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拿破仑说对了,中国确实有潜藏的力量。他建议让中国沉睡——“因为一旦她醒来,就将震撼世界”。但他当时可能还想象不到,这种巨变将以何种形式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被誉为“民营经济土壤”的浙江,如今翻看各种统计报表,已很难寻觅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企业,多种经济成分通过股份制、公司制等现代企业制度互为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混合经济”正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讨论中国的经济增长时总是惊叹,但是,在评估完中国的经济表现后,几乎总会产生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够持续多久?  相似文献   

4.
5.
赵晓 《宁波经济》2007,(11):34-35
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其根基是坚实的,是建立在中国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基础上。众所周知,1980-2006年,中国经历了26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增长。而到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大概也只走了50%的进程。中国城市化刚刚跨越40%的进程,而中国的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的发展也许只完成了1/3的进程,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谓依然方兴未艾.根本不可能像一些国外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将在2008年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2003年,在全球贸易仍处低迷的形势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取得了自1980年以来最高的发展速度,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高达8512.1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37.1%。中国出口4383.7亿美元,同比增长34.6%,居世界第四位;进  相似文献   

7.
8.
大国崛起:一个令人振奋的话题“崛起”,这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被屡屡当作救国兴邦口号的词汇,近日又引发了一股不小的争论思潮。话题的核心是“大国崛起”,热议此话题的不仅有中外学者,更有街头百姓。话题的起因是中央电视二台热播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相似文献   

9.
赵晓 《环球财经》2008,(7):120-120
日前,德国朋友Roy来拜访我,他此次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和解。Roy告诉我,事情源干一本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书。该书是前德国驻中国大使所写,在德国很受欢迎,其中一段深深打动了Roy先生。  相似文献   

10.
《海外经济评论》2006,(22):10-11
[美国《电子商务时报》5月13日]展望未来美中经济关系之前,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美日贸易史。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购买“日本制造”时,买的很可能是劣质品。然而到了70年代,日本已开始向美国出口汽车了。今天,美国人使用的一部分最好的汽车和电子产品是从日本进口的。当面对中国竞争时,这段历史能给我们启示:不应坐等中国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1.
转播台     
《西部大开发》2005,(2):16-16
林毅夫: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经济体! 这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林毅夫在1月9日举行的"青年华商峰会"上发表的看法。 林毅夫解释道,无论从宏观经济发展史还是近年经济发展的微观数据来看,中国都具备跻身经济强国最前  相似文献   

12.
实现大国崛起下的金融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双宁 《中国报道》2009,(11):82-83
中国金融业应认清自己的定位。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金融业目前还处在“启航”阶段,应该先作“适者”,积蓄力量,努力转变金融增长方式,再逐步由“适者”向“强者”迈进。  相似文献   

13.
<正>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既提供了新的机遇,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应积极而谨慎地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0多年来对  相似文献   

14.
【美国《纽约时报》9月9日】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的进程似乎是无法抗拒的。最近,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据北京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这一令人惊诧的数字。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企业竞争力不高的现实、中国经济资源边界的约束、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中国经济对外资的依赖性以及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关系的协调等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关系的分析有以下两个值得注意的命题及其引发的问题:第一,关于海权是全球性大国的必要条件的命题。这一命题引发的问题是如何科学理解海权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对此,作者指出多数西方学者都是结合经济、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等其他因素来强调海权重要性的;历史也表明海权本身并不具有确保国家强盛的神奇功效,国家盛衰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活力以及制度创新的能力。第二,新兴海权国家尤其是陆海复合国家挑战既有的世界海洋霸权,从而引发国际体系的冲突与动荡这一命题。作者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并不存在新兴海权国家与既有海洋霸权冲突的历史逻辑,其关键取决于新兴国家大战略的选择;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不同时期国际体系的总体特征和时代主题的不同。解释模式可以解释历史上的两次更迭,并为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预测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8.
无论从地理、人口或经济、资源上,中国都是一个天然大国,历史悠久、国情复杂,遭受过民族的苦难,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欣欣向荣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正加速融入到国际体系的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合作经济》2007,(2):63-63
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如何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本书通过解读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追踪和研究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钟伟 《宁波通讯》2005,(1):37-37
回顾过去的25年,中国改革历程承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双轨制”的冲击。第一种“双轨制”,我们姑且称其为“旧双轨制”,其起点也许可以追溯到人们依稀记得的1984年浙江莫干山会议,其终结大约可以划定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1997年。根据有关专家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将“旧双轨制”勾勒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层含义,是针对当时一般商品和服务的管制价格体系,采取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价格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