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国家治理将乡村治理作为基础和主要内容,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治理乡村的有效措施.自乡村战略实施后,国家提出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思想.新时期,乡村治理最大程度彰显了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功能,以基层党建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人才振兴,提高乡村治理效率.通过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意义,全面把握乡村振兴工作中存...  相似文献   

2.
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新阶段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重中之重的任务。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在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引领下,“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但是,面对新阶段、新任务,我们既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也面临机构、队伍、工作均发生深刻调整的内部变化,必须站位“三农”工作全局,系统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统筹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相似文献   

3.
李雁 《农业经济》2022,(3):59-61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消灭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但相对贫困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脱贫地区也依然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相关问题,同时脱贫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所以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不仅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对切实改变脱贫地区的现状,推进脱贫地区的全面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湘鄂赣山区是重要的革命老区,也是连片特困地区。根据党和政府精准脱贫要求,把握现状,明确目标,实现湘鄂赣特困山区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结合。[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法,分析湘鄂赣山区的致贫与发展因素,创新因山致富路径,实现山区乡村振兴目标。[结果]截止“十三五”,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推进农村主要道路硬化,不断提高山区农村防灾抗灾能力,农村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实现山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结论]扬其优势,补其短板。坚定绿色发展,把后发优势做成强劲发展优势; 坚持创新发展,把短腿产业做成产业链条; 坚持特色发展,把山区特色产品做成致富产业; 坚持长远发展,把薄弱基础变成坚实基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渐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这并不是终点,是我国奋斗发展的起点.因此,为了能够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我国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因此,我们需要从社会主义的基础矛盾出发,逐渐将城乡发展所出现的矛盾进行解决,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效地...  相似文献   

6.
李敬 《山西农经》2022,(13):12-14
乡村文化以其特有的稳定性、惠民性、融合性、创新性,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近年来,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显著成就,同时面临着乡村文化遭受多元文化冲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创新、文化产业竞争能力不强等建设困境。相关人员需在创新文化内容、完善人才支撑、推动文旅融合、加强数字赋能等方面作出努力,不断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卢亚玲 《山西农经》2023,(11):39-41+116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要想实现发展,必须要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政策、产业、人才方面相衔接,深入理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文章通过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及现存问题,为二者衔接发展提供更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卓康  张笑笑 《山西农经》2023,(13):13-15+19
文章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镇政府治理理论及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乡镇政府在两者衔接方面存在不足,并从乡镇政府众多职能中凝练出乡镇政府在两者衔接中具有政策分解、功能导向、权力监督等重要作用。建议乡镇政府从引入社会资本、吸纳优秀人才、推动农村产业升级3方面入手,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期为乡镇政府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需融合发展,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内在统一。目前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着盲目向“城镇化”看齐、盲目追求产业“规模化”、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亟待加强等难题,需要通过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政策的融合性服务功能、完善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培育乡村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及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路径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以产业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财富,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色,其包含的乡土记忆、生态伦理观念、农耕文明、德治文化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养料,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优势内核。在农业农村以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面临着困境,未能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作出相关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尊重治理规律并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领导作用和回应功能要适当突破属地管理的既有做法,根据事物内在规律和治理条件的变化进行党建引领下的属性治理,以更好地推动组织资源及发展要素科学聚集并形成治理合力。行政推动和内源发展共同驱动下的“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以基层党建功能化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它超越了行政区划并有效克服属地管理的局限性,是以党建力量重组治理要素,优化组织设置以及增强发展效能的一种集成型治理方式。从属性治理的视野来审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治理创新和实现路径,今后要更加注重优化治理单元、回应治理需求、再造发展条件、改革创新机制,以此持续推动基层党建组织模式迭代升级,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组织资源,持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开展农村工作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动开展乡村生态振兴能够为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文章以乡村生态振兴为出发点,辩证把握乡村生态振兴与乡村全面振兴之间的关系,探寻如何通过开展乡村生态振兴助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张军庆 《山西农经》2020,(8):27-28,36
在掌握平定县脱贫总体情况的基础上,理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提出了平定县推进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之一,其对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的改革始于农地制度的创新,其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制度创新始终是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乡村振兴中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制度创新的路径,进而给出了以制度创新为基础的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蒋栋  许正松 《山西农经》2023,(8):114-1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人才振兴。脱贫攻坚成果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变的里程碑,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无疑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首要目标。文章以安徽省亳州市辉山村为例,梳理脱贫攻坚成果,探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继续让帮扶干部和农村第一书记的“一把手工程”起到正确且有效的指导效用,让产业发展成为二者有效衔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当前辽宁省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业供给质量有待提高、知名农产品品牌少、三大产业融合度不高,这些问题都需要破解。具体路径应该是以构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新格局;构建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新蓝图;夯实农村基层工作,巩固乡村振兴的核心地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抓手,推进辽宁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脱贫攻坚任务虽已如期全面完成,绝对贫困得到历史性的解决,但这并不代表贫困彻底消失,脱贫群体返贫和新增贫困群体现象很难根绝.此外,相对贫困的问题会由于各种因素而长期存在,这就需要对脱贫长效机制展开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全社会的重视。文章旨在分析乡村文化振兴情况,并对该项工作的开展路径提出观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巨鹿县为例进行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河北省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体化路径,解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推动河北省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树立新思维,推动南疆地区乡村产业振兴要素汇聚涌动,民族文化赋能产业融合,激发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造智慧农业,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补齐产业振兴政策短板等方面探寻实践路径,旨在推动南疆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持续发挥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