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法律诊所教育是通过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培养医师的形式,由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诊所教育普遍存在起点低、质量差、绩效评估不合理等问题。本文试图从制度运作层面切入,通过比较各高校法律诊所的运作模式,分析法律诊所教育潜在的困境,从而为法律诊所教育的建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诊所式法律教育引入中国后,各设有法学专业的院校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法律诊所课程的方式,将此法学实践教学的先进模式予以落实,给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然而,在课程设置和推进的过程中,如何能够使诊所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期望的目标,真正实现法学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仍需在课程实践中慢慢理解和渗透诊所教育的先进理念,结合学校、院系、专业、学生、各类实践资源等自身情况不断地摸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高职法律专业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后,指出高职法律专业应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诊所式法律教育应该是高职法律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张丽艳  任凡 《商业会计》2012,(5):119-120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具有较强法律思维能力、熟练掌握法律实践技能和会计技能的专业人才。在该目标的指引下,法务会计人才培养需以职业教育为理念,重视学生法律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职业道德的养成。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教学价值与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可在法务会计教学中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因为实践技能较差,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低下,暴露出我国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为此各高校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法律诊所式教学等增强职业技能训练。相比较而言,案例教学有其突出的优势。本文从案例的准备、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考核三方面重点介绍了案例教学法,认为以案例教学为基础逐步推行模拟法庭教学、法律诊所式教学这种渐进式的教学路径,有利于法律职业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邢益精 《消费导刊》2014,(11):238-240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实战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它以教给学生如何从实践中学习和如何像律师那样思维为宗旨。诊所式法律教育中所凝聚的“实践性教学因子”正是其精髓所在。因此,在行政诉讼法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和运用法律;实行教师与学生互动式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外都仅仅是一个主持人;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提倡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检索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晓萍  王铁 《北方经贸》2013,(6):137-138
现阶段,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着实践教学地位不突出、设施和硬件条件不足、师资队伍实践经验欠缺、缺乏培养学生自主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完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缓解法学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可以通过构建相对统一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打造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增加投入资金,完善模拟法庭,加强学生创新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诊所式教学的完善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来完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促进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我国可借鉴国外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先进经验,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快构建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即增强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教育,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职业化师资力量的培养,进行相关教材改进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设计多元化法律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机制,助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培养出一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法学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实践型的法律工作者,其培养模式是"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法,极大地制约了新时期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学习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结合案例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化,真正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此同时,亦可促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0.
开展"落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地方高校特色和优势的客观需要,也是满足学生充分就业的需要。东北农业大学针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真正懂农业法律知识专业人才的特殊状况,把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宗旨,探索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采取"诊所式"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法,加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对接,力求理论性、基础性、现实性相结合,培养农业法律"落地人才",提高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值得相关院校借鉴。  相似文献   

11.
洪东冬  李青  李晴 《消费导刊》2013,(11):218-219
传统法律教育的困惑在于未能在理论知识与法律实务之间搭建一座桥,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自身特点决定中国的法律教育必须“诊所式”。笔者对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公司法教学中进行了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课程在高职营销专业建设发展中处于专业必修课的地位,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是在"大一统"的教学理念下进行的,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高职营销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应围绕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展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上均与"职业能力"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营销专业学生对经济法律、法规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法治社会进程的加快,大学法律课程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并且在教学中更着重于学生去理解法律基础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实务性更强,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案例教学方法的优点,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及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针对当前"法律职业化"的改革大环境,大学法律教学课程也在教学的内容、课程结构体系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思考和改进,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提高大学法律教学课程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法学教育的改革背景之下,从国外所引进来的,由于时间和经验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教学模式,尚处于边缘地带,未被人所重视。据此,从中国的诊所法律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入手,对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困境与成因进行探讨,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商》2016,(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观念、公平公正理念的深入人心,法庭辩论在庭审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当事人对辩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就目前中国的法学教育来看,其更加注重对法科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从而导致法学毕业生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认为培养辩论型法律人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辩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面对法庭上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的法律人"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以后的法学本科教育提供指引;有助于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填补职业能力强的法律人才的空缺,增加法律本科学子的就业率。因此,培养辩论型法律人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不能只抓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教学的运用。实践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方法,与理论教学法相辅相成。实践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高校法律课程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制约,通常被认为仅仅只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并没有着重培养学生法律实践的意识,这就造成了法律课程与客观实际相脱节。为有效提升高校法律课程实践的教学水平,本文着重研究了情景剧教学法在高校法律课程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阶段拥有的法学教育模式中,基于法律性规范知识与法学原理作为学生的重点学习目标,完全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导致学生将面临很多的责难与批评。在面对巨大压力的状态中,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实践法律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包括训练法庭上的实践模拟等课程。这种法律教育模式与我国的法律教育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为我国的法学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社区法律诊所是一种新型的法学教育方法,更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在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在我国刚刚兴起,在推广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为使社区法律诊所最大化地实现其创新社会管理的作用,应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两方面进行改革,为社区法律诊所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对于促进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培养个人的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项目化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相联系,能够有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