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况志军 《生产力研究》2007,18(24):120-121
企业如何通过投资IT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管理者关心的一个问题。文章从动态能力的框架出发,指出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有赖于组织IT能力的培育。而IT能力的构建取决于组织持续有效的四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和执行IT有关的组织惯例;积累和配置有价值的组织IT资源;IT投资决策时考虑组织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持续的组织学习。  相似文献   

2.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IT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动态的环境下,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一直是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根据动态能力的框架,指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动态IT能力的培育而获得,而动态IT能力的获得取决于组织持续有效的3个方面的工作,即建立和执行组织惯例以确保高效地集成和协调IT系统的交付和利用;积累和配置有价值的组织IT资源;IT投资决策时预先考虑组织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持续创新为组织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平台型领导通过建立自身柔性结构、提升员工自主性为组织长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但能否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探讨。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构建双元环境下平台型领导通过组织韧性影响持续创新能力的机制模型。通过对361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平台型领导对持续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组织韧性在平台型领导与持续创新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和环境竞争性正向调节平台型领导对持续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及组织韧性在平台型领导与持续创新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动态能力作为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下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和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如何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根据相关文献的归纳,构建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动态能力路径模型,以此模型为将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企业需要培育动态能力以应对动态的经营环境,实现持续竞争优势。部分学者以知识为切入点来解释动态能力,形成了动态能力"知识观"。首先对动态能力"知识观"进行述评;然后,系统阐述了动态能力与知识管理理论在理论来源、研究边界方面的不同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论文引入了组织学习的概念,构建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的相互作用机理模型,剖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持续组织绩效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数字技术给企业发展和创新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学界呼吁构建新理论解释企业数字创新形成机理。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传统非互联网企业如何通过匹配技术资源(IT能力)和社会属性资源(组织合法性)实现数字化转型以获取数字创新绩效,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进一步对275份传统非互联网企业样本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分析,并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IT能力和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对传统非互联网企业数字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对IT能力和数字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组织合法性对IT能力、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具有进一步调节作用。结论说明传统非互联网企业能够利用技术投资构建IT能力以促进数字创新绩效提升,而通过技术资源和具有社会属性的合法性资源匹配实现数字化转型,能够获取更多数字红利。  相似文献   

7.
当前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识别关键影响因素以提升其动态营销能力成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家IT企业中高层营销经理的访谈数据,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出了动态营销能力影响因素模型,认为市场感知、供应链响应、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研究开发四种能力是企业动态营销能力的重要构件,市场环境动荡性是驱使企业提升动态营销能力的强大外力,而高层管理者认知与决断力、文化与经营理念、资源及其调配、情报与IT应用、组织架构与制度适配以及组织学习平台与氛围则直接影响企业动态营销能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组织惯例更新是企业进行组织优化和迭代以适应外部动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构建先动型市场导向—组织学习—组织惯例更新—动态能力—可持续竞争优势研究框架,探讨组织惯例更新触发因素与影响效应。通过对191家科技型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发现:①先动型市场导向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惯例更新,组织学习在先动型市场导向与组织惯例更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②组织惯例更新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能力在组织惯例更新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组织惯例更新触发因素、丰富组织惯例更新结果研究,并对企业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何通过自身能力的塑造赢得和保证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核心问题。构建了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动态能力及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关系模型,并以国内118家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组织的吸收能力对整合能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组织的吸收能力对动态能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组织的整合能力对动态能力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组织的动态能力对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组织的吸收能力对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组织的整合能力对可持续竞争优势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最后,讨论了该研究的贡献、对管理实践的意义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科技的蓬勃发展,创新成为保证企业发展活力的第一动力。以2010-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借鉴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制度基础理论,探究组织惯性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惯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组织惯性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作用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动态能力实现,当组织惯性程度高、动态能力强时,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也会相应增加;制度环境在组织惯性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正向关系中起强化作用,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越好,组织惯性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促进效应也就越强。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万亮 《技术经济》2012,31(2):24-29
简要介绍了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以及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与横向比较,揭示了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2.
组织战略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以组织结构为基础的组织战略理论、以产业环境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以及目前研究的比较热门的能力理论。其理论分析的视角分别是组织内部、组织外部,而后又重新回到组织内部。而能力理论中存在的最大缺陷一一能力惯性,据此提出动态能力理论,其研究视角是一个较新的视角:结合组织内外两方面,最后针对动态能力理论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谢吉亮  彭灿 《技术经济》2012,31(3):32-37
根据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式,初步构造了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模型;利用我国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关数据,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三种定量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根据检验结果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成红  邵云飞 《技术经济》2013,32(1):1-8,58
基于能力矩阵的分析框架,对集群企业的技术能力构建过程和基于OEM关系的超集群知识联系对该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以巴基斯坦的Sialkot集群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机床产业集群为案例对象,通过研究两集群中生产商的技术能力构建过程对相关命题进行检验。结论如下:集群企业的技术能力构建是一个多路径过程;基于OEM关系的超集群知识联系对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构建的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集群企业通过利用这类超集群知识联系开展富于进取心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可以突破该局限性,克服价值链中领导企业设置的障碍,从而可以在更宽的功能范围内构建创新程度更高的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心城市物流能力的测算与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城市物流能力的内涵分析入手,建立了城市物流能力测算指标体系。从城市物流能力的基础性、支持性、促进性和保障性4个方面提出了12项测评指标,选择国内6个城市进行了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毅 《技术经济》2012,31(3):7-11,95
试图回答如何在复杂技术创新中管理"内源"和"外源"能力的问题。提出:复杂技术创新中的整合能力是指企业配置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针对复杂技术系统的用户需求变化持续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复杂技术创新中存在四类整合能力,即部件整合能力、系统弱整合能力、系统自整合能力和系统强整合能力;整合能力的微观基础来自于对创新链的控制,创新链是与复杂技术系统相关的技术链和价值链的组合;整合能力拥有者在技术链和价值链的控制权上的差异是其所属类型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旨在检验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及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利用企业调研数据,提出了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正影响、管理创新能力对该影响过程起正向调节作用的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模型,并以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软件对上述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管理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ynamic co-evolution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the system of product innovation. It is motivated by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that product innovation has received recently, as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an bring about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firms to compete with their rivals in the current competitive business environment. Framing the system of product innovation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and focusing on the roles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the system, the most suitable synergistic mechanisms between technology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that can make the system reach the highest fitness under their diverse coupling relationships are identified by means of NK fitness landscape model.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tches betwee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elements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their synergistic mechanisms in the system of product innov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chnology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for firms to innovate products successfully and promptly and thus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s.  相似文献   

19.
企业竞争优势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表现内容各不相同,在日益动荡的经营环境中,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柔性化能力。从组织柔性化能力入手,研究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文 《技术经济》2012,31(5):39-43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经验水平、管理培训、市场型网络、专家型网络、成就动机以及自我效能感,且企业家的经验水平对企业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受企业家自我效能感的调节。应用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成就动机、专家型网络和市场型网络是影响企业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经验水平、管理培训以及自我效能感对企业家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最后,对该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分析不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