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发展规模不大、主体地位不明确、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为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继续做好改革与立法的顶层设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对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点,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重要性出发,分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面临思想、制度、条件制约三个方面的挑战,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路径的可行性及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4.
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民利益共同体和乡村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通过农民再组织化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塑农民主体性和再造乡村价值的不可替代作用。本文着重阐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征和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并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产业开发中的成功范例,揭示其产业发展模式,分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嵌入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最后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约束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从农民自组织层面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丰富乡村产业振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邹城市坚持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抓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坚持项目向农村集聚、政策向农村倾斜、产业向农村发展,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6.
推动欠发达地区乡村实现产业振兴,是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往产权模糊说强调通过明晰产权来推动产业发展,而治权残缺说注重通过完善乡村治权为发展产业提供组织基础。然而,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来说,孱弱的乡村组织缺乏治理能力,不仅无法承接政府下拨资源和市场资源,也无力培育出自己的产业,即使农户分到了产权明晰的股权,依然是“抱着空碗没饭吃”。文章针对两类学说的不足,从袁家村案例的发展实践出发,提出了资源治理说,构建出“党建引领—共建治权—开放产权”的理论框架,以此说明,即使是资源贫乏的欠发达乡村,也能实现产业兴旺:一是以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共建”,来整合分散的村庄资源;二是以共建治权中的多元“共治”,创新存量资源的使用方式;三是以开放产权的利益“共享”,来吸引增量资源。这一理论解释不仅为欠发达地区乡村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也从理论上弥补了产权模糊说和治权残缺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葫芦岛市所辖农村地区提出了乡村振兴还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分析包括人财物的严重缺乏以及产业链不健全的困境原因,论述了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提出了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农村集体经济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和难题,我国西部地区的集体经济由于发展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加上空壳现象明显,发展难度较大。探索西部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是提高农民收入、平衡经济发展、推动精准扶贫和加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方法]通过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 80个行政村进行基线调研,从实践和发展的角度系统性地分析了西部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瓶颈,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框架,并逐一进行分析与破解。[结果]从组织建立、产业选择、资金来源与发展模式4个方面对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探索,能够帮助西部地区规范的建立组织,选好主导产业,并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融资与村企合作的途径撬动发展资金,增加资本积累,从而进一步科学地建立与选择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结论]基于对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分析与探索,可以具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西部地区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及可复制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调研组于2008年初在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开展新型农村牧区_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两个典型农牧混合旗县的调研数据,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施现状及成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思考.结果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民生政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施带来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与问题.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文章提出了完善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适性措施与地域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强村富民是关键,作为牛鼻子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发挥应有之义。浙江省紧盯农村集体经济这一核心探索乡村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创新打造了“飞地抱团”“片区组团”“强村公司”的新模式。文章基于浙江典型试点的经验分析认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领乡村共同富裕的发展,不仅要坚持“党的统领是核心、合作共享是基础、市场运作是关键、数字牵引是驱动、因地制宜是根本”的基本原则,在具体操作上还要进一步在产权制度、产权形式、经济业态、经营方式等方面探索转变。期望在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增进农村民生福祉层面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有利于农业改革发展,可扩大社会集体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但在乡村集体经济探索中,面临着资源缺失、整体规划不合理、经营监管制度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监督管理,规划顶层设计,不断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规范经营监督管理,确保乡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如何发展、路径如何选择、战略重点放在哪里?是这些地区政府和群众都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青海省为例,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又是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分析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增收困难、干部意识不强、"三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区位优势、落实扶持政策、健全监管制度等对策,以此推进开发区村级集体经济实现高水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崔杰杰 《山西农经》2023,(2):151-15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产业发展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现阶段,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中国正大步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新阶段,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着力点,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在这个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以丰县宋楼镇木业科技产业园为例,分析宋楼镇产业园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做法与成效、实现的途径、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抓好产业与人才两大重点,解决民众教育问题等建议,为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元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采用资料收集、入户访谈、代表座谈等方式,选取四川省自贡市荣县23个村开展实地调查,剖析了荣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东辉 《山西农经》2022,(23):115-117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全面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既是人民福祉所在,也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基础环节。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乡村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立足天津市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总结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分析存在的短板,从政策赋能、科技赋能和资源赋能3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以期对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晓东  李珊 《南方农村》2012,28(7):67-69
普定县是贵州省突出的欠发达县域,其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基于统计数据对普定县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普定服务业存在整体发展滞后、投入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为此,必须着力构建普定县现代商贸仓储物流中心,规范发展保险市场,打造精品旅游区,塑造旅游文化品牌,鼓励开发建设特色小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技术培训在内容、方式及机制体制方面与农户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制约了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本文对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农业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农业技术支持力度、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创新技术培训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针对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问题,以察哈尔右翼前旗为实践案例,构建了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结构模型,提出了乡村产业增值发展、聚集发展、提升发展和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和对策建议,为全国中西部脱贫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案例借鉴和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