加快在越南的投资步伐,部分大陆台资企业也转战越南,台资银行随着台商向越南的转移接踵而至,越南正在成为继大陆之后台商又一重要投资地区。[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台商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取决于产业结构、生产效率、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和开放水平等变量的影响。各省份(地区)诸变量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和结构变迁等而变化。该文利用1991-2011年台商投资于大陆各省份(地区)相关变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政府政策和开放水平是影响台商投资大陆区位选择的稳定且主要因素,其次是产业结构,最后是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成本,而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各变量对台商投资区域选择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也在发生改变,产业结构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成本的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具有闽台金融交往的"五缘"优势,又是大陆台商投资的重点地区,在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中具有先行先试的优势。可以考虑在加强闽台金融界人员的往来,建立两岸金融政策协调机制;鼓励台资来福建省设立各类金融机构,并争取福建省赴台设立金融机构;扩大直接通汇的范围,增设直接通汇的项目;合理确定人民币与新台币的汇价,公开挂牌收兑新台币;进一步对台商投资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尝试开办对台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5.
当前,台资的潮头正涌向大陆。本文选择外商投资规模较小的制药业作为思考的时象,在分析台商投资广东情况和粤台两地合作发展医药生产有利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医药产销的特点,提出利用台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掀起了新的热潮,此次投资热潮在区位、规模、行业及方式上均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带来"双赢"之效,但对某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会形成不利冲击.  相似文献   

7.
大陆制造企业基本税率远高于台湾制造企业;大陆未开征消费税的电器、饮料以及水泥等所涉及的制造行业的台湾投资已占到累计总投资的40%多,表明大陆对台湾特定制造行业的投资吸引发挥了明显作用;大陆给予台商的潜在税收优惠政策要远远多于台湾,而且优惠强度也高于台湾;税收优惠是吸收台商大批投资大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创业成本系列调查——珠江三角洲篇》里我们提及到,有一种企业迁移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关注: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的“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台商在内地的布局已经向环渤海地区北移.原先台商一度很少涉足的环渤海地区成为其新的关注地。并且报告认为,在整体竞争力上,接受调查的台商认为,华北地区“首次”超过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合作步伐将加快。漳州应积极探索设立海峡西岸(漳州)自由贸易区,主要任务是推动漳州设立台商投资区,推动经济开发区扩区升格,推动漳州设立若干个特殊贸易区。对此,建议在海峡西岸(漳州)自由贸易区内推进民间先行先试,降低台资准入门槛,放宽台商投资领域,取消对台贸易限制。  相似文献   

10.
入世后两岸经贸趋向出现了重大变化,且由于大陆和台湾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市场的开放,台商对大陆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形成新一轮的投资浪潮。而台湾制造业的企业规模以及制造业产品形成的各阶段在对大陆的转移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趋向,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其变化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承接台湾制造业对大陆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是快速变迁的社会,创新产品的平均寿命极短,企业的变革大都是突发式的转折。一般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多数已经分离,采用渐进式转型来安排接班人已经不符合社会变化。西进台商在大陆投资大多采用“独资”或亲朋好友“凑资”的模式,与家族企业相去不远,其经营权与所有权均集中在一人或少数人手中。台商在大陆以此方式经营有利于竞争生存,卓越的企业家管理常使变革成功。台商利用大陆“西部大开发”政策性优惠,选择有利部分再西进,将分离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及其有关产业做适当的“根”留台湾,非核心部分则西进大陆发挥相对优势,协助台湾现有优势构成“月晕效应”更繁荣台湾经济。  相似文献   

12.
台商西进的优势已因大陆沿海地区的繁荣而日趋减弱,大陆倡导的“西部大开发”成为未来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轴;在此前景下,台湾传统产业(包括尖端科技产业)顺势“再西进”是有利于台湾经济的抉择。在大陆优惠政策引导下考虑环境因素,台商传统产业转型者、生物科学中医产业与观光旅游业,投入西南地区再西进似乎是有利的抉择,更可与东南亚的台商网络结合产生月晕效应。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陆和台湾之间投资贸易额的变化,指出大陆与台湾主要从事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而在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中,投资区域重心已经完成了从华南地区到华东地区的转移,投资形态则有大型化、多元化、连锁体系化、本土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海外直接投资理论,利用经济部统计处2002年所编制“制造业对外投资实况调查”之原始问卷资料,分别对台商主要投资三大区域——中国大陆、东盟五国以及美国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索影响厂商对外直接投资不同区位的决定因素。概括地,为了规避台湾高昂的要素成本,厂商会选择赴中国大陆及东南亚投资;为了寻找更大的海外市场,厂商会前往美国及中国大陆投资;想要追求技术提升的厂商,美国是最佳的选择之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20多年间,外部资本中占了相当比重的台商资本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分析台湾厂商投资在大陆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未来的发展应重在政策导向外,还要在软、硬两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以吸收更多的台商资本。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广大投资,债权人以及其他财务报告需求据以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上的不同,导致了这三个地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在主体资格认定,揭示时间,披露内容以及财务报告的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本对大陆与港,台地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就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启示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呈现出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增长速度剧烈波动、贸易商品结构逐步优化,海峡两岸产业分工由产业间垂直分工向产业内水平分工转变,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区域集聚、投资产业集中等特点。未来两岸经贸合作则又呈现出由商品贸易向商品生产一体化转变,产业分工由以商品分工为主向以要素分工为主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一、海峡两岸经贸发展的简要回顾自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贸关系已经形成互补互利,相互依存的局面。其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1979年至1987年为贸易主导阶段。在这期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从单轨的、有限的转口贸易逐步转为以贸易为主导,同时带动投资发展。这一时期台湾商品销往大陆的数量急剧增加。台湾对大陆的直接投资是试探性的,多以港资方式出现,形式隐敝,数量少,规模小。2、1988年至1991年为以贸易主导向投资主导过渡时期。1988年台湾输往大陆的商品金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是快速变迁的社会,创新产品的平均寿命极短,企业的变革大都是突发式的转折.一般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多数已经分离,采用渐进式转型来安排接班人已经不符合社会变化.西进台商在大陆投资大多采用"独资"或亲朋好友"凑资"的模式,与家族企业相去不远,其经营权与所有权均集中在一人或少数人手中.台商在大陆以此方式经营有利于竞争生存,卓越的企业家管理常使变革成功.台商利用大陆"西部大开发"政策性优惠,选择有利部分再西进,将分离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及其有关产业做适当的"根"留台湾,非核心部分则西进大陆发挥相对优势,协助台湾现有优势构成"月晕效应"更繁荣台湾经济.  相似文献   

20.
大陆台商在两岸交流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对两岸在经济、文化、社会,乃至政治方面的沟通、交流都发挥着联结作用。大陆台商是两岸经济交流的主体,是两岸社会、文化交流强有力的推动者,更是两岸政治交流的协调者。因此,大陆台商事实上已经成为两岸民间交流最具活力的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