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引导下,西部地区的传统建筑生土民居面临着新政策下的跟新换代,目前西部地区还存在着许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聚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速,文章通过对新疆吐鲁番地区传统民居的调研,引入环境行为学概念,从传统民居居民的行为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层面,对新农村生土民居开展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汉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汉族传统民居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汉族传统民居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汉族传统民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汉族传统民居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及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桂北乡村民宿的兴起,给桂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带来了重要影响。本文以阳朔旧县村传统民居改造作为主线,以满足现代居住功能和营造桂北慢节奏民居特征为目的,从地域特征、设计手法、使用材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总结桂北慢节奏民宿的改造策略和手法。  相似文献   

4.
黎族作为海南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无论人口数量或文化遗存,均对海南地域文化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着眼于黎族传统民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的船型屋民居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寻找出"干栏式"船型屋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因子,并将其作为设计元素进行转译与应用。力求在黎族传统民居逐渐消亡的今天,能够以再生设计的理念将它们以地域性特色和建筑装饰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部分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门匾是传统民居建筑中院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晋东南地区几乎每个传统民居的院门上都有门匾,这些门匾体现着院主的文化涵养、价值取向、社会地位及价值追求,形成了独特的门匾文化。  相似文献   

6.
苏北农民画的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凝结和象征。进入新时代发展以来,苏北农民画日渐面临无人承继的窘境,亟待通过多种措施的研究和探索实现农民画的传承和发展。本问在分析苏北农民画传承和发展意义基础上,就其历史发展变革进行分析,并深度剖析苏北农民画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希望可以为苏北农民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的优良文化.而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鞋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华夏婚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鞋不仅是一种服饰,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如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倾向、民俗风尚等,这充分体现了鞋的综合文化性.以"鞋"为媒介从传统文化、传统表现形式、现代审美艺术和社会文化等若干方面浅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婚庆礼品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通过对昆明海晏村一颗印民居中建筑装饰的分析寻找传统装饰的当代艺术文化价值并浅思如何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传递传统装饰艺术,为人们了解传统民居装饰的艺术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18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乡村振兴需要依托地方文化,而特色文化又是带动乡村文化经济发展的支撑,因此特色文化产业对乡村文化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文意在通过研究大理白族民居的转型来分析特色文化产业对乡村文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大理白族民居作为大理地区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在乡村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大理地区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及人们旅游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白族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些白族民居为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了转型。通过转型将白族民居打造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文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尤其是丽江纳西民族,纳西民居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院落空间的铺地设计最突出。本文就从纳西民居院落铺地的构成要素、文化体现和设计特点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1.
在满足湖南地区继承传统优秀的竹工艺技法前提下,笔者结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从设计规律以及相关文化方面相互融合,以期设计出既能够传承传统竹工艺技法,又能满足当下大众审美需求的竹器工艺品。  相似文献   

12.
海晏村是滇池流域最后一个古渔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壮村民大多都外出打工,村内只剩下老人和儿童,而且村内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古渔村文化受到外来文化侵蚀严重,许多的传统民居建筑被拆除,造成了村落文化被极大地破坏,如何有效地保护渔村文化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在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如何通过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提升当地文化影响力、促进旅游业发展,成为许多村落面临的转型难题。文章以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曹村乡草庵村为例,以黄河流域耕读传家为文化脉络,沿袭原始聚落发展中的“师古性”“自然为师”的公共空间,在当地传统民居的基础上,以石头作为乡土IP,结合豫西传统村落中的村口空间、民居空间进行内生式更新设计。同时从精神寄托、顺应地貌、统一肌理、民居更新等方面深入研究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创新策略,以期村落焕发生机,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黄河流域村落的发展建设提供经济远景。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中居民参与问题思考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37  
黄芳 《旅游学刊》2002,17(5):54-57
传统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在许多地方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 ,由于其所有权多属于居民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居民也是一个重要的主体 ,因此必须考虑居民的参与问题 ,本文就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促进苏北文化遗产地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苏北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现状,并通过ROST软件搜集了苏北文化遗产的数据,进行了高频词、网络语义和情感分析。通过问卷分析和形象感知分析,提出苏北文化遗产地缺乏特色文化IP品牌、数字化程度及景区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低、整体发展相对保守等问题,并提出打造特色文化IP品牌、增加数字化旅游项目、提高景区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多元化助力文化遗产地高质量发展等建议,以促进苏北文化遗产地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理念越来越强。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湘西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地方,其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气息。这使得湘西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而去往湘西旅游的游客大多数是为了欣赏湘西的民族特色,因此近年来,湘西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也逐渐向着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本文着重对湘西特色民间图案与地方性旅游工艺品设计结合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旅游开发中,传统民居保留还是舍弃?如何人性化地引导老屋的精神回归,旅游开发的尺度怎样把握,不同管理模式将带来怎样影响,本文将就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黄杨木雕是中国的木雕艺术中一项重要传统的工艺品类,从古代传承至今的黄杨木雕作品数量较大,我们可从中品味出黄杨木雕的登峰造极之处。而每个黄杨木雕艺术做的价值和审美都有着极大的不同,要看一个黄杨木雕作品具什么样的价值和审美艺术必须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鉴赏。该论文主要针对黄杨木雕的价值和审美进行全面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对民族文化心理以及传统的反映。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其中苗族就是比较有特色的民族,其服饰的文化以及审美也有着其独特性。本文主要从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化的内涵层面进行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能对苗族服饰的进一步认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文学旅游在浅阅读时代具有非凡意义.现代阅读方式变革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审美模式和获取知识的路径,对我国文学的现代生存提出挑战.通过文学旅游获取知识,并接受审美教育已成为鲜活的时代话题,具有新的时代意义.该研究选择《水浒传》故事发祥地水泊梁山为案例,通过访谈和网络博客获取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构建文学旅游者的审美消费模型,再次收集网络博客数据对该研究的理论饱和度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文学作品作为“前结构”或“前理解”存在,是文学旅游者的—种期待视界,对文学作品的熟识程度决定了文学审美的深度.文学旅游者的审美消费体现为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的有机融合,其中前者是后三者的起点,审美感知通过人物、往事、故事环境、小说情节等展开审美想象;审美感知借助景观、人物、环境达到审美理解;审美感知能够激发文学旅游者的审美情感,包含对作品、作者、人物、时事的评价以及自我励志.该研究理论上可以拓宽文学旅游的研究视角,实践上可以为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和传统人文精神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