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什么中国文明在历史早期一直领先其他国家而后来不再领先?中国的卓越技术为什么从未转变为一次工业革命?这就是"李约瑟之谜"。对制度激励方向变化的理解是破解此谜的关键:早期中国文化与制度形成的社会物质财富分配在骨子里是"生产性分配"激励,而后来逐渐转变为"掠夺性分配"激励,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落后。  相似文献   

2.
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了使国有企业的改革富有成效,需要从文化层次,特别是从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 一、现代企业制度内涵管理科学,而管理科学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张丽英 《特区经济》2005,(1):234-23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仍有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激励的运用中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相对注重物质文化激励与精神文化激励,制度文化激励的形式也比较容易确定,而对行为文化激励普遍重视不够,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行为文化的建设涉及面广,且具有长期性,企业领导者普遍不愿在这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  相似文献   

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是转换经营机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经营机制的转换必然伴随着企业观念的更新,它要求人们在思维模式、行为规范、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大的转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都是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同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时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果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那么现代企业制度也难以建立,因此应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努力建设好企业文化。同时.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把每个职工都引导到同一方向或目标,使企业具有凝聚力也是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全面适应经济运行国际化、全球化这一形势要求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可见,研究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企业文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勤奋是从普通到优秀的一步,很多人已经做到;而敬业是从优秀到卓越的一大步,这一步必须要迈出去。敬业的根本,一定是对企业内在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如何引导员工更敬业,最重要的是让员工有激情。员工有了这种激情,没有人再会担心企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之魂".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建设,形成企业精神的凝聚力、企业目标的号召力、规章制度的驱动力、企业形象的影响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7.
卢嘉顺 《中国经贸》2014,(20):62-62
企业内部控制是整个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重要协调,也是一种制度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建设。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符合企业文化建设,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在文化上进行创新,并且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对于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是最基本的发展,也能够有效的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咨询,管理控制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内部建设,同时也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辅助。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利于企业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将"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作为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在当今全球经济危机的今天,我们不由地发现: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但在这背后却是文化的竞争.因此,要提升企业活力,走出困境,就要把先进的文化元素贯穿于企业改组、改造、改制和加强管理的始终,并不断地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地推进文化整合、观念转变、以人为本;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质量效益型的道路.并且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精品战略、经营战略、企业形象力战略,这样,不仅为企业在经济领域赢得竞争优势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本文拟就企业文化建设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做一点粗浅的探讨,力图在这一问题上有一个更为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产业》2010,(4):53-53
一般而言,所谓管理规范,往往是指制度流程较为健全,但对员工而言,实际上最关键是三个方面:激励、培训与文化,把这三个方面做好,则必然能够吸引并留住员工,让员工对  相似文献   

10.
著名中国文化史研究专家柳诒徵在其大作《中国文化史》中曾言:"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我们认为,柳先生的这一论断主要是从思想文化史的意义上说的,不是从制度  相似文献   

11.
处于激烈市场竞争的21世纪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已不再是资金、技术、人员、策略,而是企业文化.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有效的组织是企业文化变革的关键,企业文化变革的动机源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代理人偏好的变化,有效的企业文化变革能为企业提供适应效率.对中国企业而言,依赖优秀传统商业文明的传承路径,并以适应市场经济竞争为目的的企业文化的变革,是实现企业经营业绩长足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资源,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获取经济绩效为目标的企业来说,这种投入是否具有经济性十分关键.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企业文化具有经济价值.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要设定合理的激励模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
美国"西点"军校的管理方法被全世界所推崇。但是,从上游来思考,如果一项制度和命令是上下共同认可的,执行成本就会低一些,并有助于执行。这就是常说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万众一心,战无不胜的道理。所以,对管理学中所讲"企业管理靠制度"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理解。在制度形成前,组织者应与员工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沟通找出共同认可的部分,并加以提炼,那就是企业文化。把部分企业文化梳理成条文,那就是制度。一项上、下共同认可的制度,肯定有助于执行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4.
康蕾 《理论观察》2011,(6):74-77
家文化在中国已经泛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家庭以外的社群,包括企业或国家都可以被认为是家的扩大,许多企业以家为核心打造其企业文化。随着中国企业不断成长,其管理实践会因中西方不同文化观念的冲击而衍生出新的企业文化模式。家文化也应向现代思想转变.找到将中国传统家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和企业制度规则相互融合的现代企业家文化。本文从汉语和英语词源探求家的意义的产生和发展,进而比较中西方文化中家文化所承载的异同,并基于异同点的分析来反观家元素在企业文化中的实际应用。以比较文化视角的深层思考来推动企业家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5.
私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最根本的是制度,针对私营企业制度安排的现状和局限性,文章从加快产权制度创新,实现资本家族化向社会化的转变;加速组织制度创新,实现自然人治理制度向法人治理制度的转变;加强人事制度创新,实现人事制度从任人唯亲向用人唯贤的转变;重视管理制度创新,实现管理的感性化和亲缘化到科学化与专业化转变;强化技术制度创新,实现将竞争优势“锁定”于低要素成本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变;注重企业文化创新,实现从家族文向高绩效文化的转变六个方面阐述了私营企业制度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反腐败斗争中起着"治本"功能和"基础性"作用,是从源头上抓好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对石油企业而言,必须以教育奠定基础,以思想形成合力,以制度规范责任,探索新办法,采取新措施,解决新问题,进一步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思想解放、体制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20多年,从经济体制上看,改革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所有制改革看,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政府管理经济的睦,也是从政府垄断社会资源、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到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对 管理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中建五局的"信·和"文化推动了中建五局长达十年的高速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信·和"文化不仅增强了员工对企业认知度,更增加了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及归属感,同时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胜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以中华文化为视角,分别从中华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信"与"和"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分析,特别是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出发,概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信"与"和"的发展轨迹,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内在动力。然而,究竟培育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员工像动车一样产生涌流效应,使每名职工自觉地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作者认为,现代企业应该着力培育理念、制度、执行这三个方面下工作,并就此展开系统论述,对应到企业抓好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企业团队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企业的前途。目前,在我国各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应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关键之一就是要培育企业的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