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的瑰宝,是世界的财富。本文旨在探索在全域旅游视域下的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在扬州这个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实践,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见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是五千多年智慧的结晶。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窑"的新发展、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媒体来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勇敢和智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教学日益成熟,在校园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对于我国精神文化教育,特别是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本文从智慧教学的角度出发,立足山东省非遗文化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有效的实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推动"齐鲁文化传承"工程的开展,促进山东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是世居于湘鄂渝川黔边区武陵山脉的南方少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土家族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人民创造了本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其民俗风情的研究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非遗的展示更多的是在民族类博物馆里呈现,如何让博物馆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更多观众直观、直接的接触和了解,需要博物馆对非遗的展示进行思考。本文将通过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简析非遗展示的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特点,其属于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家的保护。但是随着民族旅游的快速发展,给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直接影响,现在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使得我国很多领域为其担忧。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下有关"浅谈中国民族旅游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详细内容。  相似文献   

7.
西藏民族美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政府提出的保护与传承的政策指导下,要求将民族美术的知识和技艺运用到大众的教育之中。西藏高等院校依据本地区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设置专业课程,将民族美术传承和现代民族教育相结合,从而丰富和完善民族教育意义下的美术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8.
张弘 《西部旅游》2023,(14):1-3
<正>“藏羌彝走廊”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迁徙廊道和重要的商贸交流通道,区域内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化遗存众多。同时,“藏羌彝走廊”旅游资源供给充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区域优势产业。新形势下,需要深挖非遗的现实价值,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路径,使其更好地服务四川“藏羌彝走廊”乡村文旅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9.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长期以来通过生活实践为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将民族体育融入到现代化的体育教学当中,是对民族体育的继承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发扬,这对于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本位主要以传统武术为例,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对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迈向胜利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文章以概念范畴探析为研究起点,廓清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生成逻辑、共性特质与传承困境,试图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长效推进机制。研究发现:(1)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广布于红军长征沿线,其孕育、生成、积淀、发展、传播、创新和嬗变均与红军长征存在内在关联,深受长征文化及长征精神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非物质形态文化或口述历史;(2)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跨区保护难度较大、长征文化根基不深、非遗传承人才断层、利用方式同质单一与旅游开发利用无序等现实挑战;(3)明确研究发掘、人格活化、教育活化、数字活化、空间活化和产业活化六大实践进路,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此外,研究还对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及其活化利用实践进路展开延展性讨论,尝试性勾勒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逻辑关系图谱,以期为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所以它的保护和传承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四川省的地域文化特色出发,对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其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保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托,对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进程中,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面临着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利用的矛盾。文章以广州永庆坊作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永庆坊文化舒适物数据,基于场景理论中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戏剧性3个维度,梳理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路径,以期为其他城市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场景、实现文旅价值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赣剧是我国江西省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以赣语来演绎和传播,具备典型的赣文化特点。从本质上来说,赣剧是以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属于典型的声腔戏曲,因此在南方系的戏曲中也具备自身的独特特性。时至今日,赣剧已经有超过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因此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将赣剧与我国的民族歌剧相融合,提升赣剧的传播和应用,同时促进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这是二者发展的共同需要,也是相关从业者的基本需求。本次研究以此为起点,论述了赣剧与中国民族歌剧融合的背景、必要性、意义和基本思路,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和见解,希望对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带来有益的启迪及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杜行行 《西部旅游》2022,(20):76-78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生态环境的快速更新使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生存、传承窘境。文章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机制模型,不断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与薪酬管理制度,以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承德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因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和地理位置积淀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不仅是展示承德城市魅力的重要媒介,也是建设旅游城市的宝贵资源。怎样将地方旅游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已成为承德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必须直面的问题。因此,本论文在分析承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日本相关城市的发展经验,旨在为承德地区发展非遗文化旅游提供相关建议,以期实现非遗和地方旅游业的和谐发展。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众领域的广泛传播,为非遗和旅游业的互动创造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传,是人民群众智慧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了解该遗产所在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在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法律是最有效的途径,以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可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为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现阶段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工作还不够完善,亟须优化和改进。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及优化策略作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洁  郭晓希  李扬 《西部旅游》2023,(20):72-74
<正>京津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交往半径相宜,具有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在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合理活化京津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演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王瑞  王鑫 《西部旅游》2023,(8):20-22
<正>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呈现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文化的传播形态也在发生着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更多机遇,使得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更具时效性,从而扩大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文章旨在探讨山西省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对于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山西的非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各种各样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些艺术以及艺术形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财产,是我国艺术文化的外在彰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集着不同民族的智慧。这些技术充分的显示了我国民间工艺的艺术价值。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民间工艺的传承调查分析与研究,可以充分的了解我国民间艺术形式特征,对我国的艺术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源  余燕 《西部旅游》2022,(18):75-77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文旅融合逐渐受到关注。四川省泸州市是川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视角下,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外宣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地方非遗特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对外传播,为泸州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文章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及难点,并结合实例探究泸州非遗外宣文本的英译策略,以期扩大川南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助力川南非遗走出四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