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面对当前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扩大、流动速度加快、流动结构转变及流动不平衡等挑战,外汇管理正从宽进严出向均衡管理过渡、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从事前管理向事后管理过渡等。在此背景下,应进一步转变思路,改变外汇监管手段和方式,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外汇管理系统及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本文从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为出发点,探讨如何构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涉外经济主体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频率、结构等方面的不断变化,外汇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进一步强化对经济主体跨境收支的监测分析,有效防范异常资金跨境流动,成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探讨构建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非现场监管体系,以期形成丰富的监测内容、有效的监测手段、有序的监测流程、精确的预警提示、科学的防范措施等,达到对异常资金流动"精准定位、精密监测、精细分析、精确预警"的目标,进而提升资本项目非现场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逐步从较为依赖审批和核准的管理方式转变为重点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强调事后管理,逐步从事前逐笔审核转为事后核查和重点查处。外汇非现场检查是事后管理的重要环节,提升外汇非现场检查水平意义重大。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体,为企业和个人办理外汇业务,履行代位监管的职责。本文主要探讨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非现场检查方法,包括国际收支申报、个人外汇业务以及经常项目下业务的非现场检查。一、科技手段提升外汇非现场检查水平(一)准确提取外汇业务数据一是商业银行都有各自的外汇业务系统,在非现  相似文献   

4.
<正>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系统是国家外汇管理局打造的一个重要平台,深度整合外汇业务系统数据,配套丰富的查询分析功能,为外汇宏观审慎管理、微观监管和便利化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外汇科技发展始终紧紧围绕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为不同时期的外汇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自上世纪80年代推动外汇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总局”)逐渐建立起了覆盖各条线数据的外汇业务管理系统。2012年搭建外汇管理数据仓库,实现各类外汇业务数据的整合和内部共享,为外汇管理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跨境外汇资金异常流动的主要渠道包括预收货款、预付货款、个人收付汇等形式。加强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的监管,要建立、完善非现场监测系统,开发外汇管理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监测指标预警模块,并严格外资企业外方利润汇出管理。  相似文献   

6.
一、外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面对的形势 自1986年以来,外汇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覆盖主要外汇管理业务的外汇统计和管理信息电子化体系已经形成,总局和各级外汇管理分支机构在全面联网的基础上均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有关业务系统包括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银行结售汇系统、进出口核销系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等。这些系统承担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日常业务监管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外汇统计分析能力和监  相似文献   

7.
析朱莉 《金融与市场》2013,(12):55-57,67
开展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对于防范外部冲击、充分发挥国际收支预警功能、引导跨境资金合理有序流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探索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有效方法为研究目的,建立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框架,并介绍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的主要方法,最后提出了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手段争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现行外汇账户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分步骤实现外汇收支信息的全口径采集,在外汇账户基础上逐步搭建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管理操作平台和监测预警平台等三大外汇管理平台,最终构建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依托,集统计、分析、监测、预警功能于一体的外汇资金流动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对涉外主体外汇收支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9.
赵文兴 《时代金融》2013,(17):61-63
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正在逐步稳定的推进,外汇管理方式也逐渐从重审批向重监测分析转变、从重事前监管向重事后管理转变、从重行为监管向重主体监管转变,上述背景下,如何实现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预警异常资金流动、维护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就显得非常迫切。本文着重从构建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如何加强资本项目监测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现行外汇账户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分步骤实现外汇收支信息的全口径采集,在外汇账户基础上逐步搭建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管理操作平台和监测预警平台等三大外汇管理平台,最终构建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依托,集统计、分析、监测、预警功能于一体的外汇资金流动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对涉外主体外汇收支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1.
严宝玉 《金融研究》2018,456(6):22-39
本文从银行外汇资产负债变动、资本和金融项目流动、跨境收付结售汇意愿三个维度验证了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存在顺周期性;运用KLR模型方法建立了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预警月度指标体系,并采用景气指数方法对KLR方法建立的监测预警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合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顺周期性以及监测预警结果,提出了针对银行和外汇市场实施逆周期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已对大部分业务系统进行了整合,初步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跨境资金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预警体系,实现了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全口径监测分析,为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和提高监管效率提供了有效保障,也为下一步外汇局构建大监管模式准备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3.
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0年外汇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转变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加快数据整合和管理系统整合,提高外汇管理政策透明度,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4.
管涛 《中国外汇》2015,(3):28-30
《中国外汇》:2015年的国际收支工作将如何开展?总体规划是什么?管涛:2015年,国际收支工作将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的部署,紧紧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外汇管理的"五个转变"。具体工作方面,将继续完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基础;强化跨境资金流动双向监测预警分析;改进银行外汇收支  相似文献   

15.
要闻回放     
《中国投资管理》2008,(9):64-6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修订后发布。外汇局将全方位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明确了境外主体在境内筹资、境内主体对境外证券投资的外汇监管原则。新条例对原条例作了全面修订。修订后的条例共8章54条,进一步便利了贸易投资活动,对外汇资金流入流出实施均衡管理,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制度,建立了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强化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健全了外汇监管手段和措施,并相应明确了有关法律责任。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自8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6.
当前跨境资金流动对我国经济金融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它直接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使得我国对外支付能力的加强,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资信和地位,有利于缓解我国国际收支日益增加的双顺差压力。另一方面,跨境资金流动加大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通货膨胀上行的压力,在银行体系中累积金融风险,削弱了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建议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跨境资金流动异常监测预警效果,提升资本项目脆弱性分析和风险预警能力,建立非现场监测分析和异常数据分析报告制度,加大外汇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状况、特征以及跨境资金异常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针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外汇管理实际工作出发,借鉴相关国际经验,对跨境资金流动数据采集之后的分析、构建预警体系以及干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最后提出了保障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良好运转的配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涉外经济的发展,跨境资金流动规模不断增加,跨境资金监测和预警显得日益重要。鉴此,根据我国外汇管理改革中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同时结合目前外汇管理的现状,笔者建议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监测和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前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外汇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相对滞后,不仅统计口径较小,且没有相应的业务系统支持,所有监管都靠银行、企业事后报送纸质报表实现,从而导致该项下的资金流动基本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如果不改变这种统计监测现状,不论是在现行政策框架下还是政策有了进一步突破,政策的有效性都将大打折扣。因此,亟需建立、健全跨国公司跨境资金运营统计监测体系,借助技术手段实现该项下资金流动的“情况明、数据准”。  相似文献   

20.
《金融纵横》2014,(1):67-76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维护涉外经济金融安全显得尤为迫切,江苏省作为涉外经济大省,需要不断加强外汇形势分析与跨境资金监测预警。本课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跨境资金流动的分析监测体系,具体包括分析框架、分析方法及监测指标,同时构建了江苏省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