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东亚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全毅 《世界经济研究》2012,(2):70-75,89
中等收入阶段是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所有在跨越低收入陷阱管用的政策和发展战略,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基本上都不再管用,如果重复使用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也不同程度地依赖以出口为导向的低成本优势战略,但是在进入中等收入序列后这些国家和地区放弃了这一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城乡与地区的均衡发展,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以及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变,实现了社会结构和政治民主化转型,保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成功地避开了"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2.
在工业化进程进行的250多年里,遍布全球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极少数国家成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国内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经济发展陷入了停滞甚至是倒退,陷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所以,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否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能否迈入发达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成为“十二五”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构成了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也是我国跨越贫困陷阱的重要支撑因素,但只有通过劳动力的重塑,提升以作为生产主体的劳动力要素的质量,扩大劳动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从提高供给水平和增强国内需求的两个方向努力,才能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规避可能发生的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相似文献   

4.
"中等收入陷阱"一词是世界银行在其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它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增长失速的现象。许多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美国水平的20%到40%之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迅速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目前人均GDP约6100美元。然而近年来,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不断凸显,加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趋势,再次引发了对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鉴于此,文章重点分析可能使中国陷入陷阱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概念和理论,源于国际经验,具体到我国并不意味着历史必然,但却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我们跨越陷阱的底气和信心源自于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高品质制度体系支撑;源自于正在进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源自于政府主导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7.
大量中等收入国家在5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无法升级到高收入国家,并不是因为存在中等收入陷阱,而是因为划分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范围太宽。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增长陷阱。如果把出现增长陷阱的概率当作衡量陷阱大小的标准,则在低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高收入陷阱之中,中等收入陷阱是最小的。尽管如此,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的概率也非常大。一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很好地避免陷阱,则其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发展将长这几百年时间。如果能有效地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则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迅速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高收入国家。  相似文献   

8.
蔡昉 《发展》2013,(3):8-8
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大幅度接近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门槛的水平。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件事,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方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9.
要正确认识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根据我国基本国情,探讨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注重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完善宏观管理体制;保障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合理分配与共同富裕;转变消费模式,充分挖掘内需增长潜力;提高城市化率,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文章从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2010年人均GDP已经突破3945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对世界各经济体的最新分类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如何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成功地跨越中高等收入陷阱是当前的紧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均GDP及其基尼系数的协整检验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只有合理的处理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才能达到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跨越高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2.
截至2010年,"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已经困扰智利经济发展长达30多年,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反复的大幅度波动和产业结构的超稳定性。本文认为,导致智利出现中等收入问题的因素并没有随着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消失,智利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压力。  相似文献   

13.
《天津经济》2015,(4):85
一、概念解析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之后,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人均GDP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却很少有国家能够顺利进入高收入行列,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他们或是陷入增长与回落的循环之中,或是较长期处于增长十分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在中等收入阶段,有些国家和地区长期滞留在下中等收入阶段,有些国家和地区则较快走出下中等收入阶段,但却在上  相似文献   

14.
西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分析与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西欧曾经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时间跨度大约是一战之前到二战结束。在"量"上表现为人均GDP处于3000~6000美元区间内,从"质"上表现为经济增长迟滞、技术进步缓慢、两级分化加剧、社会问题丛生等不利局面。西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变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缺乏相应的社会保护机制化解。二战之后,经过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及社会民主化的社会政治改革,通过重构社会保护机制和建设福利国家,西欧重新获得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5.
“中等收入陷阱”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在发展初期进展顺利,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却发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本文介绍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并列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与失败的日本与泰国的例子,通过分析其各自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一步说明。结合我国国情对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蔡敏 《山东经济》2012,(5):25-30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特征使其人均收入收敛于中等收入水平这一稳态。其实质是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制度阻碍了技术的创新和采用,导致其进入中等收入经济体之后难以完成跨越,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可以认为存在一种经济增长的制度容量。在建构了基于稳态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之后,利用拉美八国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证实了稳态视角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关于中国会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很是激烈,但事实证明,中国既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同时也拥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条件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及对中国当前政治经济改革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实现中等收入陷阱跨越既面临现实困境同时也具备独特优势,指出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效率驱动、创新驱动,是实现跨越的战略选择,为此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提出供给侧改革政策体系的核心是金融改革与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创新与教育、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革现有国际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9.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公共政策因应:韩国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不均等会严重威胁社会稳定,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韩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关键时期,充分发挥了就业、教育、税收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均等化政策,从而实现了高速增长同时的社会均等化发展。借鉴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期的社会均等化政策,中国应着力从创造社会流动性、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发挥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效应等方面入手,制定社会均等化政策,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20.
“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观照和中国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转型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结构调整的战略难题。中国在结构转型过程同样面临压力和需求结构调整困境。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教训为中国提供了镜鉴。在共同富裕愿景下,中国要想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将经济增长速度降到合理区间,培养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支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改变贸易结构方式,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从而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创造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