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在湖北省调查的4442个城乡女性劳动力样本,分析城市和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流动性的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一步研究女性人力资本变量和家庭禀赋变量对她们是否外出、外出就业流动次数以及回流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禀赋和人力资本对于城乡女性就业流动性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家庭禀赋变量在农村女性劳动力是否外出就业的选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人力资本对城市女性就业流动次数和回流选择的影响更为明显。总体来看,女性是否选择外出就业主要受家庭禀赋变量影响,而一旦女性选择外出就业后,人力资本变量将对其就业流动次数起主要作用。在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依然存有对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这种歧视削弱了女性的人力资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浙江省安吉县6个行政村101户农户243块竹林地块的相关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劳动力老龄化对竹林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劳动力老龄化降低了竹林生产技术效率。样本地区竹林生产平均技术效率仅为66.68%,效率损失严重;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技术非效率,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及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249 2、0.358 9、0.252 8;在控制变量中,竹林收入比例、家庭劳动力规模及竹林地是否为租入地块对竹林生产技术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经营竹林地块数对竹林生产技术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因此,提出提高竹林生产资本投入量及农户竹林生产收入水平、建立和完善林地流转机制以便降低林地细碎化程度、加强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等提高竹林生产技术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向选择问题研究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该文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当前就业意向性选择为切入点,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的不同偏好因素进行分析,对其相关特征变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多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山区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上优于农村女性劳动力,两者平均年龄仍较高,男性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就业,但总体收入仍不理想。务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与务工、自主创业或经商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相比,在年龄、耕地、收入等变量方面存在显著劣势差异。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家庭禀赋和所在村劳动力人口数等变量对其不同的就业意向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和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村家庭人口生产偏好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劳动力市场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人口生产由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的转变,可以由具有选择性特征的劳动力非农转移来做出某种解释。非农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高收益率,在加速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同时形成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由此引致了农村家庭人口生产的质量偏好倾向。同时,由于城乡居民在其时间价值和养育子女成本方面存在的的差异,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又必然产生对农村家庭人口生产数量偏好的抑制。中国农村最近20多年的发展经验初步验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0~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算出各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值,然后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质量和结构维度出发,运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对比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全国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技术非效率,全国层面劳动力转移没有显著降低技术效率;劳动力转移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即劳动力转移能显著提升主产区技术效率;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提高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不会显著提升技术效率,劳动力女性化现象显著降低了主销区技术效率;劳动力外流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城镇化阶段存在差异,在城镇化中低水平阶段,劳动力外流有助于提高技术效率,在城镇化高水平阶段,劳动力持续外流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农村劳动力析出直接影响耕地利用,分析劳动力析出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对协调人地矛盾,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将广东省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山区,研究劳动力转移和资源禀赋对广东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方法]文章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选取2009―2018年4个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析出及禀赋要素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结果]农村劳动力析出与耕地集约利用存在倒"U"型关系。通过进一步交叉乘积检验发现,劳动力析出是否依赖于耕地规模、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农业机械等禀赋要素促进耕地集约利用存在区域差异,当农村劳动力析出到达临界值时,调整影响耕地集约的变量才能有效促进耕地集约。[结论]在无法断言农村劳动力析出及外部条件与耕地集约利用是否存在潜在均衡时,推动耕地集约需要寻找相关辅助变量工具,因时因地制定耕地集约利用政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永续盘存法和2008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28个国家1995~2013年的农业净资本存量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采用Malmquist-TFP指数分解方法测算了农业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及偏向效应,并比较研究了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28个国家存在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大部分国家的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第二,农业技术进步在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与劳动力投入之间节约劳动力要素,在资本投入与土地投入之间节约土地要素,但总体偏向于节约劳动力要素;第三,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不同,人少地多型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较为稳定,而人多地少型国家的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则变化较大,甚至出现反转。基于此,各国要充分利用由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带来的新机遇,选择与本国要素禀赋类型相协调的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南京市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Probit模型来研究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差异、影响非正规就业选择的因素及其对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男性劳动力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比女性少71.34%,而年龄、技能、就业途径、家庭抚养率等变量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区域环保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要素禀赋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要素禀赋论为理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将我国分为发达、中等、落后三个区域,从中选出不同发展程度的7个省份作为分析样本。同时选取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源禀赋、科技和资本投入、贸易环境等8个要素禀赋指标,建立环保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收敛,排除相关性较差变量,从而找出对环保产业竞争力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的要素禀赋指标。根据回归分析结果,结合这些要素禀赋条件和环保产业在我国发展的现实状况,总结出现阶段要素禀赋对我国环保产业影响的特殊现象,并通过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得出了现阶段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着对劳动力依赖程度高、技术转化效率和资本收益率低等现实问题这一结论,对未来有针对性的提高环保产业竞争力起到了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转移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路径,而长江经济带为国家开放开发战略新区域,研究其劳动力转移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对资源优化配置和林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对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就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性和全域范围影响机制进行计量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从2007年的0.982上升至2019年的1.046,研究区间内指数波动较大,且伴随时间变迁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2)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在2014-2015年期间达到顶峰18.46,后期整体放缓,加速度呈现周期性波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具潜力;(3)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表现为显著正效应,系数为0.4086,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抑制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表现为显著负效应,系数为-0.0351,中部地区影响并不明显;(4)从全域范围看,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表现为显著正效应,系数为0.0469,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机械化水平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认为:(1)应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但需注意劳动力转移时空规律特性,发挥好劳动力转移配置效应;(2)劳动力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3)发挥区域禀赋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长江经济带林业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是粮食生产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该文利用2002~2008年统计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海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该区域农业水资源供给扩张方面的范围十分有限,农业水资源与农业生产呈正相关关系,即农业灌溉用水每增加1%,农业产值将增加0.0111%.因此合理优化投入要素的配置关系,是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水果,苹果产业对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研究苹果产业集聚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各生产要素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这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文章以我国七大主产区的苹果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支撑,基于2001—2018年该区面板数据,用C-D生产函数构建了主产区的苹果产业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了主产区的苹果产业集聚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 (1)区位熵对苹果产值的弹性为0.396,表明苹果产业集聚对苹果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2)各种生产要素中资本投入对苹果产值的弹性最大,达到0.827,体现了苹果产业的高投入特点;(3)技术溢出对苹果产值的弹性最小,为0.336,表明技术对苹果生产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4)劳动力对苹果产值的弹性为负值,表明随着产业的发展,果农逐渐用资本等要素替代劳动力。结论 苹果产业集聚增加了集聚地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促进了集聚地种植业生产结构的升级和苹果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广,推动了集聚地苹果产业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油井增产措施经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井增产措施是指为了使已开采的油井增产增效,而对油井采取的一项作业工程.增产措施有多种类型,不同措施会带来不同的增产效果,但又都有不同的成本组合.对油井增产措施的经济评价,首先是措施后累积增产量的预测,其次是投资估算和成本估算,最后是对方案进行净收益分析、经济极限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本文给出了某油井的实际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耦合关系。文章通过对作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因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以期筛选出两者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为规避或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协调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选取作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36个作用因子,对农业生产风险因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评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标对农业生产与区域经济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1)市场需求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市场价格动态、农作物种类和面积、农药化肥施用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干旱、温度、洪涝、农业机械自动化、交通运输条件、农业信息化、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等是重要性排序为前15位的风险因子。(2)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进步,干旱、温度和洪涝等风险因子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产量风险随之降低。而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动态等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风险在扩大,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不稳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更为突出。(3)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对农产品价格和流通的干预则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地区生产总值和GDP的增长速率;且农业资源利用程度、栽培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业环境污染的保护和治理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结论]通过测度不同评价指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指出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关键风险因子,对降低和规避农业风险,协调农业与区域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精准化发展,有助于维稳国家粮食安全,尽早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方法]文章利用对黑龙江省13市47村298个玉米种植户的微观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技术无效率模型,实证检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是否产生重要影响。[结果]目前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在75%左右,有较大提升空间;农资供应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均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但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农业信息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农机作业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服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担任村干部、是否有农地流转、玉米收入占比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是否兼业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要从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户认知水平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草业生产优势区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业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保障,研究草业生产并划分其优势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文基于可获得性的统计数据及指标,尝试使用粗略的11项指标以评价我国草业生产的区域优势。基于该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30个省、市、区2010年和2011年的生产优势进行评价,以了解草业发展优势现状,并为其政策取向提供客观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陕西、新疆、贵州和黑龙江等省区综合得分排名在前,具有明显优势,可将我国草业生产优势区划分为三个,即西北优势区、西南优势区和东北优势区,中部、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不具优势,草业生产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和地域性特征。对此,建议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做好草业生产、保护和资金投入工作,打造草业生产优势 “三区”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科学评价中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对于提高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促进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产业发展视角构建了包含资源禀赋竞争力、生产竞争力、消费竞争力和贸易竞争力4个一级指标及13个相关二级指标的生猪产业国际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1995—2018年生猪产业相关数据,对中国、美国、德国、巴西、西班牙、俄罗斯等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生猪产业国际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并与传统的基于贸易视角的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基于贸易视角与产业发展视角的测算结果存在一定差距。基于贸易视角的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生猪产业缺乏竞争力,且竞争力仍在持续减弱。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生猪产业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其中,中国猪肉消费竞争力极强,显著拉升了中国生猪产业国际综合竞争力水平;生产竞争力和资源禀赋竞争力也具有一定优势;贸易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明显拉低了中国生猪产业国际综合竞争力水平。结论 建议中国生猪产业充分发挥巨大的内需优势,提升生猪产业国际竞争水平,实现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生猪种业创新能力,保障优良种猪供给;提高生猪生产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提升生猪养殖场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稳定生猪生产饲料供给;建立生猪产业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产量的增加严重依赖化肥施用,苹果生产过程中化肥过量使用问题较为严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国家政策倡导,要在农户可接受的情况下,在苹果主产区推进化肥减施工程,实现苹果生产化肥减施增效的目标。为此,厘清化肥使用量对苹果价格、果农种植收入的影响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文章利用1991—2017年我国苹果种植成本收益资料,分析了化肥施用量与苹果价格、种植苹果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化肥价格变化与农户化肥选择行为的关系,并运用最小二乘回归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方法,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机理。[结果]苹果产量增长的同时,生产成本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从成本构成变动趋势来看,2013年后总成本略有下降,而生产人工成本持续增加,并于2011年起成为成本支出中占比最大的一项。化肥施肥量先增后减,2014年后逐年递减,农户选用复合元素肥代替单一元素肥成为一种趋势。化肥施用量对苹果价格具有正向作用,原因是化肥施用量会影响苹果果实口感和品质。化肥施用量对苹果生产净利润的影响存在一个阈值,即58984 kg/hm2,当施肥量小于此值时,化肥施肥量与苹果生产净利润呈负向关系,大于此值时,则呈正向关系。[结论]化肥减施的最小值应不低于71212 kg/hm2,在保障苹果产量的前提下,减轻环境负担。培养农户环保种植意识,提升化肥使用效率,延伸苹果产业价值链,加大苹果种植区减肥示范农业补贴力度,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加大全方位多角度保障果农经济收益,推进苹果化肥减施增效。  相似文献   

19.
基于SFA模型的河南省粮食产量时空变化及投入要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粮食问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农业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对河南省粮食产量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2005—2015年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和投入要素为研究对象,将研究数据面板化,利用线性相关、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脱钩分析等方法,运用ArcGIS 10.1、Eviews 8.0和SPSS 19.0等软件,对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时空变化、投入要素影响程度和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模型运算结果表明文章选用模型效果较好,能够反映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其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且符合河南省粮食产量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 2005—2015年河南省粮食产量总体呈线性上升趋势;(2)从空间上来看,河南省中部、北部、东部和南部粮食产量较高,西部受地势因素影响粮食产量较低;(3)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折纯量、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经营性收入、农药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乡村农业人口呈正相关关系,与农村用电量呈负相关关系;(4)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农药施用量存在脱钩效应,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经营性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存在脱钩效应。[结论]应保持目前粮食播种面积不变,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突出投入要素的影响,同时对河南省各县进行区域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协同推进粮食安全与碳中和目标是当下中国的核心议题,但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尝试梳理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作用机理,并实证甄别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净效应。[方法]构建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7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基准分析表明,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总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复种指数的适度提升有助于发挥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相较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更大。[结论]应重视粮食生产的碳汇属性,通过耕作制度调整等手段加强土壤保护,挖掘粮食生产的碳汇潜力;优化陆地绿色植被空间布局,降低农地、林地和草地等不同绿色植被碳汇的潜在冲突;基于区域差异,制定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粮食安全与碳中和协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