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长城与"长城文化之旅"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亚力 《旅游学刊》2003,18(3):53-57
中国南方长城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苗疆边墙不论在修筑的时间还是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北方长城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是它经过我国湿润的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从而使长城作为历史上中国特定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功能界线,这一特有的文化背景,在更小的区域内得到了清晰的体现。由于南方长城的存在,凤凰的文化景观形成了差异明显的三大区:民族文化分界区、民族文化分离区和民族文化联合区,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都是凤凰旅游的重要引力源。本文在挖掘长城文化内涵,诠注凤凰三大文化景观区之间成因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以长城文化为旅游主题,以“中国南方长城之旅”为旅游形象,以南方长城和民族文化分合为景观整合的线索,打造中国长城文化旅游精品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动员人民群众的关键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同时,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在外延上是有联系的。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历史上就是出发点,在现实中就是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而言,在认识世界上就是一种新思路,在改造世界上就是一种新运用;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要把二者密切结合首先要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要从历史中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最后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广西简称"桂",有"八桂大地"之称,故而广西陶瓷称之为广西桂陶,即为桂陶。我们以桂林山水元素融入桂陶的造型设计中去,欲打造系列添加桂林山水元素以及广西特色文化的陶器。从传统的材料与工艺入手,加以新的元素进行研究创作,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创作出更具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广西特色的桂陶。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旅游作为人民群众的一种重要休闲娱乐方式,近年来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其中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兼具休闲娱乐和陶冶情操的旅游形式,更是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这也使得红色旅游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且表现出了多样化、体验化的各种特色。在红色旅游规划设计中,建筑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所以针对红色旅游建筑规划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于规划和发展红色旅游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余华所创作的《活着》,不仅朴实无华,而且清澈纯净,文章结构也是通俗易懂、十分流畅。小说题目为"活着",但是它并不是只简单地表示活着的一种状态,同时还向读者展示了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应该积极、乐观的活着,从而体现出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独特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6.
地方性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其对旅游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地方性?在传统的区域地理学研究中,我们习惯于将地方看作是一系列彼此间具有显著差异的区域单元.通过识别特定的地理空间中独特的属性或要素,区域地理学家通过特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人为地划分出地方的边界.无论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对于经济区的划分,还是传统的文化地理学研究中对于文化区的界定,实际上都是从学者自身的知识体系出发,人为地建构地方边界的过程.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尽管传统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在近年来被批判为带有僵化的科学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色彩,且往往受制于研究者强烈的主观判断,但其界定地方性的基本理论思路至今依然是适用的.换言之,不同的地理单元之间的差异依然是界定地方性的终极标准.约翰·厄里(John Urry)在其广为流传的Consuming Places与The Tourist Gaze两本名著之中,亦旗帜鲜明地支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不同民族的语言对于"模糊性"这一人类语言的共性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本文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入手,究本溯源,研究探讨英汉两种语言模糊性产生差异的内因与外因,即,民族哲学思维方式与民族地理环境的迥异导致了英汉语言模糊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当代平面设计中比较优秀的作品大多来自西方的创作者,我国的设计师的创作水平则处于中等水平。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如淡雅的水墨画,深奥的书法,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色彩以及传统图案,必定会使我国平面设计出现一个巨大改革。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带给平面设计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饮食地理与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远非一个去地方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全新关系体系中重新定义地方性,并生产出新的地方性的过程.全球化背景下,人和企业的频繁迁移突破了以往的既定边界,形成了越来越多的"跨地方(translocality)".而饮食的地方性是食品之源,是基于全球化背景对"地方身份(place identity)"的最好表征.伴随人文地理的"批判"转向和"文化"转向,饮食地理(Geographies of Food)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议题.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杂志曾三次报道"饮食地理学"研究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10.
海陵岛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迎华  朱竑 《旅游学刊》2006,21(11):36-42
本文选择广东海陵岛闸坡镇和海陵镇两镇,通过比较研究来探讨旅游业发展对于其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比较成熟的闸坡镇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旅游业发展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迁:居民生活的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的思想意识、文明水平、普通话水平、思想开放度等都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也导致了赌博、抢劫、卖淫等犯罪现象的增多.海陵镇由于较少涉足旅游业,还没有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太大的影响,社区居民对于影响的感知也很少,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和社会收益提高的吸引,当地居民表现出对参与旅游业很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社区旅游参与视角下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地方感生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地方感领域的研究在深化“人-地”关系认识、旅游目的地地方性塑造、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旅游规划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人口统计学特征、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缺乏对旅游世界中人与场的积极互动而产生的地方感等问题的讨论。本研究从社区旅游参与视角,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郎德上寨村民主诉的旅游参与实践,对民族旅游村寨居民地方感的生成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郎德上寨村民的社区旅游参与主要表现为“合作激励型”“自我激励型”“机械被动型”和“利益激励型”4种类型;在社区旅游参与过程中,村民获得了强烈的地方感,并由自然地理和人文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特性、经济制度、乡土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房屋归属感和生活便利性等内容体现。本研究还发现,居民地方感在不同的社区旅游参与形态中表现出差异性;社区旅游参与和地方感之间是双向、交互式的影响关系,其中,旅游效益感知因素在二者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黎族作为海南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无论人口数量或文化遗存,均对海南地域文化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着眼于黎族传统民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的船型屋民居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寻找出"干栏式"船型屋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因子,并将其作为设计元素进行转译与应用。力求在黎族传统民居逐渐消亡的今天,能够以再生设计的理念将它们以地域性特色和建筑装饰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部分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具有伟大人格的诗人才能创作出伟大的诗歌作品。屈原用生命创作的楚辞是古代中国诗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真情真性全部融入了他"发愤以抒情"、"陈情以白行"的诗歌创作中,使楚辞散发出独特的个性气质和浓郁的楚味。  相似文献   

14.
张海洲  徐雨晨  陆林 《旅游学刊》2020,35(10):122-134
文章以空间作为研究切口和分析范式,通过对博客文本的质性分析,揭示中国大陆民宿空间的地方表征与建构规律,并尝试对这一当代社会空间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研究显示,民宿空间的地方是一种多维结构性和社会建构性的人地关系,功能-景观-文化的蒙太奇的物质空间、主人生产与客人生活的空间日常、符号叙事与家的图景的空间知识、情感部落与网络嵌入的主体关系以及亲历性与异托邦的主体空间,凸显现代性功用主义与后现代浪漫主义交织的文化形态。地方建构的本质是民宿的主客群体与大众媒介合谋,通过主人构筑与在场、主客凝视与展演实践以及媒介想象与文化合法化,在不同时空维度进行开放的循环往复的空间实践和表征,实现民宿空间意义的生产与积累。建构过程裹挟着主客群体将民宿作为风格化消费空间进行阶层文化生产与认同营造的目的性。研究对于深化民宿理论研究、丰富文化地理学地方理论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新兴城乡人地关系与消费社会文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且纯粹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发展或多或少显示出消费化倾向。以往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更倾向于本民族的内在需求,同时其文化表征也体现在传达祈愿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转向游客需求,而文化表征也转向商业刺激,大量、不同的流行元素及现代文化符号与民族民间舞蹈拼凑,导致民族民间舞蹈难以反映原始生态,直接阻碍了其健康长期发展,需进行思考,兼顾民族、区域与受众的需求,以确保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发展都能纯粹化。  相似文献   

16.
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使"文旅融合"成为热词,对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历时性反思却比较缺乏,进而影响了对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完整理解。文章基于对文化和旅游关系演变的历时性梳理,分析了文化和旅游关系的起源、发展与提升及其相应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研究认为:文化的身份意义和旅游者追求身份认同使文化具有吸引物属性,建构文化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增强其吸引物属性并使之成为旅游资源,是践行文旅融合的第一层次路径,但也可能会面临关于文化工具性的批判。通过文化的可参观性生产提升文化的展示水平,是增强旅游者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方式,也是践行文旅融合的第二层次路径,但因此而引起的文化商品化往往被批判为旅游导致文化衰落。文化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商业化与产业链延伸是践行文旅融合的第三层次路径,但也可能导致过度商业化与文化体验失真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性已受到广泛认可,但目的地形象研究开展40余年,国内关于不同群体的目的地形象比较研究依然较少.结合中国当代社会巨变催生的具有独特性的XX后,文章选择国内典型旅游目的地杭州为案例,以一手调查数据对不同代际的目的地形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目的地形象因子评价方面,当代中国社会中的50后、60后和70后之间差异较小,他们对杭州的目的地形象评价显著高于80后和90后,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即出生年代越靠前,对目的地形象的评价越高;在目的地形象维度结构方面,80前(含50后、60后、70后)与80后、90后具有3个相同的维度,也各有两个独特的维度,其中,80前与其他二者差异较大,而80后和90后之间也有差异.因此,无论是目的地形象因子,还是目的地形象维度结构,不同代际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不应忽视不同代际目的地形象之间的相同之处,准确来说,不同代际的目的地形象存在的差异是局部的,代际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针对代沟理论的3种学说(普遍存在说、虚幻存在说和局部存在说),文章研究结果更支持局部存在说.  相似文献   

18.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文 《旅游学刊》2016,(8):29-39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该理论的主要主张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因其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表现出的整体性、彻底性和说服力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空间本体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空间的生产”及延伸理论内涵的挖掘和解析,认为资本、权力和阶层是主要影响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要素,该理论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基于空间社会统一体的认识,形成了系统性剖析社会空间问题的空间认识论、生产论、批判论和权利论基本框架,是对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进行文化和社会层面批判的有力工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凸显,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旅游空间实践也出现了空间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面对新问题,在研究向度上不能脱离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的理论视域;在概念体系分类层面,可以将旅游空间的实践(物理-地理空间)、旅游空间的再现(社会-经济空间)和再现的旅游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作为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范式;未来国家旅游愿景的实现应扬弃旅游空间生产带来的异化现象,警觉资本逻辑对旅游空间实践的另类牵引,并将空间正义作为新的发展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刘朝晖 《旅游学刊》2012,27(10):8-9
文化旅游对于文化的利用需要经历"文化资源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旅游产业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在中国学术界,从事旅游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旅游开发领域,而以研究文化和地方社会见长的人类学,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和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把人类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行动研究,以解决与旅游相伴而生的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文化旅游成为市场消费的热点,尤其是库车多元文化汇聚,具有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但是,文物资源与旅游"两张皮",如何使二者融合发展,既实现对文物资源的展示利用,又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当前亟需思考研究的问题。本文借鉴国内文物资源与旅游区建设的典型案例,探讨二者在库车市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