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魅力无穷的游戏内容往往能吸引孩子乐此不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藏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就藏族的饮食、音乐、体育、美术服饰等文化如何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园本课程作了一定探索。  相似文献   

2.
藏族,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民族,主要生活在中国的西部地区,由于环境艰苦,条件恶劣,藏族同胞们有着坚忍不拔、热情好客的优良品格。几千年以来藏族文化几乎和中原文化没有任何交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本民族自己的信仰,以及本民族自己的绘画形式,所以造就了藏族文化的独特性,使得藏族题材中国画一直是国内外画家所钟爱的话题。四川是藏族同胞主要的聚居地,这里生活着大量的藏族同胞,主要分布在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是中国的第二大藏区,也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区,这里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也是画家们研究藏族同胞的天堂。四川藏族题材中国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其地域性、藏族文化等,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我们藏族题材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西藏位于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拥有独一无二的瑰丽的高原风光;西藏又是世所公认的藏文化的发祥地,以藏族为主体的高原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文学、艺术、宗教、音乐、医学、服饰、节庆、丧葬习俗等,成为了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述一切,使西藏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4.
侗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进行服装艺术考察时,发现侗族银饰承载了民族宗教信仰、生活理念、婚姻习俗、工艺流程、艺术审美等丰富的社会内容,是开展村寨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本文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试图从艺术田野考察角度提出自己对服饰文化的见解,以期对侗族服饰艺术研究与推进侗族文化旅游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5.
西藏,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沉淀,逐渐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地区的建筑相比可谓独树一帜。藏族传统元素在建筑中的应用,是藏族艺术的一种体现,不仅由来已久、选材广泛,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有自己鲜明的独特性和民族性。与此同时,在不同建筑中所呈现出的藏族元素,能够看出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对藏族人民各方各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对民族文化心理以及传统的反映。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其中苗族就是比较有特色的民族,其服饰的文化以及审美也有着其独特性。本文主要从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化的内涵层面进行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能对苗族服饰的进一步认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甘肃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是一个由多民族和多地域文化所汇聚的省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和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裕固蒙古民族风情、悠久的回族藏族文化传统、独特的动向保安风俗等,这些特有的甘肃民族文化造就了甘肃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品味高和特色浓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五十六个民族用独特的文化艺术组成了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服饰是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了解民族服饰能深刻了解背后的文化价值,对该地区的纺织技艺和宗教风俗研究有重要意义。服装设计属于工艺美术,好的设计师在设计时要体现作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人们的设计符合时代特色且具有新意的服装。在服装设计课上融合进中国民族传统服饰的符号不仅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益于服装设计的创新。基于此背景,笔者对中国民族传统服装符号早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融合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服饰史论者过多地注重宋代服饰的保守和封闭,其实,儒雅化才是宋代服饰最重要的特征。在宋代无论士庶服饰还是军戎服饰都具有明显的儒雅化趋向。宋代服饰文化之所以走向儒雅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为两个方面:一是"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不仅提高了文臣地位,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这是宋代服饰文化趋向儒雅化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二是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构建,这是宋代服饰文化儒雅化的深刻社会伦理道德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的结晶,也体现着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精神文明与价值取向。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其服饰也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并探究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期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的交流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促使中西方的交流更加的频繁,这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服饰的风格。欧美服饰文化影响了我国现代服饰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欧美服饰文化对中国现代服饰的影响,以期能够为我国服饰的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唐朝是我国在古代时候的大国,当时各国都去唐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在那个时候,唐朝的发展非常的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很多国家来说都是非常厉害的国家,不仅仅是我国古代的各个国家都向往唐朝文化,就连很多的国外国家都派遣了使臣去唐国学习唐国的各种文化,这个时候就因为与外国的交流,唐朝的服饰也发生了改变,服饰的开发,款式,图案都发生了不同,然而,这些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都可以了解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的优良文化.而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鞋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华夏婚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鞋不仅是一种服饰,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如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倾向、民俗风尚等,这充分体现了鞋的综合文化性.以"鞋"为媒介从传统文化、传统表现形式、现代审美艺术和社会文化等若干方面浅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婚庆礼品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凉山地区的彝族舞蹈是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彝族舞蹈受到现代舞蹈、其他民族舞蹈的冲击,逐渐失去彝族舞蹈的魅力与独特性。彝族舞蹈具有服饰美、舞蹈美,音乐美等等特点,保护非物质文化,将彝族舞蹈传承和保护下去,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女性的个人形象由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统一构成。女性的外在形象可以分为天然形象、外饰形象和行为形象。女性的天然形象主要由先天造就的遗传因素决定,而女性的外饰形象是可以过后天的学习进行改变和提升。服饰搭配所塑造的服饰形象作为外饰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女性形象设计的重点。女性服饰形象设计可以通过认识自己、确定风格、选择单品、运用法则、品味提升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十一”黄金周里。许多游客慕名来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山西省汾阳杏花村。在这里他们不但看到了汾酒的制作过程,还参观到了全国第一家酒器博物馆,也是目前为止收集藏品最全的一家专业酒器博物馆。而这个被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的酒器博物馆,是由一家企业——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兴办的。在有“醋乡”之称的山西清徐的醋博物馆,游客们充满好奇地参观酿醋、食醋、盛醋、运醋的各种实物,了解传统醋文化。这个中国第一个“醋文化博物馆”,则是由山西清徐的企业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兴办博物馆已经不再仅仅是国家的专利,许多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起了相关的企业博物馆。近年来。更是有一股新的热潮涌现,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2005年5月28日,全国第一家鞋文化博物馆在温州永嘉开馆。这所鞋文化博物馆由温州民营企业红蜻蜓鞋业集团投资兴建。温州民营企业美特斯邦威集团兴办的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将于2005年底在上海开馆,届时馆内将展出中国所有民族的服饰和明清以来的历史服饰。曾几何时,国内先富起来的人们手中掌握了大量财富,买名车、置豪宅、在消费场所一掷千金等成为民间茶余饭后所关注的谈资。而今天,这类暴发户的新闻已渐成昨日黄花。掌握了更多经济权力的财富新贵们更加趋于理智和冷静。除了一般性的投资和奢侈品消费外,他们为财富找到了一个新的流向——兴办企业博物馆。  相似文献   

17.
侗族由于地域和历史及社会因素、地理及自然等原因,形成其特定的自然信仰。侗族没有文字,侗族服饰是侗族民族文化的一种标识,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甚至精神信仰。本文旨在通过侗族服饰文化之纹样、图案等,探索侗族人民的自然崇拜信仰。  相似文献   

18.
散议藏文化     
散议藏文化23著文:丹珠特殊的环境造就特殊的文化。被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雪域”孕育出了藏族文化。高海拔是这种文化成长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大约距今5-6万年前,西藏高原就有古人类居住;大约在5000-6000年前,高原居民的分布已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9.
「雜谷瑙河像一匹白馬,踏着鷓鴣山的彩雲來到藏家……」這是嘉絨藏族的一段民謠。光從這兩句歌詞來看,便可以大體了解他們的身份、居住地和性格了。 居住在雜谷瑙河流經的地方 歌詞中提到的「藏家」,特指藏族中的一支——嘉絨藏族。根據史料記載,嘉絨藏族是遠古時從西藏瓊部東遷至松潘高原聚居的藏族的一支。他們不似高原藏族過放牧的生活,而是  相似文献   

20.
在旅游的过程中,东道主常常被刻写上“他者”的文化意涵.游客带着追求“文化差异”的诉求前往“他者的世界”,在异域邂逅他者.文章以拉萨大昭寺广场及其周边的八廓街作为案例地,以藏族人在八廓街的转经、磕长头行为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以汉族游客和藏族人两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西藏旅游发展以及中国后改革时期转型背景下,藏族的“他者性”如何在汉-藏互动过程中被建构.文章认为,藏族的“他者性”并非具有先验的、一成不变的意涵,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互动中不断生产的.文章关注“他者性”建构过程中的两个维度——我者对于他者的凝视,藏族人对于自身的他者性的展演.一方面,转经、磕长头行为使游客将藏族人视为神圣、美好、朴实的代名词,对他者的建构存在浪漫化-理想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藏族他者并非凝视的被动接受者.随着“职业磕头者”的出现,一部分藏族人将凝视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本,通过他者性的展演,积极地响应游客建构的文化意义,以此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总而言之,“他者性”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忽略我者及他者所处的社会情境及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