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出去旅游的频率增加了,引发了一股乡村旅游热。将我国未来的旅游推向了村休闲、养生度假康体疗养等各类乡村旅游上。这有好的一方面,也就会有差的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发展较快速,农民参与度不高,导致乡村旅游整体布局散乱、经营模式单一化,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引入"全域旅游"思维概念,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产业转型,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思维在乡村旅游中的深入和应用。本篇文章是以海口乡村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状况、发展前景以及现有的环境进行分析和讨论,对海口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创新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十四五"将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等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阶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事关我国新时代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不断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全域旅游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全盛期。衡阳是湘南旅游胜地,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遗迹和民俗风情为衡阳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以休闲体验为主的大众化多元消费时代,衡阳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深入贯彻全域旅游理念,让更多的乡村生态美景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本文主要通过对衡阳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衡阳乡村旅游业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1]。  相似文献   

4.
曾博伟 《旅游学刊》2016,(12):13-15
关于全域旅游,业内外叫好之声很多,批评之声也有不少.任何一个新提法、新举措都会引起争议,这本无可厚非.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长远和当下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条切实推动新时期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这也许比简单地“划线站队”和打“口水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进程中的高级阶段,是要素与空间共同作用下的新型旅游发展形态。本文通过对南通全域旅游的发展基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梳理,结合协同理论的特性和全域旅游的价值追求,从思想转变、规划编制、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力南通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域旅游的最新理念,结合广元市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广元发展全域旅游的意义,并从全域旅游制度建设、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服务等方面提出广元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路,以期为广元市全域旅游发展及其他地区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7.
传统人文景区是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下的重点改造和创新主体,其转型思路应遵循由"审美欣赏"向"体验共享"转变的项目设计、由"客体观察"向"主体参与"转变的旅游体验、由"局部点"向"全局点"转变的人性化、智能化服务。文章以山西传统人文景区——皇城相府为例,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传统人文景区发展过程中的内部优势(S)与劣势(W)、外部机会(O)与威胁(T)互相影响、交错产生的四大问题场景,提出增长型、防御性、多元化和扭转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由于焦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从新世纪确立旅游发展战略以来,焦作市迅速发展成为由黑色城市向绿色城市转变的成功典范。然而近年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发展,焦作市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以全域旅游为背景,通过对焦作市旅游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探讨焦作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提升策略。以期焦作市能够搭乘全域旅游的发展快车,促使当地旅游业迈入新台阶,实现焦作市旅游"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本文尝试探讨全域旅游视角下,环渤海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今后环渤海地区旅游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全域旅游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急需在全国范围内将现行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将旅游业扩展到一个地域以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针对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一方面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业,一方面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进步,两者都需要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本文简要阐述在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中,对教学过程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休闲旅游观念正在从城市向乡村转变,而传统景点旅游模式也逐渐转化为全域旅游模式,这些都凸显了国家旅游产业发展走向的巨大变化。乡村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舞台载体,它的人文地域风格独特,为全域旅游主题化开拓了路径,同时它也满足了部分旅游消费者群体的有针对性旅游需求,为全域旅游实现了产业附加值的极大丰富。本文以湖南湘潭乡村旅游发展为例,探寻了该地方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逐渐意识到身体健康与养生的重要性,于是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方式不断涌现出来。旅游养老作为新型养老模式与旅游方式之一,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异地养老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13.
全域旅游是一种将某一地区所具备的地理位置、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从而以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古城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资源的结合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整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前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旅游热潮不曾褪去,全民参与到旅游当中。因此面对旅游行业的繁荣发展,旅客对旅游形式以及其他层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国民化为旅游管理给予了多样要件,需要达到给予物品优质,包容个体的基本要求。依据目前数据研究显示,要想实现领略旅游风景并享受悠闲时光的综合需求,个人GDP不能少于5000美元。依据当下旅游热潮提出全域背景下旅游经济发展策略,这一探索明确表示出过去旅游经济运行模式不适用目前消费者需求。要从思想观念这个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向,从单个景区介绍到全域视角下发展旅游行业。因此文章从全域模式为出发点,探究旅游经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背景下,发展城乡全域旅游产业,应该立足自身特点,规避生态污染风险,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实力。本文主要对生态背景下城乡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探究城乡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弊端问题,并优化制定发展措施,以促进城乡全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巨大进步,人民的收入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旅游行业也受到大众的青睐。乡村旅游经济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也逐渐引来了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相对其它国家来说,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建设还不够完善,文化内涵还不够丰富,基础建设也比较落后。本文从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建设的现状入手,同时分析全域旅游视角为前提的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并提出笔者的观点和措施,尽可能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7.
河南信阳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打造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旅游吸引物的特色不突出、空间布局不够紧密、交通基础设施待改善、智慧旅游建设覆盖面有限、旅游服务需改进、行业制度需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关对策,包括注重旅游资源开发,树立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布局全域化,提升公共空间要素配置效率;优化旅游服务体系,促进全域旅游信息化;完善行业细则规范,升级文旅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也变得越来越看重,给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全域旅游是我国当前旅游业进行发展的新的战略定位,进行供给侧结构性的变革,落实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进一步对人们的旅游需求进行满足,为广大的游客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进行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规划时,应该注重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建设,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对接海南"全域旅游"建设,获取毗邻三亚的陵水新村镇各类旅游资源信息数据,笔者组建了新村镇旅游资源调查小组。经过为期1年多的调查走访、实地考察与信息收集分析,发现新村镇旅游资源总量十分丰富、具有独特优势、开发潜力巨大,同时也存在对资源价值认识模糊、体验旅游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旅游全域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为此提出了统一规划开发、更新经营观念、立体宣传形象等促进新村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全域旅游:旅游实现方式呈现新特点 进入“十三五”,我国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全力对接大众旅游时代.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全方位、系统化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强调实现地域整体、要素组合、社会全员共建旅游业,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整体环境生态化、整体氛围文明化、整体产业协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