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很多经销商在拓市时发现,拿名酒的品牌力这块令牌号召消费者,也并不是如想象的那样一呼百应。在有地产强势品牌的区域市场,名酒经销商的发展更是艰辛,和“地头蛇”品牌的竞争甚为惨烈,那么,名酒经销商如何能在与“地头蛇”品牌的竞争中抢得一块地盘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几位同行们在对付“地头蛇”品牌时所使用的招术。  相似文献   

2.
随着洋河,宋河,枝江,陕西太白,西凤,今世缘等品牌新一轮的省外扩张,区域强势品牌的外拓再次引起了业内的关注。由于经历了前次的扩张失利,这次大多数品牌的外拓明显表现出了冷静的特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濮阳:冠军品牌留下的市场空当。当前,濮阳市场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汾酒上升势头明显,已成为当地的主流品牌。经销商介绍说。去年开始汾酒销量明显上升。不过从营销方面来看,汾酒并没有太大举动。广告宣传、促销等常用的拓市方法很少见。“汾酒是喝出来的,质量过硬。口感颇佳”。这是不少经销商比较认同的观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现在濮阳做汾酒的经销商有两家,其中一家做得较早。该经销商王艰来自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4.
于悦 《糖烟酒周刊》2007,(28):34-37
看哪,那些全国化的急先锋们! “全国化”。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区域化的白酒业来说是个久违的词语!其实,对于中国白酒业来说。区域化从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事实上,最近两年行业内已经出现了一股全国化的新浪潮,以洋河、郎酒、今世缘、汾酒、西凤、枝江等品牌为首的区域强势品牌正成为这股新浪潮的急先锋。他们均在产地市场取得极大成功,随后雄心勃勃,开始在全国市场跑马圈地。在他们后面的,是更多区域强势品牌的全国化试水。这是继区域品牌全国化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广告酒时代),区域强势品牌打造之后白酒业的第三个竞争时代,即区域强势品牌二次外拓,也就是本专题讨论的“全国化新浪潮”。[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提起全国化.也行很多白酒企业都会有些畏惧,随着酒水市场用的继续升高,以及白酒终端之后的迷茫,做全国市场成为了各大区域强势品牌的一种奢望。不过,伴随着区域强势品牌战略发展的需求,今年以来,“走向全国”的呼声开始再次响起。鄂酒,徽酒,陕酒、冀酒以及鲁酒、苏酒(指江苏酒)等主流板块,都正走在全国化扩张的路上。尽管有些企业只是小范围运作,但终究成为区域强势品牌市场外拓的一个强烈信号。  相似文献   

6.
超级经销商将成为未来酒类市场竞争的主角。经销商的整合速度显然比品牌的整合速度要快得多。很多区域市场已经形成了两三家大型经销商寡头竞争的格局,不少跨区域的超大型经销商已经出现并快速发展。就增长率而言,这些大经销商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洒类企业。经销商群体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超级经销商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主角。  相似文献   

7.
许丰 《糖烟酒周刊》2004,(45):i018-i018
最近不少经销商给我刊打来电话,询问关于区域品牌的操作思路、经销商的应对策略以及经销商在选择区域品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等,江苏徐州的许经理就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目前的渠道发展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经销商都是区域性的;而从白酒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品牌也是区域性品牌,当然有些是全国性品牌,区域性销售。在这种趋势下,我认为区域性的经销商和区域性品牌这两者间有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强强合作,换句话说就是区域强势经销商应该选择区域强势品牌。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有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大多数经销商老板的印象中,经营品牌是生产厂家的事,自己只是经销这个或是那个品牌的产品而已,那么,经销商有没有考虑把自己的经销公司也包装成一个品牌呢?经销商的品牌就是对经销商的在某个地区或是某个行业的实力和经销商能力,进行一个概括和明确。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手段进行传播和扩散,在某块区域市场或是行业市场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相关的厂家和商家在与经销商的合作中,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和合作信心,  相似文献   

10.
传统家族型经销商的发展瓶颈 传统经销商中,有很多从个体经营摸爬滚打出来的且在区域市场具有一定强势地位的经销商,我们称之为传统家族型经销商,他们通常经销同一行业多种产品,此类经销商还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经销商场。例如经销家电产品的,这类经销商不是单纯的经销某一家电品牌,往往是黑色家电、白色家电等各类家电二、三十个产品或品牌同时经销,  相似文献   

11.
近期,本刊记者先后走访了河北、山东、重庆、江苏、河南等省份的多位食品经销商,并将食品经销商与主营酒水的经销商进行了比照。食品经销商和酒水经销商在利润组成方面有很大不同,大中型酒水经销商往往有一两个主导品牌,这一两个品牌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并且,他们通过和单个品牌的捆绑发展实现了自身的壮大。而大部分大中型的食品经销商代理的品牌数量很多,一般上千万规模的食品经销商手中至少会有5个以上核心品牌,有的甚至高达近百个,并且,这些经销商的配送能力非常强,对区域市场的销售网络有着较为全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外贸易》2011,(12):65-65
北汽福田副总经理兼海外事业部总经理王向银此前在福田汽车拓陆者(TUNLAND)发布会上表示,拓陆者(TUNLAND作为)新一代时尚多功能皮卡汽车,是福田第一款面向全球市场开发的产品,将成为福田走向海外的重要车型。拓陆者预计年底前将在南非、澳大利亚、智利、沙特、马来西亚等全球不同区域市场陆续上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车市场》2011,(24):28-28
本月初.北京市所有一汽-大众经销商收到了一份名为《关于大众品牌非授权二级网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关闭北京市内除门头沟和延庆外所有的非授权二级网点。按照一汽-大众厂家的要求.经销商要立即清理涉及区域的二级经销商摆放或销售的车辆,  相似文献   

14.
“全国化”是战略,“稳布局”是战术。当区域强势品牌开始进行全国化的时候,面对林林总总的各个市场,了解市场特点,清晰布局脉络,是每个区域品牌最想知道的关键问题。《糖烟酒周刊》Fact-Finding对全国近200个城市做了调查,其中包括省会和各省的地级城市,范围涉及到东北、华北、华东等各大白酒主销区域。 为了方便企业对这些城市有个更明确的认识,在外拓这些城市时更有针对性,我们对已调查城市进行了筛选和归纳,然后根据是否适合企业外拓的难易程度,总结出开放型城市、封闭型城市和机会型城市,并且根据所涉及的市场细分为华中、华南、华北、华东、东北、西北等区域,希望给全国化布局的企业以借鉴和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汽车销售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用户消费理念的日益成熟,经销商的服务成为汽车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服务大战中要想取胜,品牌形象是关键。除了要做好所代理产品的品牌宣传,经销商更应注重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创建自有服务品牌。忽视品牌建设的后果,是导致经销商之间同质化恶性竞争,错失与厂家的谈判议价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经销商向记者透露,当前有些区域强势白酒品牌正在酝酿一股涨价风潮,同时加上剑南春最近调价,更是给这些区域强势品牌“带了个头”,而且剑南春涨价后留下的市场空当也使这些品牌涨价变得相对容易些。目前这些区域强势品牌大部分是中档或中高档品种,  相似文献   

17.
金良 《糖烟酒周刊》2006,(40):76-77
经销商靠代理一个单品盈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断补充产品,是经销商保持利润来源的重要手段。但现实的情况是,好的产品越来越难找,因为知名品牌如白酒中的茅五剑、葡萄酒中的张工长等已经被实力强大的经销商所占有,留给中型经销商的大多是。一些二线品牌,而这个市场中,竞争是最激烈的,中型经销商的毛利率也越来越小,于是他们开始抢占三线品牌,以保持利润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小型经销商可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少,最后只能成为二批,或者代理一些擦边产品。  相似文献   

18.
韩军 《糖烟酒周刊》2006,(24):34-35
站在经销商的角度看,自创品牌可以摆脱厂家控制,获得更大的品牌自主权。那么经销商自创品牌会面临哪些机会和风险,经销商获得自创品牌的途径有哪些,经销商自创品牌的关键是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贾昌荣 《糖烟酒周刊》2005,(32):B0008-B0009
业内流传这样的说法,“世界的消费支撑点在亚洲,亚洲的消费支撑点在中国,中国的消费支撑点在二三线城市”。随着一线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终端投入费用日益攀升,很多企业开始渠道下沉,把目光聚焦在二三线市场。二三线市场与一线市场存在许多区别,也带来了运作上的不同:经销商的开发不能全部沿用一线市场的方式,如何根据当地市场情况选择经销商呢?二三线市场目标客户的品牌观念相对较弱,在品牌塑造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另外,二三线市场的渠道运作、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等都是企业拓市时重点关注的问题。上述难题困扰诸多企业,月度话题栏目组特意邀请多位实战专家来逐一破解。本期安排的是9月话题之一,重点论述如何在二三线市场选择经销商。  相似文献   

20.
品牌区域化已成为白酒行业的—个突出现象和趋势。为此我刊在业内首先提出了这个观点。品牌区域化的直接结果是催生了一大批区域强势品牌。然而随着一定区域内的市场逐渐饱和,很多品牌开始谋求向外扩张。如板城烧在河南、洋河在山东、宋河在河北。区域强势品牌寻求突围正在成为白酒业的—个热点。于是,这条突围之路究竟如何走,所有的白酒厂商们都在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