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例,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增加耕地保有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现丰十容整洁,能有效地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廊坊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现代化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论文分析了廊坊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根源,发现目前廊坊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不断盲目扩大,缺乏合理规划和严格管理,基础设施差,生产与生活缺少功能分区等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廊坊市实际,以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农村居民点规划、规范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和加大政府投入等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声音     
《中国科技投资》2013,(9):21-21
“城镇化不能走城市吃掉农村的路,而是要想办法把农民变成市民。”——“两会”期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代表在发言提醒。“城镇化不是盲目盖居民点,一定要问农民想到哪里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政府一定耍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不能想千什么就干什么。”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区建设不能局限于对城市生活的模仿,应当根据新时代农民的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的资源优势,实现农民利益诉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机整合。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民的众多诉求还存在诸多冲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强调突出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以满足农民诉求为目标,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提升生活质量,建设和谐宜居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5.
新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农村被征地拆迁农民需要通过再就业的方式才能继续维持正常的生活。有限的拆迁补偿不可能保证长期的生活开支,寻求农村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就业路径便成了当务之急。应完善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就业保障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和补贴;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被征地拆迁农民就业。  相似文献   

6.
农村住宅是农民生活的载体,直接体现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建设风貌。在我国大力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吉林省新农村住宅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在大量建设的过程中,传统的农村住宅建造模式暴露出低技术、低质量等诸多缺陷。探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装配式农村住宅建造模式,研究和设计组成住宅的各个模块体系,可以为我省农民住宅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农民住房等基本生活设施、卫生习惯、生活习俗(主要是婚嫁方式)、生存方式等生活模式的变化角度出发,认为在现阶段的农村城市化中,农民仅仅是身份上的变化,思想、心理、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仍然带有强烈的农村色彩。要使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必须对城市化的主体——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各方面综合的再社会化工程,合理健康地推进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新型农民。新农民,必须有文化,有知识,教育便是造就新农民的必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但农村的教育仍然很落后,文化生活、文化产品相当贫乏,农民素质仍有待提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三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扶持,然而农村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农村信贷业务与农民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研究应对策略,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和农民增收盈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一度成为农民主要的生活保障,由于土地对农民收入的保障程度逐年降低,农民生活依然十分艰难。对拥有土地的农民,政府一方面应赋予农民永佃权,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与城镇统一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对于失地农民,政府应积极地解决他们的就业创业问题,并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  相似文献   

11.
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民就业;现阶段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越来越大的现实,说明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农民转移就业面临着农民素质低,乡镇企业、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社会管理缺位、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困难。为此,下一步雅动农民转移就业,不仅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搞好农民转移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层出不穷,特别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依托的组织变革引人注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的组织创新也日益显现出它的制度局限性。为此,以农民为主体,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基本原则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将是未来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目标取向,为此应加强政府的引导、规范与支持,并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与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入户调查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从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但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正反两个方向的四种动力:城市不仅存在吸引农民入城务工的"拉力",也存在将外来务工者推回农村的"推力";而农村不仅存在将剩余劳动力推往城市的"推力",也存在将外出务工者拽回来的"拉力"。正是在正反"拉力"与"推力"的综合作用下,部分农民选择了"离土不离乡"或"离—返交替"的半农半工模式。因此,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拉住"劳动力,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农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元化和逐步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环境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区转移农村导致的污染。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环境立法不健全,环境执法工作滞后,农民环境管理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要改善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不力的现状,需从完善农村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工作和提高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入手,完善环境法制,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后农业税时代"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农业税制度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障碍.取消农业税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举措,但它也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 ,必须深化改革,通过制度创新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是我国城乡不统筹的产物.面对当前各地"城中村"改造中普遍面临的规划遗留问题处理难、土地转性难、失地村民安置难等难题,亟待构建"城中村"改造支撑体系,以此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增加廊坊市的农民收入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廊坊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满足“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保证廊坊城乡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次,可以促进廊坊乡镇电子信息产业和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实现整个廊坊市的“进位争先”。再次,能不断改善廊坊乡镇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素质、缩小城镇收入差距、稳定乡镇民心.这些条件是构建整个廊坊市“和谐安定”社会的根本保证。最后,它会极大地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促进整个廊坊市经济的繁荣,确保“富民强市”的发展任务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农村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战略.西部地区由于基础经济薄弱等方面的原因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因此,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西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关系,通过城镇化来带动新农村的建设,同时通过新农村的建设来促进农村的城镇化,以此推动西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论城乡统筹发展视野下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府是推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直接力量。当前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政府可通过完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完善农村基本的义务教育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基本的救济制度和推进县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等措施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