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伊犁是祖国西陲边塞,位于新疆的天山西部,它西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我国古代乌孙国遗址.早在公元前110-105年汉武帝时期,就在这里开始屯田了,以后到唐、清时期这里均为中央政府屯田戍边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正> 有明一代的屯田堪称发达,尤其是西北屯田更是前所未有。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称明代屯田“以西北为最”。明代的西北屯田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洪武永乐时期为第一阶段;宣德至正德时期为第二个阶段;嘉靖万历(包括泰昌)时期为第三个阶段;天启崇祯时期为第四个阶段。洪武永乐时期(1368—1425年)是西北屯田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建立并健全屯田的各种制度,屯田在西北全面展开。洪武永乐时期所建立的屯田制度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屯田赏罚例。洪武三年(1370年)在平凉、西安、凤翔等地推行屯田的同时,朱元璋颁布了赏罚例。即凡屯田获功之人,均可升级加官。规定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代卫所屯田的所有权形态,以雍正五年(1727)至七年的屯田私有化政策为界,之前完全为国有制,之后转以私有制为主。在屯田国有制时期,以宣德十年(1435)至正统二年(1437)"诏免正粮上仓"为界,屯田经营方式可区分为领种制和租佃制两个阶段。在租佃制时期,屯军逐渐拥有屯田的永佃权、田面权,分割、削弱了国家的屯田所有权,对屯田走向私有化起到关键作用。雍正年间,清廷颁布屯田私有化政策,起初试图采用"赎买私有化"的办法,结果遭到各省官民抵制,不得不改为"无偿私有化"。该方案在清代归并州县的卫所屯田中切实推行,只有尚未裁撤的漕运卫所、新建卫所屯田仍然保持国有制属性,禁止买卖。福建省的屯田契约文书展示了屯田交易实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明清两代卫所屯田的所有权形态,以雍正五年(1727)至七年的屯田私有化政策为界,之前完全为国有制,之后转以私有制为主。在屯田国有制时期,以宣德十年(1435)至正统二年(1437)"诏免正粮上仓"为界,屯田经营方式可区分为领种制和租佃制两个阶段。在租佃制时期,屯军逐渐拥有屯田的永佃权、田面权,分割、削弱了国家的屯田所有权,对屯田走向私有化起到关键作用。雍正年间,清廷颁布屯田私有化政策,起初试图采用"赎买私有化"的办法,结果遭到各省官民抵制,不得不改为"无偿私有化"。该方案在清代归并州县的卫所屯田中切实推行,只有尚未裁撤的漕运卫所、新建卫所屯田仍然保持国有制属性,禁止买卖。福建省的屯田契约文书展示了屯田交易实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屯田是历代政权巩固边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新疆屯田从公元前105年开始,迄今已两千余年。历代新疆屯田,极大带动了当地生产方式的改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唐代屯田是学术界研究成果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 ,李宝通新著《唐代屯田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 ,对堪称浩繁的唐代屯田史料作了较为严谨的整理与甄别 ,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新意之见解 ,可谓近年来屯田研究中特色较为明显的一部学术专著。该书将唐代屯田置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加以系统考察 ,立意新 ,起点高 ,因而也就对唐代屯田发展演变中的一些基本规律较易理解和把握。作者认为 ,我国封建社会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作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形态之一的屯田制 ,自始至终受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与…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及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走廊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塞。在政治、经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向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征匈奴起,汉朝便开始了对河西走廊大规模的屯田开发。《史记·平准书》载:“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令居、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戌田之。”这是河西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河西经济区形成的开端。大规模的屯田有汉、唐、明、清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社会的"国营农场"是"郡县-编户齐民"治理模式在"非常态"下的补充性或替代性选择,并随着"非常态"向"常态"的转换而面临转轨压力。通过对"郡县-编户齐民"主流治理模式及其微观基础的理论分析和历史考察,本文对传统版"国营农场"及其主要表现形态的"屯田"的制度背景、微观基础和转轨路径进行了理论探讨。主要发现包括:"国营农场"以及作为其主要表现形态的古代屯田,往往在经济效率之外有着更宽泛的目标,但经济效率本身却决定了其可持续性,而屯田的经济效率通常低于编户齐民模式,故有着内在的转轨压力;其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相对丰富的过渡形态,但不论初始形态和过渡形态如何,在满足"编户齐民"生活生产条件并具备郡县治理条件的情况下,承平时期的编户齐民模式仍是在经济效率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目标形态,是传统版"国营农场"的适宜转轨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福建地区重要民族之一,畲族的族群变迁史,不仅关系着畲族本身的历史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东南地区各族群相伴相生的历史进程。畲族的族群起源和迁徙又是其中悬而未决的核心问题,前辈研究颇著,"畲为越后说""畲为武陵蛮"等不同观点争议不断。本研究试图从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一方面从畲民历史上游耕的生产方式入手,讨论其族群特性,对史书记载中不同时期"畲"的族群做出辨析。另一方面,在对畲民族谱进行大量分析的基础上,追寻到其最初迁入福建东部(现主要聚居区)的原因,是宋元战争中的"畲军"编入屯田,以及明初闽东卫所屯田的设立。宋元时期的"畲军""畲寇"是史料记载中最早明确出现对"畲"的族群书写。通过对史料的爬梳,本  相似文献   

10.
元代甘肃行省下的亦集乃路虽然地处西北边陲,但其土地开发仍然受到元政府的重视。从屯田管理机构、屯田类型和屯田面积的推算对元代亦集乃路土地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探讨,认为亦集乃路的土地管理机构前后期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其土地开发面积仍然达到一定的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区域的农耕业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虽然如此,该区域依然是一个农牧业兼营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魏晋时期重要经济区--黄淮海地区的户口与劳动力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考订.指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使这一地区人口损耗严重,而在曹魏和西晋时期,著籍户口与实际户口远不相符.曹魏时世家豪族的荫附人口众多、屯田客以及内附之少数族民众多不著籍;西晋时"罢农官为郡县",屯田户已纳入户籍,军户亦有所减少,但隐匿户口现象仍很严重.而政府有计划地组织人口迁徙对于确保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此外,文章还对<晋书·地理志>有关州郡的户口数目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英山县地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素有"荆扬古道、鄂皖通衢,吴楚咽喉、江淮要塞"之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英山,无论在中国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之一,"红旗不倒、战斗不息",留下了不少革命遗址和事迹。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二十七军的组建地,红四方面军从这里开始西征,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北上长征,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在这里浴血奋战。先后有3万余名英山儿女参军参战,7400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沿海国家抓紧开发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中国同样需要配套实施陆海统筹战略和"海上屯田"战略,以海上屯田的推进方式来全面"经略海洋"。一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插上翅膀。为此,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和强化区域间的协调与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明代福建屯军整合制度与社会资源,完成了家族化与地方化。其间附籍州县,置民田,建构家族组织以运营军、民户头和屯田民产,成为横跨军、民两籍的跨籍宗族。顶屯、拓屯政策与屯、民田科则差异,是屯军家族土地经营的重要依凭。科则差异与家族内部屯民田的混合经营,不但使得屯田民佃有利可图,亦使屯军家族实现制度套利成为可能。屯田民佃过程中,民户顶充军户的现象使得军户身份呈现出模糊性。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提出的发展大战略、大思路,从而启动了中华民族再复兴的旷世伟业和跨世纪工程。但西部的开发与发展却又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话题,乃至成为中国某些历史时期重要的主旋律。历代中央王朝从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大都重视对西部地区的建设与开发,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开发治理之策。其中,移民屯田制度是历代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农业社会能把劳动力与土地结合在一起便能产生财富。屯田生财是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的一项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明代甘肃屯田何以成功宁恢明代甘肃的屯田始干洪武时的军屯。嘉靖《平凉府志》载:“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平凉侯费聚集军士,立平凉卫,中、左、右、前、后五所,五千人,以指挥秦虎帅之,屯田西、凤、平凉三府境内,人百二十亩。”此后,太祖命甘肃的军士三分...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石羊河流域水利开发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武威县形成了"武邑六渠",古浪、永昌、镇番(民勤)县水利得到了普遍开发,屯田面积进一步扩大,人口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水案"频发,过度开发水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明清时期石羊河流域水利管理呈现出"设专人管理,管理职责明确;有完善的水规,水规严明;刻石立碑,水权法律责任清晰"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2008,(4):80-81
这里,曾经先后聚集了200余家大中型企业; 这里,在最辉煌的时期,工业产值曾经占到全市70%以上; 这里,曾经是一个令人人向往和羡慕的传统老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20.
柴墟八营为明初洪武年间在现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内设的八处官营,它们在这里实行军屯制度,其作用为开荒种粮、守护江口。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沉浮后,形成了如今八个名叫"官营"的村庄。从《泰兴县志》、《明史》以及《明实录》中寻找到了洪武屯田在柴墟的历史印记,讲述了柴墟八营的前世今生,告诉人们关于柴墟八营的故事,了解高港区的地方历史,同时也展现了明朝军政制度兴衰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