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昌亚 《西部旅游》2023,(19):55-57
<正>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发展,还需要对乡村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开发,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对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南商丘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商丘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
曾庆瑜 《当代旅游》2022,(10):31-33
我国在实际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三亚地区在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品牌的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本文就旅游品牌建设路径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3.
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游资源。一些旅游诗词中所包含的景观信息,客观上能起到发现、描述、记录和评价旅游资源的作用。历史上河南籍优秀诗人的创作和反映河南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诗词,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据此考证发掘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整理河南丰厚的诗词文化,以“诗词+”发展理念全方位整合开发河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强诗词旅游的宣传营销,构建以诗词文化为主线的网络旅游空间,精心打造不同主题的精品诗词旅游路线,开发多样化的诗词旅游产品,创新诗词文化旅游体验,让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与河南旅游深度融合,既能充分彰显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推动河南省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势力渐微,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全方位浸入人们的生活。旅游品牌作为构成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的形成、传播以及推广对一个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旅游品牌的打造与传播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邓锦辉  汪清蓉  孙丽 《当代旅游》2022,(6):23-25+114
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和文化意象对康养旅游品牌建设和开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携程、马蜂窝、同程旅行、大众点评等网站的评论和游记为资料,运用内容分析、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武当山太极湖景区的感知形象和文化意象进行对比,并提出挖掘文化意象、开发康养旅游产品、打造康养旅游品牌等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6.
河南信阳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打造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旅游吸引物的特色不突出、空间布局不够紧密、交通基础设施待改善、智慧旅游建设覆盖面有限、旅游服务需改进、行业制度需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关对策,包括注重旅游资源开发,树立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布局全域化,提升公共空间要素配置效率;优化旅游服务体系,促进全域旅游信息化;完善行业细则规范,升级文旅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7.
"妈祖故乡,滨海旅游,宗教先行"是莆田市宗教文化旅游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文章从莆田市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优势出发,系统阐述了妈祖故乡实施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精心打造旅游品牌,以妈祖文化、南少林文化为依托,强化意识,规范管理,创新产品,走精品路线,并提出莆田如何实现宗教旅游文化品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价值、动力和路径,以促进民俗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推动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能够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兴旺,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促进旅游品牌打造。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在于政策引领、市场消费需求、文化传承、旅游资源禀赋,因此可以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挖掘民俗文化特色、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  相似文献   

9.
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这给中国旅游产业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也是展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国旅游品牌形象的一次绝佳展示机会。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是由于缺乏品牌打造的意识,众多的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地方未被世人所熟知,旅游品牌的建立更是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苏州古城围绕本土生活方式打造目的地品牌,为苏州传统的“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旅游目的地品牌赋予了新内涵,一种围绕“苏式生活”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被逐步建构起来.在致力打造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过程中,目的地形象对其品牌个性究竟有何影响?如何依托目的地形象发展目的地品牌个性?针对这两个问题,论文简要回顾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品牌个性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扎根理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方法”,一方面,依托质性材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品牌个性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根据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对其品牌个性的建构效应.研究表明:游客对苏州古城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主要包含游憩功能、空间格局、文化氛围、文化创意、文化功能5个方面,而游客对其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认知则主要体现在生活氛围、生活状态、生活品质3个维度.在依托“苏式生活”推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进程中,苏州古城旅游目的地形象5大因素对其目的地品牌个性均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依托苏州古城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建设,培育和发展生活方式型目的地品牌个性的导向和对策,为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1.
黄升旗 《西部旅游》2022,(11):20-22
旅游产业对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和改善民生。然而,推进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文章从要编制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要重视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问题、要完善县域旅游的基础设施、要打造县域旅游特色品牌、要理顺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徐州黄河故道流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包括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两大类。在徐州黄河故道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重品牌意识,着力打造黄河故道水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3.
皖南杏花村地域文化主要包含四种文化形态,即山水农耕文化、江南村落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盛唐诗酒文化。构建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是实现杏花村文化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政府扶持与沟通、协调与平衡各方利益、打造与培育旅游品牌、大力打造智慧型文化旅游景区、采用合适的文化产业链模式,打造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等是可以采用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语录     
我们愿两岸旅游业界携起手来,合力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我们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联合香港、澳门,把海峡两岸四地作为一个大旅游经济圈,合作研发高端旅游产品,联手参与国际竞争,积  相似文献   

15.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进目的地品牌化战略。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可以实现地区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但是,在品牌化的过程中,许多地区仍然存在盲目照搬其他成功旅游目的地品牌、忽视地域人文特色、盲目迎合市场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同质化的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打造属于自己的差异化旅游品牌,成为各地区旅游品牌建设与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以辽宁省锦州市为例,探究旅游品牌建设的有效方法,并为锦州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提供一系列建议,以促进锦州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郑州、开封、洛阳作为河南黄河流经区域的代表性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三城联合构建沿黄河体育文化旅游带对于打造三城名片化旅游资源和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郑汴洛构建黄河体育文化旅游带的现实意义为切入点,用SWOT分析法深入剖析了郑汴洛三城构建黄河体育文化旅游带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而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旅游学刊》2008,23(8)
创建于1983年的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一直以培养专业旅游人才为己任,通过强化学生的品行和品质教育,努力提升学生为人处事的品位.积极打造一个专业旅游院校的品牌。2003年至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围绕”品行、品质、品位、品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从目标、内容、保障体系等方面全方位构建了旅游类专业人才的教学体系,已成为浙江省旅游业乃至全国旅游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恩施市深耕文化富矿,厚植山水棋局,大力度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品牌,全方位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生态、红色、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走出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县域经济新路。本文在恩施市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试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一、恩施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特征  相似文献   

19.
徐朝红 《当代旅游》2022,(14):79-81
本文在分析我国旅游商品产业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引领、特色商品打造、品牌建立、创新运营和人才建设五个方面指明了如何做好旅游商品开发运营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2001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78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五,中国2001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8901万人,同样居世界第五,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切斯科·弗兰贾利说:“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而前两项重要旅游指标的实现,预示着中国精心打造旅游大国品牌的同时,正向这一目标悄然挺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