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揭示的一条重要的经济规律。它反映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首先,农业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是人类社会获得比较安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是一切社会生产的起点,人类社会有了农业这个基础,其它社会生产部门才会逐渐出现,逐渐独立,并且进一步发展起来;第三,联系现代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和进一步发展才算获得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迅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效益总任务的一部分。当农业生产转移到工业基础的现代条件下,以跨单位协作和农工一体化为基础,进一步实行专业化与集中化,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得以完善。 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的主要要求如下:反映产品生产上的实耗;考虑产品质量和材料消耗量,以及科技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排除在确定总产值时的重复计算。 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重要的价值指标,是一个工作人员年平均的总产值。然而,照我  相似文献   

3.
宋代农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农书达140多种,内容涵盖气象、农具、水利、粮食及经济作物、园艺、蚕桑、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个方面。宋代农书数量激增既是宋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也是其表现。宋代农书作者社会身份差异较大而以官员为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用变异系数指标测度了我国2001-2012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情况,并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趋同,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空间格局,其分布与经济地理位置的划分大致相同。因此,政府要加大扶持,协调区域发展;各地应注重科技的投入与基础的巩固,增强发展动力,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宏观目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 农业的剩余劳动,是一切经济生产剩余劳动的基础,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分工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因此,土地规模经营的宏观目标(社会目标),必须是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经营人员的个人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农产品总商品量,使农业人员平均(个人)农产品商品量所供养的非农人员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农村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行为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特别是外出打工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增加了农业投资,提高了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在小范围内推动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不确定性影响.因此,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必须在城乡关系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引导.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结合。农业经济生产的本质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农业生产力是一种特殊的复合生产力,它具有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两重性质。两者结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农业的自然生产力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因农业的自然条件形成的自然力,不仅是农业再生产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形成较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在农业生产部  相似文献   

8.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本文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四大目标,并提出现代农业的衡量指标是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建议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9.
人有百需以粮为重、产有百业以农为先,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人口不断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中,向农民素质的提高要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穆菁  孙明 《上海农村经济》1998,(11):13-14,18
农业一直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产业重心的转移和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从产业结构的高度上来说必须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 现代农业出现于20世纪初,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新阶段。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代替人畜力的工具和设备;农业生产中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代替了过去单纯依赖经验积累的传统技术;农  相似文献   

11.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求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最终通过农业的基础作用体现出来。当前,我国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断...  相似文献   

12.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和评价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其两个主要构成因素——农业生产投入的集约度和投入利用的技术效率——在不同地区的相对水平和不同期间的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讨造成地区水平差异和增长速度差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其它可能的影响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研究有助于经济管理机构从宏观上认识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并选择适当  相似文献   

13.
农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的一个大问题。30多年来,我国农业虽然有发展,但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实行以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调动8亿农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总的说来,生产力水平还是很低的。 从长远看,要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状况,必须把整个农业放在科学基础上面,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发展农业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生产的基础。”可见,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只有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 由于农业产品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料,这就决定了农业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社会必要劳动的性质。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推导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的科学结论。应当确立这样一种观点,即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反映着一个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进一步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19年全国13省份玉米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模型与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探讨影响效应在不同地形条件、兼业程度的组群差异,并考察了不同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差异。[结果](1)农机社会化服务正向显著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会促使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18.8%。但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作用效果具有环节异质性。采纳耕整地、播种、灌溉排水和收获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会促使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显著提高21.2%、17.4%、22.9%和18.3%;(2)而农户采纳植保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不具有显著影响。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还存在禀赋差异,平地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使其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1.9%,而坡地山地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3)纯农业户与兼业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都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探讨农旅融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而为我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实证支撑。[方法]文章运用2010—2017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计量模型,检验农旅融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且检验城镇化是否发挥门槛作用。[结果](1)农旅融合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且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东部地区和非农业大市的农旅融合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效果较好,显著为正。(3)农旅融合通过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作用路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4)农旅融合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城镇化的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54,即当城镇化水平高于门槛值时,农旅融合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才会显现。[结论]建议继续推荐示范县评选,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充分重视区域差异性,推行差异化发展策略;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政策;创新农旅融合与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制等等,以期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能养活多少农民?——21世纪中国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关注一个农民可以养活多少人 ,关注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 ,也关注提高土地生产率。原因很简单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既依赖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供应的持续增长 ,也依赖从农业向其他部门转移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各种资源 ,因而依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同时 ,过去由于长期以来实际存在的农产品供应不足 ,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增加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应就能增加农民收入 ,因而农业、农民、农村 (简称“三农”)问题是统一的 ,与农业部门被赋予的“基础”地位或职能也…  相似文献   

19.
正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较好,具有独特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江苏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重点做好"稳粮、增效、开放、可持续"等文章。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江苏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发展集约农业,既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所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年间,有$%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专项决议,集中反映了全党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深邃思想、创新意识和精神风貌。一、与时俱进:农业基础论的创新农业基础论,古今中外早有论述。#%%%多年前的孟子说过一句很好的话:“民以食为天”,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农业基础思想。它从人的生理角度,深刻阐述了农业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功能。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