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钱塘江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乡安全饮用水问题的日益严峻,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迫在眉睫.本文以钱塘江流域为例,对水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钱塘江流域多数断面不符合浙江省水功能区划要求,跨界水污染现象显著.为改善流域水质,急需建立"污染者付费"的补偿机制.本文依据"治污成本"数据,测算了补偿标准,设计了"功能区目标水质差额法"和"出入境水质差额法"两种补偿方案,并模拟测算了杭州一桐乡断面的年度补偿金额.研究结论对于流域构建水生态补偿机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京冀间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界定了生态补偿机制和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内涵,分析总结了建立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法规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建立京冀间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即建立以国家补偿为主、北京市补偿为辅的跨界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京冀间基于水量分配的水资源利用补偿机制和省界水体水质明晰的水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针对流域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流域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予以适当经济补偿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失衡、保护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要。在简要回顾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的基础上,以江西东江源国家级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为背景,分析了在江河源头区域实施生态补偿的现实必要性及其政策法律依据;根据"受益者补偿"的原则,确定了东江源生态补偿主体和受体;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工业发展机会成本法"测算出生态补偿标准总额为51 335.2万元;以水量、水质和用水效益三个指标为基础,建立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本分担模型并测算出流域下游地区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本年分担份额为10 861.33万元,就东江源区域实施生态补偿应当遵循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4.
为全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设计依据和横向补偿模式提出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总结出目前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五个突出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两点解决思路:(1)在评估上游的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成本和下游的生态系统损失的基础上确立生态补偿标准;分析了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值作为生态补偿依据的不合理性;分析了用污染物削减成本或生态修复成本代替生态损失的不恰当的逻辑;论述了补偿标准确定过程中协商和博弈的重要性. (2)构建以基于市场的横向补偿为主、财政纵向转移支付为辅的新型动态复合生态补偿模式.提出污染物转移削减这一合作治污途径,并采用污染物转移削减支付(一种横向补偿形式)进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试点研究为例,探讨了国内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类型划分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河南省流域特征和突出问题,以可操作性为着力点,开展了基于流域责任目标考核断面目标值的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类型划分技术方法研究工作,重点提出了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类型划分技术路线、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类型划分方法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流域考核目标断面目标值的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类型划分技术方法,是在基于流域尺度和基于流域突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类型划分方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动态性,利于责任主体的划分、补偿主客体的确定和生态补偿机制政策与现行环保责任目标考核制度的有机衔接,对当地政府及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绩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利益相关方问卷调查和政策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进展开展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生态补偿探索进展较好,补偿资金成果较为显著,补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流域水质改善,带动了绿色就业机会,具有脱贫攻坚协同效益,促进了产业绿色发展,但是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持续性、资金项目机制合理性、实施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建议探索建立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实施的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7.
导致滇池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构建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是未来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构建完整的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需要从确定补偿的依据、主体、标准和政策路径等核心问题着手。滇池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形式可分为水生态保护(恢复)补偿机制和水污染补偿机制两种,具体类型包括城市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湖滨水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入湖河道水污染生态补偿机制三类。在生态补偿政策实践中,建议构建滇池流域水生态管理委员会;整合现有生态补偿法规,健全流域管理机制;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基金模式的横向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开展绿色GDP体系认证,完善行政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8.
论文讨论了跨界生态补偿由损害补偿向保护补偿转变的“反向补偿”机理,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跨区域生态补偿理论框架。研究表明,理论上流域生态横向补偿标准设计应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支持、调节、文化四大功能,同时兼顾区域生态共同体思维,利用支付意愿、支付能力两调节系数进一步确定补偿款项的转移额度。新安江补偿案例研究结果说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补偿标准在跨区域生态问题上能够有效弥补跨区域补偿力度不足的问题,厘清损害补偿如何向保护补偿演化的路径,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完善生态补偿经济学公平理论,并为政府制定全国统一的跨界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马莹 《经济研究导刊》2014,(12):179-180
流域生态补偿是应对流域水资源外部性的制度创新。一些流域生态补偿关键问题成为理论研究热点,如生态补偿的主体、标准、方法、模式等。全面梳理现有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内容并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流域生态补偿今后研究应该突破的方向,为开展生态补偿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流域生态补偿是流域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配套政策是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解决汾河流域生态补偿问题,必须要建立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确定适用性的补偿原则、补偿方式和标准,同时适时制定生态补偿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流域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生态补偿封解决经济发展和流域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目前对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认识模糊,不利于生态补偿的展开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对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案例的总结分析,揭示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政府主导的特点,并根据在流域生态补偿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提出中国进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vast territory and a large population but limited forest resources, which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conomically less developed regions.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address the issue to establish forest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of inequity between the people and promote the public incentive for forest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The definition of eco-compensation is deeply discusse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According to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work of forest eco-compensation at international level,some significant inspirations are duaw 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rest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hina. Firstly, integrat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framework of eco-compensation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eco-compens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mong the multi-departments with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Secondly, the types and ranges of forest eco-compensation are further studied, that is three levels of forest eco-compensation such as micro-level, macro-level as well as media-level, and then the standards of eco-com-pensation are primarily estimated which include the three factors, namely direct expense of plantation opporiunity cost for forests protection and benefits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Finally the recommendation is created in terms of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which is provide the vital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government policy making in the forest eco-compensation domain.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态补偿主客体界定与标准核算方法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析已有的生态补偿研究的具体实例,探讨生态补偿主客体的界定和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为进一步开展实质性的生态补偿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界定生态补偿主客体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强调生态补偿主客体的界定应根据利益相关者在特定生态保护、破坏事件中的责任和地位加以确定。文章将我国的生态补偿的客体归纳为四类,即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者、生态破坏的受损者、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受害者和减少生态破坏者。根据利益相关方分析,所涉及的生态补偿主体范围较广,目前在我国生态补偿具体实施过程中,生态补偿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研究表明,目前有关生态补偿的核算方法主要有按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按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和机会成本、按生态破坏恢复或修复成本、按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以及基于生态足迹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等。在实践中,应在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地区特点的基础上,选取适宜、综合的方法,以便构建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保护区建设的区际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补偿机制及其建立是目前生态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区际生态补偿由于涉及到不同的行政区域,具有较大的实施难度。本文以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例,从保护区改善水质所带来正面效益的角度,探讨了跨流域调水所涉及的生态补偿问题,提出了建立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生态补偿管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原则,根据海洋生态补偿的内涵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机制,对海洋生态补偿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对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我国海洋生态补偿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能够部分或全部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体现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等性,动员全社会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更好地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能力。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理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和范畴,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与政策开展研究和探讨。对森林生态补偿的历程进行回顾,探讨了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进行初步核算,得出补偿标准的范围,以期为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根据以上分析和探讨,提出今后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引入流域水市场的必要性,对国内外流域水市场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同时系统分析了我国流域水市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立流域水市场所面临的约束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域水市场的研究趋势,归纳、提炼出我国水市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内容.最后,提出应在方法论的整合基础上,以我国流域的特殊性为视角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作为解决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协调保护方和受益方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补偿标准是决定生态补偿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选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广东省东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现有补偿标准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保护成本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分别从流域水源地保护方和下游受益方的角度对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并依据下游用水量对补偿金进行分摊。通过测算,广东省东江流域上游六县生态保护总成本为105.38亿元,其中直接成本5.40亿元,间接成本99.98亿元,引入水质修正系数和水量分摊系数后,下游四市应补偿上游六县的生态补偿额度为24.69亿元。下游四市生态补偿支付意愿总额为5.91亿元,应支付总补偿额度超出支付意愿总额18.79亿元。因此,在充分考虑流域上游生态保护成本和下游支付意愿、支付能力的前提下,利益相关双方通过谈判、协商在生态补偿标准问题上达成一致,对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erfect pollution control instruments is examined for a diffuse source, multi-contaminant problem in which the transport coefficients for sediment-bound residuals are endogenous. Similar evaluations fix the percentage of sediment deposited and optimize either for a single firm managing the whole watershed or on a firm by firm basis. This study shows that ignoring the dependence of the transport coefficients on intervening land uses creates a positive externality. The filtering potential of activities conducted by firms close to the receptor permits firms further away to undertake more profitable but erosive practices. Optimizing management choices, and consequently endogenizing the transport coefficients, for all firms simultaneously removes the externality.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combines hydrological simulation models with an economic optimization model for nutrient pollution of surface and ground water within an agricultural watershed. Although firms are homogeneous in abatement costs, differences in spatial location leave uniform instruments unable to achieve the water quality goal efficiently. An ambient tax/subsidy scheme can achieve the water quality goal efficiently but the informational requirements will be excessive in most situations where the transport mechanisms for residuals are dependent upon the practices of independent decision making un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