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对土地市场均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土地市场的微观模型和帕累托次优条件下的土地供给模型所进行的分析,农民经济利益的损失是可以通过市场行为来弥补的。我们可以将政府投资于征用土地的基础设施费用计入土地的销售价格,将房地产开发商投资于征用土地的基础设施费用计入开发成本和销售价格,按照市场行为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能将此作为城市政府占有农民土地收益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袁国龙 《技术经济》2021,40(4):77-86
国内部分学者基于土地财政的含义,认为土地财政出现的制度根源之一固然是我国的土地制度.基于此,欲破解我国目前土地财政困境,必先从变革土地制度开始.而土地制度变革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土地制度冲击方面,土地制度的冲击通过弱化土地财政影响,进而引起地方经济的波动.试图构建代表性家庭、代表性企业及政府3个部门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将土地制度冲击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土地流转冲击下的经济产出、代表性家庭的消费、政府投资及政府债务等变量的变化,以揭示土地流转对于土地财政治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财产法的视阈下,土地权利体系非物权法体系甚至民事权利体系所能涵盖.土地公法财产权与私法财产权的二元分野是土地财产权体系的基本架构.我们将土地财产权分为公法上的土地财产权(国家地权)和私法上的土地财产权(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继承权等),这对解释土地权利运行的各种法律关系和澄清土地权利的诸多理论误区具有积极的意义.土地财产权二元体系应当作为我国土地权利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
霍中文 《经济经纬》2001,46(5):97-100
市场需要权利,权利需要市场。市场对权利的需要创造了权利的巨大市场,市场为权利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市场能够摧毁权利枷锁,保护个人权利免受国家权力的侵犯。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土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进城务工农民的身份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身份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金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深层次变革.  相似文献   

6.
土地市场的二元结构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市场的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土地市场以及城市国有土地出让的双轨运行,即协议出让与招标拍卖,从而使得土地市场出现混乱,市场行为与非市场行为并存,而非市场行为远胜过市场行为,市场配置土地要素的功能十分薄弱。 一、土地市场的二元结构 (一)城乡二元土地市场。 土地既是人类生存的环境空间,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既具有自然特性也具有经济特性。因此现代社会中政府都对土地配置进行了广泛的  相似文献   

7.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快速膨胀。本文构建工业投资者-地方政府模型,从债务的双重引资作用角度分析地方政府举债冲动难以遏制的原因。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论证了以下机制:债务作为地方政府动用资金能力的体现,不仅表现为以直接投资的形式增加GDP,而且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双重渠道吸引工业投资,对当地工业增长起到杠杆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与禀赋的地区来说,以债务推动工业增长的发展模式面临两类风险:1)禀赋较差的地区在引资竞争中处于劣势,未来土地出让收入可能不足以偿还债务;2)禀赋较好的地区在引资竞争中将土地资源过度配置到工业部门,导致商住用地资源紧缺、房价快速上涨。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回顾与创新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在制度供给绝对匮乏的条件下起步,中经七年的准备探索、十年的制度框架构建和四年的调整、充实、深化阶段。改革的主线是从计划金融传向市场金融的制度创新。十十年金融改革推动了金融发展,改变了制度运行环境,启动了制度的要求与供给互动机制;中国金融改革内涵是是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数量扩张向效益提高,制度创新是带全局性的,改革必须能揽全局。发展是永恒主量,改革是历史性任务,开放是制度转型期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中国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发展,需要认真研究金融发展的新阶段及其特点,结合“十五”期间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挑战,直面WTO,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调控体系,提高金融效率,保卫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9.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了举证期限制度。34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否则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在民事诉讼中,“准主张谁举证”是。项基本规则,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负有举证的责任,否则将承担法律上的不利后果。但当事人的举证能力是不同的。弱势群体基于自然或社会原因,不能及时的举证。不维护这部分人的合法权利,就会失去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土地产权角度将中国的土地变革分为两个阶段,回顾了土地制度的历史变革,并对土地变革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和重点任务。本文明确地将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因素归结为城乡分割、城市偏向的城乡二元制度,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入户调查数据对这一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进而对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城乡二元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并对改革效果不显著现象进行了解释,分析了协调城乡二元制度改革中制度冲突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西方经理制度:契约、市场与法律艾建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向我们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然要求“两权分离”,两权分离又使得企业在相当程度上被控制在经理手中。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对经理进行约束与激励,...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点,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可分为土地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两个时期。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应的土地使用制度采取计划分配、行政划拨的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从无偿使用转向有偿使用,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机制,至今已初步建立土地市场制度的基本框架,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然而,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建立平等开放、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体系,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15.
市场畸形发育、社会冲突与现行的土地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现行土地制度对冲破公社大锅饭作出了杰出贡献,但它本质上只是一项临时性的制度安排.将临时性制度长期化是对本国的历史教训、人类的文明制度成果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忽视,这必然导致制度性排斥农村人口的外生型城市化的畸形发展,对劳动工资、汇率调整以及中国的比较优势会产生负面影响,并阻碍资本市场发育的深化,加剧城乡间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不利于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与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因此,第二次土地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谢清树 《开放时代》2005,(5):117-134
中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它带来了地方政府乱征滥用土地、农民利益受损等严重问题,因而亟需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本文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土地制度以及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讨论并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对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系统性改革中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途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邓毅 《经济论坛》2006,(7):124-126
农村税费改革在经历以“减负”为主题的初期阶段后,目前已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改革阶段。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原有的某些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并且陆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在下一阶段改革之前,有必要对已进行的改革加以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理清改革思路,以确定农村财政制度创新的方向。一、农村税费改革的回顾从乡镇财政的角度来讲,已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乡镇自筹制度的改革。乡镇自筹制度在我国始于1953年。该制度规定,乡镇财政收入列入县级预算后,其支出主要由县级财政下划和自筹两种形式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与土地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提出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所要达到的城市化水平,并根据现有耕地和农村人口及劳动力的数量,提出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所必须转移的劳动力;接着分析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弊端及其对实现上述目标的制约作用;进而通过对各种农地制度改革方案的比较,阐明农地私有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可行性;最后,讨论农地私有化改革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产权、法律制度与中国金融发展之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主流的金融发展框架中,认为明晰的产权安排与良好的法律制度是金融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中国金融发展机制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金融发展之谜"的命题,并进行了解读,同时以此来分析中国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