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怡 《农业经济》2023,(7):143-144
我国县域乡村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县域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崛起,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县域的实际情况发展本区域旅游产业,能够壮大地区旅游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分析了发展县域旅游产业的意义,总结县域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探索相应的突破举措和发展路径,为县域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县域作为中国最基本经济单元,县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指导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以中部地区安徽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运用变异系数、锡尔指数等定量分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及其不平衡性; 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描述2000—2016年安徽县域经济差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成因。[结果](1)2000年以来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在显著,具有“阶段性”特征(缓慢上升期、快速上升期、平稳增长期),四大区域间差异及皖江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内部差异是研究期间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力。(2)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增强,县域经济局部形成“合肥—芜湖—马鞍山”集聚热点区,以及“宿州—阜阳—亳州”哑铃型塌陷冷点区。(3)资源禀赋差异、交通条件改善及区域发展政策是造成研究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主要因素。[结论]从制定扶持皖北政策、合理布局县域产业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发展阶段起步期。新型城镇化建设,遵循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理念的发展原则,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文章以鹤庆、剑川、巍山3个县域城镇为调研对象,结合县域城镇化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做法以及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运用2010年全国2258个县域统计数据,从全国县域和东部、中部、西部县域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全国县域的角度来看,县域区域经济发展每提高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0.7737%的贡献,相邻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空间上的互动效应;从东部、中部、西部县域来看,东部地区县域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空间互动效应作用明显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制定区域性的相关政策,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西部、中部地区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及城镇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现有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吸纳;另外,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机制。  相似文献   

5.
苏阜区域合作为阜阳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不仅有助于加快阜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伐,还有助于缩小皖北地区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差距,实现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由于阜阳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工业水平偏低、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缺乏、营商环境不优等现实困境,所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苏阜区域合作下推动阜阳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阵地,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撑。以武威市为研究区域,以基础理论为依据,对武威市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要素进行提炼总结。通过分析武威市特色县域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发展现状及典型案例,为武威市休闲农业实践创新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发展不平衡。必须从资源禀赋的内在规律出发,寻找经济发展的思路。一方面,必须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加大省级层面对广东县域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这些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发展要素的积累与发展;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县域地区自身也必须提升其可掌握的制度、人等软资源要素的质量,促进企业发展的最优环境的形成。同时,扶持与培育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以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缩短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广东区域的协调发展和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8.
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电子商务为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势必会推动当地县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本文立足于分析电子商务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对电子商务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作了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力发展辽宁县域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秀艳 《农业经济》2005,(12):37-37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结合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发展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只有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区域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社会才能全面进步。当前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全省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名单的县市总数少,且排名靠后。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县域经济已成为承载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多重战略的综合经济形态。西部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回顾了新中国70周年以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特征、取得成就和经验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展望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如何发展涉及宏观和微观政策的把握与调整、涉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城乡统筹的关键。本文以老工业城市本溪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对本溪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扎实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鼓励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文通过整理上市公司结对帮扶县域的信息,利用2016年企业扶贫工作信息披露形成的准自然实验环境,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结对帮扶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结对帮扶能显著推动对口县域经济增长。帮扶企业层面的机制分析揭示,企业通过自身的知识转移与相关实践的经验整合能够助益县域经济增长。结对县域层面的机制分析表明,企业结对帮扶通过推动金融发展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异质性分析显示,结对县域中帮扶企业之间资源互补性越强、帮扶企业网络嵌入度越高,企业结对帮扶县域的经济增长效应越明显。本文揭示了以结对帮扶为典型案例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外部性与社会效益,为深化结对帮扶工作、助力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喻建英 《山西农经》2023,(6):162-164
县域经济社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关联,受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全球疫情防控、新旧发展动力转化、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不景气,反映到县域经济中表现出发展受制约、发展方向不明朗。因此,如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结合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论述以及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基础可以发现,其核心问题已然是寻找高质量发展途径问题。对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当找准在一定区域内的发展定位,发挥县域发展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工业、服务业布局。着力培育现代化农业、创新型工业、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快速融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发展格局之中,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14.
县域经济差异:基于基尼系数的产业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及分产业部门分解的方法,利用湖北省2004—2011年各县域单元的人均GDP数据,对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产业效应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区域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总体差距的关键因素,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结构效应是推动县域经济单元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制定差异化的县域支持政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实现县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度甘肃省各县域现代农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度,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耦合协同关系,为促进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考察2002—2016年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结果]2002—2016年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238 6、0243 6和0243 7,标准差分别为0118 6、0121 2和0114 7;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152 9、0124 4和0243 7,标准差分别为0185 1、0142 9和0144 6。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均值分别为0335 9、0316 0和0353 6,标准差分别为0168 3、0158 5和0141 1; 县域尺度的协调发展度平均值介于0316 0~0353 6,河西地区的波动幅度大于陇东、陇南地区。2002年、2008年、2016年3个年份的协调发展度Global Moran′s I值均为正值,全局冷热点区和局部冷热点区同步变动程度不大。[结论]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西北—东南”阶梯式降低特征,且时空分异明显,河西地区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势明显,陇东、陇南地区水平最小。甘肃省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的协调程度整体水平不高,协调发展度时空分异显著,基本形成了以河西地区高水平的集聚区和陇南地区的低水平集聚区,陇东地区零星分布有较高水平县域单元; 协调发展成长空间呈现与协调发展度相反的分布格局,协调发展度越高的县域其协调度成长幅度却小; 协调发展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冷热点分布呈现出北热南冷的空间发展格局,热点区空间结构复杂,辐射范围大致呈现沿河西走廊的条带状分布,冷点区空间分布呈现圈层扩散过程,主要呈现以陇南为中心向周边县域扩散的团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16.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保证。文章采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科技力量和人口素质等指标,从不同侧面来衡量江苏省三大区域发展差距,并从资源禀赋、资金投入、开放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作原因分析,提出了发挥地区特色、整合地区发展要素、促进产业转移、加快建立都市圈等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县域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传统银行为主导的县域金融机构体系已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使用通过文本挖掘方法整理得到的2000-2019年中国县级行政单位内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3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情况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中西部地区和交通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能够通过资金渠道与产业渠道影响县域经济增长,即通过促进县域资金回流和工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存在溢出效应与协同效应。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接壤县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协同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本文为准确把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的经济效应,并据此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县域金融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黎鹏 《农业经济》1999,(1):12-12
一、县域农业产业化的特殊意义县域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布局单元,更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着眼点。因而县城农业的产业化是推动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是推动乡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产业链中的工业,主要是对农副初级产品的加工...  相似文献   

19.
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与朱格拉周期形成叠加,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难得的历史交汇。当前江苏站到了新工业革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的全新起点,开启了经济增长新周期,致力于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研究表明,新工业革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总趋势。文章通过对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分析,把握新时代江苏的新方位、新坐标,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江苏经济增长由"L型"向"V型"转变,彰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江苏作为",为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现实观照。  相似文献   

20.
以黑龙江省7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比较分析黑龙江省2003、2008与2013年县域经济指标权重和县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并结合ESDA法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明显,空间差异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2)局部差异方面,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西部边缘化"特征和经济退化现象,"HH"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哈大齐"地区;"LL"区主要集中在以克山县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并有向四周扩散的趋势。(3)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和比较优势,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黑龙江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