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莉 《新疆财经》2007,(1):48-51
工业革命以后的先期工业化国家走的是以消耗和破坏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道路。中国在重视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的同时,必须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为此需要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来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海健 《特区经济》2008,(5):137-138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资源"应界定为物质资源。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存在资源利用不合理、利用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应当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科技进步,理顺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与社会责任三者关系。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高废弃带来的,由此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途径,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共同着手,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启弘  侯贺良 《走向世界》2006,(10):20-26
石油价格一再攀升,用电高峰拉闸限电,城市用水提价限量……相对于过去,人们越来越切身感受到来自资源的危机感。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加剧,在有限的自然资源面前,节约资源已经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话题。作为经济大省,山东在资源紧张的大环境下,努力构建能够足量支持经济发展的能源供应链条,其中之一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谈资源综合利用与节约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  相似文献   

6.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从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方面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浙江经济》2014,(19):34-35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省将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以创建全国示范为重点,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各国的关注。为了抑制自然资源消费、减轻环境负担,日本于2000年提出建设循环型社会,现已初见成效。2004年,我国正式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日本循环型社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应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量化目标;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多方合作共同构建节约型社会;增加投资力度,推进专业化的资源循环回收工作。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大量最新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资源短缺、能耗严重等问题,指出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符合我国国情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的惟一出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大量最新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资源短缺、能耗严重等问题,指出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符合我国国情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的惟一出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一)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的模式:其一,依靠自身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吸附资金与智力资源,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为自然资源转换类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二,依靠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发自然资源,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为人力资源转换类型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资源和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解读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所存任的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等障碍,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鉴于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中国已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将节能降耗作为约束性指标予以强调。但从近期的形势来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难度很大,任务很艰巨。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仍然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发展绿色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我区正处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转型期,这是我区传统产业加快迈向绿色产业的重要契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就是由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包括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转变。建设绿色经济要根据我区自然资源状况、生态战略地位、产业特点、文化社会特征等因素统筹谋划。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两型社会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理念的集中体现。文章从科技、教育、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法制和体制等方面讨论了阻碍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瓶颈问题,并简单探讨其产生根源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高强度、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但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却资源相对丰富等原因.面临几乎把经济发展、脱贫至富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资源开发上的两难困境。文章针对民族地区的现状和困境提出了创建两型社会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与此同时,资源紧缺和环境压力也日益尖锐。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是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向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转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我国已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将节能降耗作为约束性指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很艰巨,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