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利用我国各省粮食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2007~2014年),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了粮食生产的环境要素、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原因以及对各省和不同功能区的影响方向和强度。测算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各个决策单元粮食生产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对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松弛量的影响方向和强度不同。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剥离环境要素后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平均下降了10%;但是,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强度差异较大,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主产区各省的粮食生产率增加,主销区和平衡区粮食生产效率均下降,且对主销区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对粮食生产中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可以精确把握粮食生产效率,为粮食生产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07—2018年6省(市)面板数据,运用SBM-DEA和Fare-Primont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对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和时序变动特征进行测算及比较。结果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平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值分别为0.793和0.744;机械投入、农药投入和水资源投入的平均冗余率较高,分别为28.693%、26.670%和21.578%。剩余混合效率即投入产出混合比例优化是造成冬小麦—夏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中小幅上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的低生产效率客观存在,应通过生产资料的科学合理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推广,推动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等方式来推动粮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户农业投入产出,只是整个农业投入产出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农户农业投入是农业生产最直接和最大量的投入,包括物质投入、劳动投入、科技投入和管理投入。研究农户农业投入产出,不仅可以了解和分析农户农业投入结构、投入水平及其形成产出的效果,还可通过农户农业投入产出分析,了解国家和集体农业投入结构、投入水平及其运用效果,为加速农业发展制定新的有效农业投入产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为国家加强农村管理、制定新的农村管理体制和管理政策,调动农户农业生产积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业生产是多个投入和多种产出的生产过程,数据包络分析是经证明过的能很好处理多个投入产出问题的方法.本文以1992-2005年度的14个年份为决策单元,以中国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村居民家庭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农业从业人员等为投入指标,以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为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这些年份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运行效率、规模收益及投入剩余、产出亏空等情况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推广粮食新品种能显著增加农户收入,但其增收效应、影响因素及增收途径却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川麦42"的农户实际种植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川麦42"的投入产出效应,并对"川麦42"生产中各投入要素对产值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了"川麦42"的增收效应、影响因素和增收途径,最后提出促进粮农增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业综合开发对粮食生产的增产效应。农业综合开发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坚持以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为投入重点,项目区一般选择在自然条件较好、增产潜力大、投入产出高的优势产区;二是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工程和技术措施综合应用,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基本农田。  相似文献   

7.
土地托管影响粮食产出的内在机制及效率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上揭示了土地托管影响粮食产出的内在机制及效率制约因素,并基于2014-2016年安徽、河南和山东3省10县调查形成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土地托管对促进粮食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土地托管模式下,通过整合粮食生产中的要素资源,有助于增加物质资本投入、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实现粮食生产过程中资本替代劳动以及高技能人力资本替代低技能人力资本,进而提高粮食产出水平。但在实践中,土地托管对粮食生产的促进效应还会受到土地资源条件和服务费支付方式等约束条件的影响。因此,在助推土地托管提高粮食产出水平的同时,不仅要注重要素投入的多样性,而且应关注要素投入的均衡匹配。  相似文献   

8.
谢俊宁 《农村经济》2006,(1):128-129
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解决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粮食生产产量。本文通过对四川广汉市近年粮食生产的调查,了解到广汉市粮食生产下滑趋势已得到扭转,种植面积有较大幅度扩大,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形势喜人。但仍面临耕地资源减少,资源利用率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9.
破解当前我国存在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粮食产量高、品质低,供需失衡等问题,应完善粮食生产宏观调控指导系统,依托现代网络技术,精准发布粮食供求权威信息,发展订单农业,加强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促进粮食供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优化粮食生产激励机制,正确引导土地流转,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规模化经营,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培训,增强农业稳产增收能力,形成优质高效的粮食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设计,到本世纪末,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亿吨,人均占有粮食要实现400公斤。按照这一目标以1993年总产越过4.5亿吨计算,今后几年需增产的粮食数量为500亿公斤。根据我国多年来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的资料分析测算,每形成500亿公斤粮食的生产能力,必须保证1500万吨的化肥投入。 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实践和我国的农业生产实践都证明:化肥投入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成正相关系。但是当投入接近或超过其临界点时,报酬呈递减趋势,这是我们增加化肥投入时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届时应调整化肥施用结构与成分,以合理的配比,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空间依赖性。[方法]文章构建DEA模型测算2003—2015年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各类因素进行空间依赖性分析。[结果](1) 2003—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基本稳定,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性显著,综合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华南、华北和西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空间格局特征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为东北及华东的浙江、江苏等地,"低低聚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等地区;(3)粮食单产水平是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除涝面积、机械总动力投入、农业化肥投入、人均收入水平等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和高中以上劳动力比例则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再依赖于大量中间生产要素的投入,今后应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投入导向DEA分析方法,以粮食大省河南省为例,估计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考察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变化,估算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经济效果,探讨粮食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果不明显的基本原因。结果显示,河南省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很大,导致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本文指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粮食生产,需要以优化粮食生产投入结构为抓手,确定各地结构调整方向和优先序,调整粮食生产政策和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13.
生产效率是生产水平的直接体现,生产效率的提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提升粮食生产效率的关键是识别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基于前人的研究,文章分别从农业投入要素、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丰富粮食生产效率方面研究,探索提升粮食生产效率的路径。并从农业投入产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社会网络中各节点间的内部关系两个角度对未来粮食生产效率提升路径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粮食经济研究》2005,(3):57-58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若不考虑欧盟,印度小麦和稻米产量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粗粮产量在美国、中国和巴西之后,位居第四。尽管它的粮食产量引人注目,其发展潜力依然巨大。目前制约印度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与其他大的粮食生产国相比单产低;粮食生产投入不足。印度粮食生产及产后加工,在提高效率、竞争力和利润率等方面潜力巨大,但印度粮食生产要想取得突破,必需解决农村道路、储运设施条件差,市场营销效率低,粮食加工发展落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使物尽其用、地尽其力,关键是要让农民得到实惠。从生产渠道让农民得到实惠耕地利用率不高、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科学技术水平低、后劲不足、产量低等不利因素,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力所在。因此,必须挖掘潜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政策。其次,千方百计增加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要在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基础性设施投入方面予以倾斜,以扩大保灌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复种指数,以保面积达到保产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粮食生产是否受到了冲击及受到冲击有多大,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剖析了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的要素替代与种植结构调整行为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及不同约束条件下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出务工会促使农户要素投入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增加机械要素投入并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比例,进而从整体上增加了粮食播种面积。为了减少农业劳动投入,农户增加劳动投入少、机械易于替代劳动力的粮食生产是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不过,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要面临机械替代劳动力的难易程度和种植结构调整空间等约束条件的制约。在不适宜机械作业的丘陵山区,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会被削弱;在城市郊区,由于城市农产品市场容量大,种植结构调整空间大,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也会被削弱。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形势。而农户是耕地利用的主体,其投入量及投入结构的变化对耕地产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绕山东省农业劳动力特征、耕地利用现状、农户耕地投入结构及产出水平、农户耕地投入意愿4个方面,对55个县域,79个行政村,208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劳动力明显不足且质量低下,种植结构较单一、且耕地细碎化程度高,总体看耕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农户的投入意愿与资金、国家奖励政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粮食生产体系的商品化转变亚洲的粮食生产体系可分为自给型、半商品化、商品化体系。农业商品化带来了更多的农产品投向市场,商业贸易物质投入逐渐取代非贸易产品投入,综合的生产体系被专业化的作物、畜牧、水产生产企业所代替。农业收入占整个家庭收入的比例随着家庭成员寻找到更赚钱的非农业就业机会而减少。产品选择:改变水稻单一生产体系商品化不仅使国家范围内市场产品出现多样化,而且促使区域性和农场范围的专业化。下面以水稻生产为例加以说明。亚洲的水稻栽培地按地形和水文条件可分为灌溉低地、雨养低地和高地。灌溉低地由于产…  相似文献   

19.
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粮食单产方面,科技进步水平因子具有较高载荷,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物质投入因子、环境与气候因子和政策因子。对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影响最大的因子是资源及科技因子,其次是比较效益及政策因子。上述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为稳定和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护耕地资源,稳住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粮食生产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78~2008年甘肃省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产量等粮食生产的相关资料,对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阶段分析;选用农膜使用量、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动力、受灾面积、价格指数等指标,建立了C-D生产函数,分析了不同阶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变动的原因.结果表明:物质投入、科技投入和政策因素是影响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三个主要因素.提示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偏低,但增产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