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竞争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其中京津唐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区域经济板块中最活跃的地区。在这三大经济区中,广东的发展慢于华东。广东经济增长前高后低,1993年至2002年10年间,经济增长的领先地区是浙江,年均增长18.8%,比广东高1.2个百分点。10年来,广东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1992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竞争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其中京津唐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区域经济板块中最活跃的地区。在这三大经济区中,广东的发展慢于华东。广东经济增长前高后低,1993年至2002年10年间,经济增长的领先地区是浙江,年均增长18.8%,比广东高1.2个  相似文献   

3.
2011年,我国中央政府针对河南省在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地区,正式提出国发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度了1978-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并运用网络分析法和QAP方法,全新解构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发现有:(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网络具有稳定性和多重叠加性,共存在179个空间关联关系。(2)中国区域经济可分四个功能板块。第一板块是"双向溢出板块",主要由东部发达地区组成;第二板块是"经纪人板块",由具有较强经济增长活力的省份组成;第三板块是"主受益板块",由中西部发展较快的地区组成;第四板块是"净受益板块",由中西部落后地区组成。(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具有明显梯度特征。第一板块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将经济增长的动能传给第二板块,第二板块又将动能传给第三和第四板块。(4)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可以解释50.2%的空间关联。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 《广东经济》2008,(11):33-37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西两翼与山区五市亦呈现小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下同)经济区①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其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海峡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我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已具备相当规模,环渤海经济区蒸蒸日上,西部地区大开发初显成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指日可待。在这些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众多经济区域中,由于福建与台湾在历史渊源、地理区位、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构成了海峡两岸独特的区域经济板块——海峡经济区。  相似文献   

7.
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竞争力衡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在我国的经济增长进程中,处于领先的区域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追赶区域为“环渤海湾”地区,后开发区域为“东北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在国内区域竞争的博弈中,哪一个区域能够获得领导者地位,最终将取决于区域内工业部门的竞争力,包括工业竞争力指数、专业化程度和区位商数。  相似文献   

8.
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和四大经济区1995~2009年的相关数据为主要依据,分别从经济集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潜力等不同角度研究了广东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及其特征,得出结论广东经济空间已形成核心-边缘结构,2005年之前经济空间结构中以极化作用的持续增强为主,之后进入到一个稳定过渡的阶段,部分特征显示出核心区对边缘区的扩散作用开始显现。最后,结合广东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提出了在转型期优化广东经济空间结构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极化测度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探究了甘肃省2003—2017年区域经济极化时空特征,分析了不同区域经济极化的空间演变格局。结果表明:甘肃省区域经济极化测度指数表现为先增长后降低的特征。全域经济极化水平空间演化呈现北高南低,两极分化格局,形成河西地区酒泉-张掖热点经济区和陇中经济区-陇东南经济区为主体的冷点经济区,并沿主要交通线路延展形成多层次、多核心极化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7市和惠州市、肇庆市的部分区县.1993年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为2056万人,总面积为4159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31.2%和23.4%,而它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省的70.2%.因此,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已大大超过广东其他地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不仅在广东,而且在全国都已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如此,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能否进一步高速、协调、有序地全面发展;能否成为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能否成为一条经济“巨龙”,成为广东乃至全国进入国际经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通过构造误差修正模型(ECM)并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河南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东部沿海四省份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发现河南区域金融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增长,东部沿海省份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要优于河南。且河南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为因果关系尤为不明显,而东部沿海省份两者的互为因果关系较河南显著。基于此,最后对推动河南金融业发展、缩小中东部地区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努力打造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已出现较明显的经济区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都先是若干个有关联的地理单元因经济发展协作需要而自然集聚在一起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协作体,再由政府推动明确界定经济区范围并各自对本经济区域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协调。海峡经济区是以血脉相连的东岸台湾、西岸福建为主体,还要联合与闽台文化、风俗习惯相近的海峡西岸的几个地区,例如要联合在广东有边缘化趋势的潮汕地区和长三角之外的浙江温州地区以及赣东南地区,才能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这些地区与福建接壤,由于地缘人缘关系,自古以来经济联系、人员往来就比较密切。闽南与潮汕文化语言、风俗相近,闽北与温州相近,温州方言除瓯语外,还有闽语、“蛮话”、畲客话等,这几个地区历史上就与福建省内和其相邻地区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已形成了"三大增长极",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圈,无论从经济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还是从产业规模、利用外资总额来说,上述三个经济区被认为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最好、周边经济带动能力最强的三大经济区。这意味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成渝经济区的建立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  相似文献   

14.
经济区规划是区域经济研究工作开展、区域政策制定及实施的重要支撑.本文提出了兰西格经济区规划原则与依据,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兰西格经济区规划方案,即将兰西格经济区划分为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柴达木地区、黄河及洮河沿岸地区、祁连山生态地区和环青海湖地区五个区域,并为经济区各区域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重点.这对于兰西格经济区区域经济研究工作的开展、区域政策制定和有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东30年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重点探讨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平均滞后期为3—4年,同时广东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均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珠三角地区是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高值区域。引入建设用地综合扩展模型,将广东各城市按照建设用地扩展差异划分为剧烈扩展、强扩展、弱扩展和稳定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与效率是不同的,稳定型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最大,其次是弱扩展型,再次是剧烈扩展型,强扩展型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最弱,另外,剧烈扩展型地区的建设用地效率最高,其后依次是强扩展型、稳定型、弱扩展型。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形成产生强大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有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必须克服落后地区经济增长中心的负面影响。在整体发展滞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区位效应仍然十分显著,根据全新的经济发展级线标准来打造经济增长中心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7.
一、江苏经济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一)江苏经济与邻近省市的经济实力比较要实现江苏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必须发挥区位优势,搞好战略定位。中国经济有三大重要区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分别有三个代表性的省份:江苏、广东、山东,三省的GDP列入全国的前三强。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内,浙江与江苏的经济水平较为接近。目前江苏GDP为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从增长速度看出,江苏发展虽然很快,但低于广东,一度也低于山东。广东发展快主要得益于中央地区倾斜政策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山东发展快主要得益…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年度统计数据,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评价模型,分析2002—2019年四大区域板块经济增速和人均增速的差异性,对其变化和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与解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四大区域板块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四大区域板块的经济增速形成2002—2007、2008—2013和2014—2019年三个明显阶段,对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金融危机、经济新常态等历史时期,分别反映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比较优势和领先作用。(2)2002—2010年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存在明显的σ收敛,但2010—2019年期间不明显,2002—2019年实际GDP增速和人均GDP增速存在绝对β收敛,表明区域间发展差异在逐步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成效明显。(3)在近20年的发展中,各区域板块的比较优势实现了重塑和转换,东北地区粮食、生态等功能明显提升,西部地区维护生态安全和边境安全等功能增强,其中川渝陕等省份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上升,中部地区制造业基地、交通枢纽、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不断巩固,东部地区创新中心、开放中心、经济中心的作用持续加强。(4)"十四五"期间,四大区域板块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比较优势,东部地区重点优化创新和开放举措,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创新动力源;中部和川渝陕等西部重点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提高人口和经济支撑能力,培育发展增长极;东北和西部地区重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重点区域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带。  相似文献   

19.
依据经典的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应把少数优区位地区培育成经济增长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成为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在TP模型理论框架下,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技术扩散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的技术扩散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上促进资本流动与融合,继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实行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别化战略来提高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扩散效应从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广东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从1990至2010年,广东的GDP一直居全国首位。然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具有外向型经济特征的广东遭受重挫,2009年广东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