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芒 《发展》2011,(6):12-14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展计划生育以来,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少生4亿多人,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2.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十五”期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为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3.
性健康直接制约着生殖健康,而生殖健康直接制约着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现实人口和未来人口的数量、质量及生存状况)。性健康问题不仅仅指个人的性卫生和性健康或性的生理是否正常,更重要的是,性健康是一侗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空前大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性观念和性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性观念的改变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打破了封建传统的、落後的性道德、性心理、性习惯和性行为,促进了性文化、性道德、性行为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性行为的日益开放产生了许多危及性健康的生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如果我们对日益严重的性健康问题失察,对其危害人口再生产的严重性缺乏足够认识.後果会不堪设想。未雨绸缪。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有力的应对措施.以防止性健康问题可能导致的灾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黄邦根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35-38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统一,人口再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发展;二是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地增加资本积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扩大生产规模;三是保持两大部类和各部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分配的公平程度,增加国内消费需求,以防止和减轻经济危机.这些内容,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两种再生产在人类劳动实践中的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重视物的生产而轻视人的生产,以至两种再生产失衡,这是近年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原因之一,由此引发的还有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重视人口问题,以人为本,两种再生产和谐,人、资源、环境和谐,社会才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鲁礼新  茹芳芳  马昌河 《特区经济》2006,210(7):274-276
通过对沙坡村近50年来不同时期的人口和家庭再生产的历史分析,总结了影响沙坡村人口和家庭再生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50年以来,沙坡村人口数量增长和家庭再生产明显受到制度变革的影响,但对该村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日趋严重的现象,各种制度变革都不能给出合理的说明,而传统家庭观念的盛行却较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浙江人口安全体系的构建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逸 《浙江经济》2006,(10):56-56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过渡型逐渐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转变。2004年,浙江省常住人口为4719.57万,人口自然增长率4.95%。。然而,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艾滋病呈蔓延之势等诸多人口问题日益显现,并相互交织威胁着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从省域层面构建人口安全体系,使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处于良性状态,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人口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自我更新的群体,人口生育死亡的规律性变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再生产必然导致人口结构性变化。70年代中期由于计生国策的贯彻实施,少年儿童组人数持续下降,老年人口系数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凸现出来。霍邱是人口大县,人口变动规律老龄问题最终要反映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本文对霍邱县老龄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供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特殊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自然灾害的制约。农业保险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慈溪市是省和宁波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市,他们按照中央要求,统筹协调,精心策划,率先成功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为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制度保障。本刊特选登他们的做法,供交流、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1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京发布并启动了2009年“年主题”——“消费与发展”。据了解,此次“消费与发展”年主题主要突出了消费、发展、维权三层涵义。“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维权”是扩内需促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消费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消费者是日常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经济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自身从盲目再生产向自觉再生产过渡的必然阶段,是人口年龄结构的某种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象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由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年龄结构也出现了这种变化(见表1)。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它有其独特的约束、风险、劳动条件以及与其他产业所不同的特殊需要,由此而体现出农业的产业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一、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动力 马克思说过:“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也就是说,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才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人口转变带来人口红利 世界各国的人口,不论是否实行计划生育,都或迟或早会经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次转变:第一次人口转变是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第二次人口转变是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增长理论与现代增长理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发展马克思的再生产模型可以出包括有哈德罗-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后凯恩斯主义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等现代西方增长理论基本思想的“增长模型”。由于再生产增长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它还能科学解释现代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的国民收入“人均增长”问题。本文论证表明,再生产增长理论是“一般”,而现代增长理论(含近年出现的“内生增长理论”)是特殊。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内理论界讨论的重点话题。本文运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去探究我国"三农"问题,认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社会总产品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两大生产部门即城镇部门和农村部门的不平等交换与不均衡发展过程中的长期矛盾积累;并基于农村——城镇两部门再生产的扩展模型去分析"三农"问题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8.
围绕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和创新劳动,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围绕剩余价值和剥削的科学内涵,剩余价值分配和剩余价值规律,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围绕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和实现条件,对再生产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围绕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理论进行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9.
前近代中国社会的高利贷与社会再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高利贷是历史悠久而又十分普遍的经济现象。多年来不少论者从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的角度出发,揭露了高利贷的贪婪和残酷。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对于前近代中国社会的高利贷,不能“片面夸大它的寄生性,模糊对它的根本职能和其存在的客观经济根据的认识”,并且认为“一切重要的经济活动,都必须把它摆进社会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20.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一个研究西藏人口现状、结构及人口发展变迁的机会,增加了对西藏人口形势与人口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和平解放前,西藏的人口增长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和平解放后,特别是1965年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改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西藏人口正在加速实现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模式向“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现代型模式转变,是西藏历史上人口发展最快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