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与政府对解除历史包袱的责任。东北地区在旧中国就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一五”时期重点项目的建设,东北地区成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为我国相对独立工业体系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当时的资源动员和配置方式相联系,东北也是计划经济实施得较为彻底、国有企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大企业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东北三省的国有企业改革依然缓慢。2001年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国有经济比重仍分别高达78.2%、86.2%和87.2%,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21.3、22.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体制和机制僵化、活力不足、经营不善乃至严重亏损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突出的社会不稳定问题。新形势下振兴东北经济,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改革深化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产业》1995,(2):32-32
国家体改委提出探索解决国有企业历史包袱的思路国家体改委最近提出,今年在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问题,为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分析目前加快企业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现实难...  相似文献   

3.
尚体 《上海改革》1996,(11):17-19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上海主要围绕优化资源配置,壮大国有经济实力;抓大放小、扶强并弱;解决企业历史包袱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陈芳 《特区经济》2005,(12):89-90
国有企业在走向市场经济时改革步伐缓慢,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特别是它的一套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而且还有很多国有企业背负着很沉重的历史包袱。所以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国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国有企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不能应对则面临淘汰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有企业有的始建于建国初期,有的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厂房、老设备、老工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国有企业"包袱重","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制约了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所以国有企业一定要改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看待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分析改革的特点并进行经验总结。国企制度变迁过程具有诱致性因素和强制性因素交互作用,但强制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特点。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经营者与政府反复博弈的过程。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最终实现同市场经济体制的契合是改革所坚持的目标;政府的明智抉择是民间的改革创举得以推行的决定性因素;正确对待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亏损面增大,亏损额上升,部分企业逐渐陷入困境。这种局面不仅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而且成为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认真分析并尽快解决企业亏损和潜亏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国有企业亏损的成因及对策谈点粗浅的认识。一、国有企业亏损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以来,浙江各地以明晰产权为突破口,加大了企业改革力度。到1998年底止,全省国有企业的改制面已达2/3。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工作初见成效。有的市县采取较为灵活的措施推进了困难企业的改革。企业资产优化重组的规模继续扩大,使资产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通过试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国有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等办法,促进了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历史包袱沉重,难以找到合适的改革途径;有的企业公司制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改革步履维艰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仍需通过国有企业来调控经济;国有企业承担着不平等竞争条件的牺牲;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先天性的缺陷;国有企业后天性失调;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国企改革的主体没有成为利益的主体;市场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原因不是产权不平等而是国有企业的性质不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主体不是国有企业而是政府.我国国有企业性质和功能是多样的,政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设计出以功能分类为基础,涵盖国有企业实现形式、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内容的全面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能不能分享,能在多大程度上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对此我们还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在绝大多数的行业和领域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地位已经消失,留给国有企业改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阻碍国有企业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优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讲,如果国有经济不能在结构调整和机制转换两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企业不仅不能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而且在竞争中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紧迫感。面对经济全球化大背景,政府关心国有经济的方式必须改变。政府真正关心国有经济发展,就必须在给国有企业注入新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上下功夫。即一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所有制到位又不越位;二是解除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给他们以平等的竞争地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近二十年.在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企业产权制度、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内部管理等改革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仍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分权化改革、财政激励和公有制企业改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积极推行公有企业改制的原因,基本结论是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显著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增收节支压力,但是分税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财政分权化趋势。这种财政分权化体制对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财政激励效应,地方政府具有很大的积极性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效率。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有企业及其他一些公有制企业的经营绩效变差,日益成为地方财政的包袱。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贡献却日益增加,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日益增大。因此,从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出发,对公有制企业进行改制成为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李济云 《天津经济》2003,(12):28-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体负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有许多国有企业因负债包袱过重而困难重重.目前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已成为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突出障碍.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经营者管理不善、决策失误和滥用职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沿袭多年的对企业经营者的选用、考评、激励和管理监督机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探索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领导人管理、制约机制。一、当前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制约机制存在的问题1.评价体系不合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基本上沿袭了国家行  相似文献   

16.
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处境愈来愈困难。国有企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冗员、社会负担、历史包袱、债务等方面。应该说,这些都属于表层的经济现象,它们综合地反映了传统的经济体制的弊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让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马上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政府从社会稳定的立场考  相似文献   

17.
企业办社会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化制度的一大难题,也是长期以来背在企业身上的一个沉重包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也是目前关系企业改革效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否成功,至关重要的是人才。因为企业改革的推进,经营机制的转换,发展战略的实施,都是靠人才来完成的。有了人才,就有产品,就有市场,企业就会兴旺发达。那么我省国有企业人才现状如何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我省国有企业人才现状 当前,我省大多数国有企业都面临着人才紧缺这样一个现实,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总量减少;二是人才总体质量下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我省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延缓了企业改革的进程。 (一)企业人才总量不断减少。我省国有企业人才总量不断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的原因,又有社会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既有自然条件的原因,又有人才管理体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经济效益差、结构矛盾突出、债务负担重、历史包袱大等四大主要问题,阐明了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宏观上落实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配套改革措施,改善国企改革环境;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九五”期间改革攻坚的主要难点。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笔者在分析国有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就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一家之言。一、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历史作用和发展现状从总体上说,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