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哲族是聚居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族,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黑龙江省赫哲族文化旅游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开发深度不够、体验性不强、开发管理无序等诸多问题,导致游客的满意度不高。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赫哲族文化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借助游客满意度等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提出科学合理的市场开发建议,以此推动赫哲族文化的传播,带动黑龙江省赫哲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旅游者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本文基于情绪评价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构建基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旅游体验价值对旅游者文化传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体验功能价值和符号价值通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影响旅游者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在海丝文化旅游体验中形成的集体身份认知诱发民族自豪感,进而将海丝文化符号与民族集体记忆建立情感连接,形成文化认同;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驱使下,旅游者将高度的情感能量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传播行为。旅游者体验到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越多,则实施文化传播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文化传播行为又强化了旅游者对自身群体身份的认同。因此,应进一步凝练海丝文化元素符号,凸显海丝文化成就,提高旅游体验价值,提升旅游者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进而促进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3.
孙志江 《北方旅游》2002,(15):24-29
在祖国的东部.在美丽的乌苏里江畔.世世代代居住着一个性好渔猎的民族——赫哲族。  相似文献   

4.
古镇所保留的传统居住环境,特别是历史民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迎合了现代旅游者的回归心理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本文总结了目前古镇文化旅游研究及开发概况,并以蓬安周子古镇为例,简要分析其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基于文化特色进行古镇文化旅游规划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旅游工艺品是旅游业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商业产品之一,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承当地本土民族文化,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传播当地本土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许多旅游者所追求的是文化的娱乐性,而对民族文化的原形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这就使得文化商品在过度片面化发展之中可能会导致本土民族文化真实性的逐渐消失。要进一步处理好本土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旅游工艺品对本土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的问题。因此,在对旅游工艺品进行开发探究的同时,就要将文化保护作为重要原则贯穿于旅游工艺品开发和研究的整个过程。要在保护本土民族文化的视角下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商品充分地融合,并使二者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原住民既是当地旅游活动的重要对象,又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但在旅游扶贫开发和运营中,由于旅游吸引物权规定的"法律真空",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原住民在与开发商和政府博弈中往往被边缘化,导致经济收益偏低,却要承担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成本,严重损害了原住民的利益。文章运用赋权与产权理论,对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弱势地位的核心原因进行了辨析,指出原住民参与处于"无权"或"弱权"状态是因为对旅游者最具吸引力的天然属于原住民所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界定上的法律缺失,提出了加强旅游吸引物权的"确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赋权建议,并分析了赋权后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最后以石泉苗寨为例,具体剖析了法律赋权下的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方式与企业的经营机制,以期彻底改变原住民的地位弱势、收益偏低和参与"无话语权"的现状,增加原住民的财产性收益,缓解原住民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一种,能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然而,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无法对旅游者进行有效吸引,各地区难以实现系统性、合理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就此类问题而言,本文以河津市历史文化资源为例,阐述了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重要价值,并分析了河津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战略,以期推动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发展。  相似文献   

8.
旅游者对黑衣壮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感知差异与满意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燕  凌常荣 《旅游学刊》2007,22(11):78-84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文化异化的现象日益凸显,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感知存在着3种差异:游客感知同一种民族文化的真实性程度(真实度)的差异;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异;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感知与实际情形的差异.这3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游客满意度有着正面或负面影响.本文将以黑衣壮民族文化旅游为例,在分析这3种差异的基础上,试图揭示这3种差异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与旅游也在深度的融合。诗词+旅游也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关注,诗词文化让旅游更有内涵,而旅游则让诗词更有韵味。浙江省力推"诗路文化带"建设,金华是浙江"钱塘江唐诗之路"的支线,金华地区诗词旅游资源丰富,本文重点研究金华地区旅游诗词发展的对策,旨在进一步促进金华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不仅可以带给当地居民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带动当地的其它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在众多游客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深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其继承并复兴,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自信的形成。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基于此应该加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但不能盲目进行,要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并且突出旅游特色,全面发展。现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处于白热化阶段,本文对其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拥有历史悠久的草原文化资源和丰富的冬季冰雪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内蒙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重要创新点和增长点,也是得天独厚的特色产业。借力冬奥会的契机,有效结合资源、地缘及草原文化等内蒙古特有的独特优势,不断改革和创新内蒙古冬季旅游产业是实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宏伟目标和将内蒙古"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的关键举措。应采取大力开发优势资源、结合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管理机制、塑造内蒙古旅游新形象是内蒙古冬季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正在逐步成为人们心目中旅游的一个重要方式。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打造要针对旅游者向往自然和乡土亲情的多元化、个性化、情感化、体验化需求,开发独具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来开发地区乡村旅游的资源,保护乡村旅游生态资源,走品牌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互联网+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以往研究中将旅游者多个特征属性简单叠加还原调查对象的不足,使用结合分析(conjoint anallysis)的方法,基于行业与居住区域的差异,研究旅游商业化背景下当地居民内部分化及其对旅游者的偏好,探究主客关系的现状与趋势.研究表明,旅游商业化极大地强化了东道主社区内部的分化,旅游从业者的旅游者属性偏好同经济收益正相关,非旅游从业者更看重旅游者属性的社会、文化含义.验证了旅游(活动)中心与居民住所之间的距离对交往偏好影响较小,从属于职业因素.最后,归纳了旅游主客交往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并提出在缺乏合理规划的旅游商业化情境下,非旅游业者更容易演化为主客关系恶化的推力.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认同感是族群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认同呈现出多维度和不同方向的发展轨迹。文章通过对一位土家族青年女性个人生活史的记录,分析了在旅游发展进程中族群个体的民族认同感的演化过程,发现旅游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在于:旅游引致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民族文化的"势位";旅游产品创造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景观;文化旅游的发展使民族认同的层次不断深化;民族旅游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将误导民族认同的方向。研究将为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黔南州民族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种新业态。黔南州是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区域、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分析黔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的具体方式、发展的驱动机制,提出发展的提升路径。需要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构建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线路,推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本生态正常化,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全力促进黔南州民族文化旅游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总被引:85,自引:2,他引:83  
马晓京 《旅游学刊》2000,15(5):50-54
随着西部旅游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民族旅游开发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给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本文分析了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探讨了西部民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内文旅发展将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点。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多姿多彩的文化及纷繁异世的旅游资源亦已逐渐展现于他者的视野中,吸引着各色旅游者蜂拥而至。伴随旅游冲击,东道主社会必须要深层次认识自有的原生文化价值,增强原生文化的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创新,坚守自身文化特质,将独有的文化附加在旅游产品中,平衡好当地市场运行机制和文旅发展的关系,以实现该区域文化与旅游的共生、共存、共进。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法律赋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兵  惠红 《旅游学刊》2014,(7):39-46
民族地区原住民既是当地旅游活动的重要对象,又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但在旅游扶贫开发和运营中,由于旅游吸引物权规定的“法律真空”,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原住民在与开发商和政府博弈中往往被边缘化,导致经济收益偏低,却要承担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成本,严重损害了原住民的利益。文章运用赋权与产权理论,对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弱势地位的核心原因进行了辨析,指出原住民参与处于“无权”或“弱权”状态是因为对旅游者最具吸引力的天然属于原住民所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界定上的法律缺失,提出了加强旅游吸引物权的“确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赋权建议,并分析了赋权后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最后以石泉苗寨为例,具体剖析了法律赋权下的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方式与企业的经营机制,以期彻底改变原住民的地位弱势、收益偏低和参与“无话语权”的现状,增加原住民的财产性收益,缓解原住民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旅游振兴是指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是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苦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桂西北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一些特殊的民俗旅游资源,但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导致经济相对落后。目前,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下,交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自然的旅游资源和传统的人文旅游资源得以开发。本文选取桂西北民族地区两个典型乡村旅游振兴点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振兴模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山岳型景区文化内涵的挖掘是提升景区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景区提供的文化旅游产品容易偏离旅游者的需求.文章以天柱山风景区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供需双方对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差异,同时借助IPA模型帮助旅游经营管理者制定了景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结果表明:(1)供需双方对天柱山风景区的整体印象差异不显著;而对文化印象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天柱山风景区文化印象较好,而旅游者对其印象较为一般;从文化资源要素上来看,供需双方对绝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显著差异,且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其偏好的程度总体强于旅游者.(2)采用IPA模型,通过对比供需双方对天柱山风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偏好差异,得出继续努力、过度表现、低优先改进、重点改进4个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