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潇 《特区经济》2020,(12):31-37
粤港澳合作历经"经济特区""珠三角""大珠三角""环珠三角"到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模式由"带动""互动"逐步向"融合"或"一体化"转变。但粤港澳合作尚存"地方利益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各级政府对区域内经济融合所产生的各类问题反应缓慢、敏感度不足,忠诚合作还有待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是城市共赢发展的先决条件,文章以中医药产业为例,在产业协调、产业分工、产业合作等方面探寻建立大湾区中医药产业共同市场的路径,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路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和发展引擎,其与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引力模型、比较优势模型等,从经济引力协同度、产业结构协同度、人才比较优势协同度、和营商环境协同度4个方面创新构建了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综合协同发展指数模型(CDI)体系,对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各相关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3.
4.
5.
香港服务业融入大湾区发展是必由之路。为支持香港服务业在以广东省为重点的内地找到发展新空间,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搭建了多个平台,特区政府也出台了香港服务业北上融合发展规划。市场力量和政府的引导带动了香港服务业在广东和大湾区的布局和发展。但也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制约因素:粤港体制机制运行差异、缺乏对新型服务业的有效指导与市场监管、专业服务业利益协调不足、经济要素在大湾区内部自由流动不足等。粤港各界需要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作为大湾区建设合作旗舰;加大力度鼓励大湾区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监管合作,创新监管模式;推进数字赋能服务业工程,加快粤港服务业数字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7.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以来,其发展就备受瞩目,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第四大湾区已成为普遍希冀。合理、良性的产业发展,是推动湾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际三大一流湾区产业结构及优化路径,归纳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与成熟湾区的差距及可借鉴经验,提出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9.
10.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存在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但当前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障碍,行业同质化竞争和区域发展不平衡3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组建"中央政府"牵头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委员会;促进和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找准各自定位,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人员的自由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陆路交通一体化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协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驱动力。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陆路交通一体化建设虽进展巨大,但结构不合理、协调机制较弱等问题犹存,不利于协同发展。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需以协同规划、共建共享一体化为思路,加速推进陆路交通一体化建设,实现由陆路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向交通运输体制机制一体化的转变,实现协同发展,进而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2.
广深双城联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在理论上,广深双城联动是全国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中珠三角国家增长极空间结构演进的必然,符合双核结构模式所揭示的空间结构发展趋势.其现实必然性表现在,广深双城联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广州和深圳核心引擎功能的合理选择.按照互连与互联的要求,在现阶段,推动广深双城联动的主要路径包括,建立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构成的联动机制,广深在新兴发展领域共建发展标准,加强同质化领域的合作发展,推进市场一体化,协同应对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大汕头湾区5个城市2006—2016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引力模型、空间偏离份额法、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和协同系数等定量测度湾区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同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大汕头湾区5个城市的经济空间联系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加强,在2006年增加较多,且湾区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具有路径锁定效应;第二,从产业结构上看,湾区5个城市中,汕头和潮州已形成产业结构效应,且汕头形成空间竞争力效应,而潮汕揭未形成空间区位效应;第三,从就业结构上,湾区城市群第一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具有明显负效应,二、三产业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正效应,但也逐渐趋近于饱和状态;第四,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系数及协同系数上看,整个湾区城市群第一产业的协同系数下降,二、三产业的协同系数缓慢上升,就业结构调整慢于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呈现低水平协同状态。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向晓梅  张超 《亚太经济》2020,(2):142-148+152
海洋经济作为大湾区重要的内在属性,在深化广东与港澳合作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广东的海洋第一、二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链条,而港澳地区则拥有先进的综合海洋服务业,两者互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目前,应积极构筑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发展最为迅猛和高素质青年人口最为聚集的区域之一,对于形成我国全面开放创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港澳青年是内地与港澳两地和谐发展的友谊桥梁,他们的未来与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内青年的发展问题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新时代下如何促进青年发展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发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存在港澳青年共享国家发展成果面临阻碍、内地青年在港澳被歧视现象多发、三地政策差异、营商环境和公共治理环境差异等几大挑战。本文运用青年社会学中的家庭—社会环境—社会政策理论框架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提供建设性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背景下,汕头经济特区提出打造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本文从汕头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着眼,提出从创新、开放、生态等方面入手,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以产业集聚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借鉴分析世界知名湾区的产业发展模式,为粤港澳湾区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通过分析发现,粤港澳湾区存在整体制度不顺、分工协作不明等问题,应从正确认识香港位置、合理改善粤港澳湾区区域分工协作和积极促进区域产城融合三个方面来解决和改善湾区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