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网球运动飞速发展,也受到了大学生们的广泛喜爱,在这种情况下,"网球俱乐部"也成为了一种校园体育文化的体现,其以喜爱网球运动的大学生为主体,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网球运动相结合,其的发展与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影响深远。本文便对民办高校网球俱乐部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对多所民办高校进行有关网球俱乐部情况的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俱乐部教学是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网球俱乐部教学极大丰富了高校网络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业余生活。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许多教师都对网球俱乐部教学给予了高度关注。文章以网球俱乐部教学为主题,就高校网球俱乐部教学方法展开了探讨、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大家对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正在稳步上升期,对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高校教育在注重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体育运动的锻炼,而在高校中开展网球俱乐部这一新兴项目,能够吸引除学生之外的广大人群,网球运动可以更好的帮助身体进行运动,以网球俱乐部这种形式经营,能够在健身的基础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更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教学范围的不断扩大,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通过体育俱乐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高的实践价值。本文主要研究高校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希望能给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一些借鉴,促使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在国际网球赛事上初露头角,频频取得好成绩,网球这一运动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大高校也将网球加入体育课程体系中,但课程固定,浅于表面的教学使大学生对网球这一运动并不了解,进行网球运动也多是一时兴起而非热爱,这就需要将网球文化有效引进大学校园,使之对高校网球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综合体育文化素养,通过理解网球的魅力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爱好,对起到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作用。  相似文献   

6.
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新兴的一种用于创新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式,其与传统班级授课体制完全不同,其更注重培育学生的运动自主性,注重课内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机体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创新改革措施,旨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课程之中,体育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对于小学学生,体育课程能够强健他们的体魄,让他们保持身体的健康,还能在各类体育活动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在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方向上进行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格。本文在对之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体育课程中对于学生兴趣培养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以及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是在高校特定环境下而产生的一种形态,是高校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高校竞技体育是竞技体育在校园中的延伸,尤其是高校运动队的存在更是高校竞技体育的代表,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不同学校鲜明的体育文化特色,对于高校普通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参与的态度、动机以及相应的体育行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作为高校体育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体育也必定会受到运动队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高校运动队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从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其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这种教学理念主要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也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将其运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当中,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通识教育理念来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运动竞技人才众多,国家对专业运动队的培养力度也比较大。近几年,对高校中的高校学生的运动训练也显得比较重视,当然,通过国家的支持,我国高校的运动训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培养了众多的体育人才,但是,在当前我国的高校运动训练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培养方向单一,过度追求训练成果,对运动员的其他素质缺乏培养的现状。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运动训练以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广大的工作者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校校园足球"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推进校园足球文化体系、组织体系、竞赛体系、教学体系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更加完善与丰富,对高校体育活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某工业大学的校园足球"一体化"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对校园足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其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新时期下,由于体育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受传统教观念影响,教师在教学时仍然采用以竞技方式为主的体育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归纳等研究方法,了解现今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探讨体育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终身体育能力养成的作用,并通过此种教学模式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一体化"教学是通过依托课堂,开拓课外体育作业内容,开展相应地体育俱乐部;进行"小而多"的课外体育竞赛等途径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生体育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健身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现象,必须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本论文以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自我健康意识有所转变,长期保持科学的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极为重视和关注的话题。但我国高校对终身体育事业重视度不足,本文以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继而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
学校的体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部分体育项目会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其开展的强度会受到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打击了学生的体育锻炼信心。健身气功是一种运动强度可自由控制,且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等限制的一种体育锻炼方法,且对于学习者的身体基本素质没有太高的要求,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学习和锻炼。因此,健身气功在高校体育推广中具有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同步发展、促进高校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等作用,还有对人文性质的高度重视、对空间以及时间的无限制、价格低廉等优势,值得在高校体育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各大高校来说,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共同发展是每个学校所追求的目标,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往往比理论知识的巩固更显得重要。因此,对于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各大高校和大专学校要着重培养制冷与空调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学校目前阶段比较重视的课题之一。所以学校要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突出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加强教学管理,浅谈制冷与空调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几个有效途径,给予学校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校体育现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如今学校和家庭都重视学习成绩,忽视锻炼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阐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中学生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伴随创新型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高校的专职教师、辅导员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结合也极为关键。本文以西安工业大学的学生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为例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高校教师与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和态度呈现较好的趋势,但在指导和学生参与竞赛方面整体效果不;(2)多数高校在理论讲座学习以及平台的提供上明显不足;(3)在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中,表明出政策的扶持、基金的支持以及学校的宣传和重视程度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高校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个环节,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人才培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重视。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高校专业中长期以来并不能的得到充分的认知以及重视,但是汉语言文学在推广国家文化,增加民族自信方面的重要性一直从未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中汉语言文学的培养以及强化问题,是高校传统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注意并且改变的地方。本文将以汉语言文学人才如何培养为题,对我国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改善方法进行相关描述,希望能够为有关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