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自1956年完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中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渡期。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论十大关系》中就埋下伏笔,“体制困局”成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逻辑起点”,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行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正是试图走出“体制困局”的一次实际尝试。“历史逻辑起点”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经济组织的演进和制度变迁提供了,既是潜在的。又是可辨识的决定因素,而不同类型经济组织和不同地区的生产率竞赛则使制度变迁超越“体制困局”,从而使改革不可逆转。研究表明,对过渡期的或转轨期的经济增长来说,制度变迁等因素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2.
章伟坤 《改革与战略》2010,26(4):30-33,42
二元经济的实质是农村传统部门和城市现代部门之间制度结构的差异。受渐进体制改革方式的影响,中国的二元经济是一种呈现双二元结构形态的转型二元经济,并且在体制转轨的前后存在两种类型,即体制转轨前期的计划主导型双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体制转轨中后期的市场主导型双二元经济结构。文章最后构建了一个将经济结构转换和体制变迁相结合的分析框架,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和转换趋势进行了较深刻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市场经济产生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正处于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研究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端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历史具体分析计划经济和市场因素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解释了在一定条件下中国市场化改革发生的合理性.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既是经济运行机制转换的过程,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本文结合马克思和新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分析,分别指出了传统体制下存在的阻碍和促进市场化改革的因素,以及二者地位转化的关键步骤,从而说明了中国市场经济产生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张蕾 《特区经济》2006,(1):56-57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金融制度的变迁是转轨时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东西部金融结构和金融组织的差异性很大。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状态中,经济增长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需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但西部的经济规模反过来又难以支持金融市场的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则很难赶上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这对转轨时期金融制度的]进进程造成了很大障碍。本文从金融制度变迁和组织成长的关系出发,通过理论范式进行推],并利用实证分析比较东西部金融市场组织结构及其绩效,深入剖析西部金融市场组织结构特征,揭示影响西部金融市场组织成长的因素,从而找到加快发展西部金融市场有效途径,并试图找出转轨时期金融制度变迁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5.
刘洋 《特区经济》2011,(2):107-109
本文透过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苏联经济史进行概要分析与研究,特别是运用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斯大林模式的僵化导致苏联国民经济低绩效进行历史主义的分析论证,旨在揭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对经济绩效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及一系列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苏联经济发展史的制度性分析,能够对当前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有所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与制度变迁的历程中,应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是我国经济运行体制转型中财政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标志。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由于特殊的经济和社会特点,较一般地区有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性。同时,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也为民族地区经济振兴提供了发挥后发优势的机遇,对全国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金融制度的演进和制度变迁: 一个长期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金融制度的演进与制度变迁是总体制度结构演进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和整个渐进转轨改革逻辑相关。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本文力图从一个长期历史的视角去考察中国金融制度的演进和制度变迁,从而揭示和解释建国后中国金融史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与经济体制的变迁密切相关。无论是体制转轨前计划经济中的高度平均主义,还是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象,都可以从体制变迁的角度找到其合理解释。因而.从制度变迁角度入手,通过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是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李国健 《山东经济》2006,22(5):78-82
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地方财政更具区域特色,其区域风险的形成和控制更具有不同的特点,伴随着转轨过程中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区域财政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加大。本文分析了目前区域财政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区域财政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措施,这对于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防范和化解区域财政风险,保证区域财政、经济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浪 《乡镇经济》2014,(3):29-32
财政分权体制是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出发点和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财政体制先后经历了由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到财政包干制再到分税制的演化过程,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在财政分权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自利性行为的内涵及特征,并分析了其具体影响的表现形式。通过研究得出克服政府自利性的三大路径的结论:一是构建约束政府自利性的制度安排,二是合理界定政府职能,三是加强政府官员行政伦理素质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结构性制度变迁",它有别于同一经济体制中的若干制度变迁。迄今,制度经济学(西方)已有的文献传达出的信息表明,它的主要着眼点还在于研究同一体制中的若干制度变迁,是一种"非结构性制度变迁"的研究。与之相比,前者较之后者的变迁要复杂得多,而其支付的成本恐怕也要高得多。指出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成本所在,其目的在于对其制度变迁的特征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变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英 《特区经济》2005,(9):347-348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指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制度重新安排或制度结构的重新调整。它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交易与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就是权利和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即权利的重新界定。在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之前,有效制度供给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制度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强制性制度推行方式中,制度的需求者在决定制度的数量和形式上完全是被动的,但对于制度需求的迫切程度一定意义上表达了在不同制度要求水平上的供给所造成的经济影响。从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的近3…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以财政改革为起始和主要内容的分权化的发展,地方政府的利益需求进一步凸显.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利益相对独立的组织,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相互之间必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的积极效应表现在启动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加快了制度创新的步伐;促进了公共物品结构的优化等.然而由于中国正处在转轨时期,经济和政治体制还很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不良竞争行为大量存在.产生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有:财政制体制的缺陷、政绩考核的偏颇、产权制度的疏漏等.  相似文献   

14.
杜创 《世界经济》2023,(1):3-31
本文运用激励理论,建立理论框架分析当代中国疾病防控体制变迁和未来改革方向。从多任务平衡问题出发,提出绩优的疾病防控体制应该是一个激励系统,其内部各项制度要素协调互补,激励相容,以实现多任务激励平衡。作为激励系统,疾病防控体制模式选择受财政体制、疾病谱等一系列外部条件的影响。外部条件变化引起疾病防控体制的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变迁的最终结果是激励系统的整体演化,其过程包括渐进式三阶段。基于1949年以来中国疾病防控体制演变的经验资料验证了本文主要理论观点。中国未来改革趋势是以管理体制为重点带动全面改革,即从疾病防控的属地管理体制走向垂直管理,并提高财政补偿中的激励强度。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期货市场重建于改革开放之后,它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期货市场自筹建以来走过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品,又成为推动经济转轨的重要力量。随着市场功能的逐步完善,中国期货市场越来越发挥出后发性优势。制度变迁是中国期货市场诞生的内生因子,也是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6.
汪彤 《改革与战略》2011,27(6):18-20,55
体制转轨作为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其实质是政府权力中心对权力的重新配置。文章认为,从政府权力演变的角度能够对我国政府行为有个完整的认识。首先,转轨时期政府通过实行经济分权与行政任命制的组合,构成了我国转轨时期的制度环境。在这一制度环境下政府权力格局的演变,不仅没有削弱政府权能,反而赋予了政府产生逆向行为的实际能力,强化了其自身的利益驱动。同时,由于在经济分权与行政任命制组合下形成的我国特殊的纵向和横向上的委托代理结构缺陷,又使政府权力缺少政府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约束。由此,形成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行为的作用机理种种特点。  相似文献   

17.
常修泽 《浙江经济》2003,(21):12-13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21世纪前2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性任务。这里的“完善”,不仅包括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而且要使这种新体制更加趋于成熟、完整和定型化。如能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将是中国对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从中国肩负的这项战略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研究,笔者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南开经济研究》2007,(4):F0003-F0003
周冰,经济研究所教授,长期以来潜心研究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转型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形成了逻辑自洽、内涵丰富的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理论。以无可置疑的逻辑论证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目标与手段(运行机制)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在理论上刻画了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历史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正向着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的关系方面转变。作为一个县,如何借此东风,增进财政效益、达到壮大县域经济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做好“效益财政”这篇文章,将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一)县级效益财政,就是以求得最佳效益作为县级一切财政工作的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来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履行和维护财政职能,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立县级效益财政,首先是财税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和归宿。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财政体制也大体经历了从“供给型”——“分灶吃饭”——“包干制”再到“转移支付”——“分税制”的转变。分税制把税收返还制度深化到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的关系逐步理顺,调动了“两个积极性”,财政职能得到科学、合理和充分发挥,财政效益被认定并有了发挥的空间和尽可能大的体现。可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客观上要求财政工作走效益型路子。其次,建立效益财政是  相似文献   

20.
唐慎 《改革》2005,(3):53-58
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可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并行阶段、诱致性制度变迁阶段,每个阶段都与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对应叠合。开发区区域演进历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中国经济转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建立开发区就是利用新的获利机会诱致制度变迁,推动体制转换,是最典型的不触及存量结构的增量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