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信加冕     
2013年9月的一天,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远赴美国,准备拜访Ripple并邀请其创始人克里斯·拉森(ChrisLarsen)等人参加即将在北京举行的“硅谷对话北京”2013互联网金融创新峰会。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中。与克里斯的交流,成为宜信这次“硅谷创新之旅”中最让人激动的一次经历。拉森早在1997年就创办了E—Loan,开始了互联网金融创新之路,更重要的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开创了行业的先河。“他的每一次重新上路都带给我们新的震撼,他的每一次创业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唐宁对《东方企业家》表示。  相似文献   

2.
他曾经是2000年中国众多海归创业的普通一员,他曾经是怀揣创业计划书在几个城市碰壁的人,他创立的企业曾经历经艰难.而如今.他创立的企业几年时间呈现爆发性增长,年销售额达100亿元的企业,他创立的企业是中国第一家非国有企业在美国主流证券交易所——纽交所上市的公司.他创立的企业开创中国一个新的产业——光伏产业,他创立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是现代政企关系新典范.这就是引起广泛关注的无锡“尚德模式“。本文通过对无锡尚德公司艰难创业过程、快速国际化成长的深入分析.探讨尚德公司国际化成长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3.
邓展 《新前程》2006,(1):34-35
2005年11月底,在“闭关”修炼6个朋之后,原搜狐总载古永锵正式宣布复出创业。致力于三网合一领域,他带着一个独特的硅谷创业模式——搜索资金——重返职场。  相似文献   

4.
硅谷对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有一个特殊的称呼——“瞪羚”,因为它们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个头不大,跑的快、跳的高。在每年发布的《硅谷指数》报告当中,“瞪羚”企业的数量是评价硅谷创业活力和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创新创业非常活跃的中关村同样有着一批神奇的“瞪羚”,它们的年增长速度超越了100%,甚至达到十倍、百倍以上。  相似文献   

5.
秦姗 《中国企业家》2011,(23):102-102
雷军作为新秀出现,的确有些奇怪。如果没有再创业,在中国的商业史他一样会被邗写。他是带领民族软件自强、5次冲击上市的悲情英雄,也可能还会获得像硅谷超级天使Paul Graham那样“创业先知”的名头,同样浓墨重彩。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28日,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十大人物揭晓,中星微公司董事长邓中翰获得唯一的年度人物大奖,百度搜索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获得年度人物奖。这两位获奖者的一个共同背景是:都是从硅谷回到中关村创业的“海归”。他们两人的成就是几千名在中关村创业的海外归国人员成就的缩影。20世纪80年代,留学生创业在新竹科技园区被形象地称为新竹和硅谷之间的“大脑水渠(Brain Channel)”,现如今,海归企业正在建起联结中关村与美国硅谷、日本、英国、加拿大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大脑水渠”。  相似文献   

7.
他是一名曾因家庭困难而申请缓交学费的贫困大学生,为了赚学费当起了“倒爷”,却发现了更大的商机,成为校园经济的开拓。从2000年开始,经过三年的经营和积累,他拥有了一个注册资金50万元的“三人行”学生创业公司,不仅替父母偿还了家里所有的债务,还去了“贫困生”的帽子,圆了求学梦,也成就了自主创业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王德禄 《企业研究报告》2010,(6):F0002-F0002
“瞪羚企业”是一群特殊的企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硅谷指数》把“瞪羚企业”的数量作为评价硅谷创业活力和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从2003年中关村开始实施“瞪羚计划”以来,杭州、西安、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部真实的创业史,读起来却像小说一样精彩;这是一段不为人们熟知的创业故事,故事的主角却几乎把整个硅谷搅得天翻地覆:这是一次以失败告终的创业历程,但创业中一次次真实的磨难却比那些充斥着成功的故事更有价值。我很早就读过Startup:A Silicon Valley Adventure这本英文书。主人公Jerry Kaplan(杰瑞·卡普兰)和他创建GO公司(GO Coporation)的经历是20多年前硅谷创业史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从1987年创立公司研发手写便携电脑,到1994年被AT&T收购并销声  相似文献   

10.
用人之道在于“用”,国外不少企业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在“用”字上下了功夫。这里试举几例,从中可见一斑。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他的公司更愿意雇佣有潜质的人,因为从长远来看,潜质更有价值。现在微软公司有244名专职招工人员,他们每年要访问130多所大学,阅读12万多份简历,进行7400多次面谈,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招聘2000名新雇员。因为他们招的是能派上用场的人,而不是摆设。有“硅谷常青树”美称的普惠公司对于应聘人员的态度是,只问他能为公司做什么,而不是强调他从哪里来。为了让员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英特尔公司经常让员工在公司内…  相似文献   

11.
有“巨人”史玉柱在,“女二号”是刘伟难以逾越的天花板.不过她也甘于承担这个角色。 24岁跟随史玉柱创业,26岁成为公司副总裁,经历了史玉柱在90年代的浮沉。后来史玉柱二次创业,刘伟在2000年重回史玉柱麾下,并在随后任黄金搭档总经理。史玉柱将公司事务完全交给她管理,自己基本上不参与公司事务,结果,刘伟把公司管理得比史玉柱还好。史玉柱对刘伟有着绝对信任,巨人上市前两个月,刘伟调任公司总裁,在公司中拥有15%股份,仅次于最大股东史玉柱。  相似文献   

12.
中年一代的大陆创业家,接二连三在硅谷崭露头角。专精于内存技术的凯路微电子董事长彭泽忠,不仅在硅谷打下一片天,“海归”四川绵阳也受到高规格看待。  相似文献   

13.
江西宝绿苎麻纺织有限公司是由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麻纺企业发展起来的,现已实现年产苎麻纱1200吨、精干麻2000吨的规模,目前实现年销售收入2838万元,年上交税收195.22万元,被授予“全省先进私营企业”、“江西省创业明星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董事长肖二仔被中国“新世纪之声”评为“当代中国改革新闻人物”奖。 宝绿苎麻公司能在一家倒闭的企业基础上“起死回生”.从小到大,一跃成为县域工业发展的“台柱子”、财政增收的“活水源”、安置就业的“新平台”,-其创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质量春秋》2006,(3):F0004-F0004
他始终坚持用户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积极推动质星文化建设。2000年他提出以“始于市场需求.终于顾客满意”为逭求卓越.出精品胎.打造名牌的公司目标。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公司自1997年至2001年连续开展了5年的质量月活动.为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促进质量改进工作的开展,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和提升公司产品内外在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效应。  相似文献   

15.
2000年是世纪交替之年,形势逼人,催人奋进。“为下岗创业加油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以我之见,在新的一年这一举动不但要喊响,更要做出实效。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业远非以公司的市值论英雄。即使乔布斯在世,今天的马斯克也能在硅谷的创业和创新榜上名列第一。马斯克获得商业和科技界的一致好评,因为他跨界三大行业,金融、航天和汽车交通、能源,而且每跨必有颠覆效果。这样的影响,苹果的乔布斯也不能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17.
打虎兄弟帮     
据说,在硅谷的创业公司中,3到4个联合创始人组成的创业团队是最受VC们青睐的。因为这样的团队不会股权结构太过复杂。又避免了创始人单兵作战容易犯的错误。五个人以上?对不起,没有标准范本。硅谷也开开眼界吧,地球这边还有18罗汉呢。作为中国人,兄弟们要解决的问题比老外们复杂得多.清晰的股权架构只能保证长久的利益,兄弟情谊才是公司走得远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杨兴平这个名字始终与智能手机捆绑”在一起。两年前,多普达创始人杨兴平在接受《中国新时代》采访时,仍然梦想着以科技改变人类的生活。尽管在此之前,学者出身的他曾经经历了美国三次创业的失败,从硅谷选择返回中国创业之后,2001年,以“海归”科技创业者身份,杨兴平得到了国务院领导支持,此时的他似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然而在2002年4月创建多普达公司,并于当年推出第一款PDA手机之后的两年中,智能手机却一直“叫好不叫座”,它的发展前景也在业界备受质疑。转机出现在2004年,正当国产手机全面遭遇寒冬之时,“忠诚”于微软操作系统的多普…  相似文献   

19.
20年前,柳传志的名字像今天中关村众多小公司老板的名字一样普通得让人容易忘记。今天,柳传志领导的联想集团已成为中国民族计算机产业的象征。2004年12月8日当联想集团正式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震惊了全世界。柳传志是一个创业的传奇。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领导联想由11个人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仅用10几年时间就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更重要的是。他的传奇故事对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激励,每一个在中关村创业的青年都可以怀有这样一个希望——“如果我足够地努力,也可以像柳传志那样地成功。”  相似文献   

20.
"硅谷教父"、创业大师史蒂夫·布兰克前不久携新作《创业者手册》来到中国。在近距离考察了中国创业生态并与硅谷比较之后,他认为中国创业者应该拥抱世界,同时努力开创适合自己的新模式。CE:你在《创业者手册》中提到"创业公司不是大公司的缩小版本",但我发现美国很多大公司会派遣他们的经理去学习创业课程,这是为什么?布兰克:关于这个问题我先从日本说起。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在一片废墟上重塑了一个新经济体,这一过程充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