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1999~2003年实施MBO的2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29家非MBO的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实施MBO当年和后一年是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对会计盈余进行了调整。研究表明:没有足够证据说明MBO公司在MBO当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减会计盈余,但其经营业绩的增长存在异常现象;但在实施MBO后一年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增会计盈余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张肖飞 《财会通讯》2010,(2):104-106
本文选取1999-2003年实施MBO的2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另选取29家非MBO的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实施MBO当年和后一年是否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对会计盈余进行了调整。研究表明:没有足够证据说明MBO公司在MBO当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减会计盈余,但其经营业绩的增长存在异常现象;但在实施MBO后一年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增会计盈余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3、2004年沪市A股为样本,以应计项目作为会计盈余的质量特征,分析市场对超常应计项目的信息识别能力。结果发现:在进行股票定价时投资者能识别超常应计项目并作出反应;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好的公司,超常应计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小于超常应计为负的公司(2004年数据不明显支持该结论);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差的公司,超常应计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大于超常应计为负的公司(2003年数据不支持该结论)。本文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现金流量表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紧密松散”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两个文化维度,研究了上市地文化对中国海外或H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紧密型文化”抑制应计盈余管理而促进真实盈余管理,而“个人主义文化”则增加应计盈余管理而减少真实盈余管理,证实了文化迎合现象的存在;(2)当上市地文化与中国大陆文化差异较大时,这种文化迎合行为更为显著;(3)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市地文化对中国海外或H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作用逐步减弱。从文化迎合视角讨论了某类文化对起源于不同文化的公司行为的影响,丰富和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为中国大陆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如何应对异国或异地文化差异这一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我国2009-2010年进行定向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在定向增发前一年的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问题。结果发现:定向增发前一年,上市公司会通过将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相结合进行盈余管理;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国有控股公司更倾向于通过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有能力选择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从外部监督力量来看,债权人监督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公司实施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空间,使公司更多的转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提供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国际四大并没有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肖永慧  杨继伟 《财会通讯》2010,(12):70-71,78
会计盈余质量一直倍受股东、债权人及其利益相关者关注,我国现行公司账面盈余是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应计质量作为盈余质量表征变量在近几年已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本文利用修正的DD模型,对1999年至2006年我国A股上市的ST公司应计质量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ST公司的应计质量较同期同规模作为控制样本的非ST公司应计质量低,表明被ST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将中国大陆1394家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7年期间5576份年报,分为熊市悲观样本组与牛市乐观样本组,用Givoly&Hayn(2000)的应计项目模型和Ball&Shiva-kumar(2005)的应计项/现金流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熊市悲观样本组的应计利润以及非经营性应计利润较低,会计盈余下降周期与熊市悲观周期吻合;牛市乐观样本组的应计利润以及非经营性应计利润较高,会计盈余上升周期与牛市乐观周期一致。上市公司经营者(代理人)操纵应计项目以及刻意安排应计项目在牛市与熊市之间回转,使得熊市悲观周期会计盈余被低估而牛市乐观周期会计盈余被高估,以迎合投资者(委托人)牛市过度乐观而熊市过度悲观的情绪和盈余预期。  相似文献   

8.
2006年和2008年证监会出台政策对增发新股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现金分红均提出要求。以此为背景的实证研究发现,出于迎合政策中的双重增发条件目的,上市公司获取增发资格过程中为减少现金分红而实施了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而在增发当年和增发下一年存在调增业绩的盈余管理,并运用了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双重增发条件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目的和行为的转化应引起投资者、分析师、审计师及政策制定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我国2005年至2008年A股市场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盈余动机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结果发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强制实施以后,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空间扩大了,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也明显地增加了,其中应计盈余管理空间的扩大可能是由于会计稳健的结果;公司为满足盈余管理的各种动机需要,会灵活地同时使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来协调互补地达到恰当调节利润的目的;除了股票增发(Zengfa)动机以外,其余各种动机在一定程度上都利用了新会计准则的强制实施来进行应计或各种真实盈余管理,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IFRS的强制趋同、盈余动机与应计及真实盈余操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我国2005年至2008年A股市场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盈余动机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结果发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强制实施以后,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空间扩大了,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也明显地增加了,其中应计盈余管理空间的扩大可能是由于会计稳健的结果;公司为满足盈余管理的各种动机需要,会灵活地同时使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来协调互补地达到恰当调节利润的目的;除了股票增发(Zengfa)动机以外,其余各种动机在一定程度上都利用了新会计准则的强制实施来进行应计或各种真实盈余管理,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2006年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变化,基于此探讨会计准则变迁对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政策效果。实证结果表明: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整体增加,应计盈余管理减少,在新旧会计准则变化过程中,两者呈一定程度替代关系,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没有减少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整体盈余管理行为,而真实盈余管理对信息技术类公司经营和长远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盈余管理行为在企业集团盛行。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会计应计制和现行会计标准给予专业判断的空间太大。基于会计不确定性的观点认为,专业判断是应计制会计的固有特征,具有不可替代性,治理盈余信息的关键是专业判断能否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企业集团都是由母公司控制的一系列子公司和控股、参股公司组成的企业群体,并大多以资产经营为中心的股份制企业,企业集团都是大的控股公司。  相似文献   

13.
以会计盈余激进程度发生反转来识别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不同会计盈余操控行为下的盈余持续性问题。研究发现,在没有显著的盈余操控行为时,现金盈余和应计盈余的持续能力没有显著差别;在首次发生盈余操控行为后,平滑收益动机下的负向盈余管理导致未来盈余的较小波动,使得会计盈余整体呈现较强的持续能力;而在其他动机导致的盈余管理行为下,未来盈余的波动性难以预测,现金盈余和应计盈余都不具备持续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次基于盈余管理异质性视角,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不同属性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与信息驱动型盈余管理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地,在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提升了操控性应计质量;在信息驱动型盈余管理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对操控性应计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投资者“用脚”投票监督机制和改善公司信息环境机制抑制盈余管理,而提高公司面临的投资者诉讼风险这一机制则未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经济环境变化以及更好地符合公司特征的需要,企业常常通过变更会计政策,以更好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文章以2008—2013年A股主板发生自愿性会计变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盈余管理水平和盈余持续性两个角度分析了自愿性会计变更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未发生会计变更的公司相比,发生自愿性会计变更的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显著较高,且自愿性会计变更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文章的结论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经验证据,丰富了自愿性会计变更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对准则制定机构关于准则运用情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研究沪深两市2008年年报开始实施XBRL后,管理层如何在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进行权衡。首先证实了中国证券市场盈余管理现象的存在,并从全部上市公司样本中选出最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的可疑样本,然后对可疑样本在XBRL实施前后的盈余管理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XBRL实施后管理层减少了应计盈余管理的使用,增加了真实盈余管理,以达到特定的盈余基准。同时还研究了财政部从2010年年报开始对部分上市公司XBRL报送格式进行介入的效果,发现在财政部加强监管后,上市公司减少了真实盈余管理,即交易所和财政部的共同监督作用可抑制上市公司转向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生洪宇 《财会通讯》2013,(11):32-36
本文以2002年至2011年包钢稀土等13家稀土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国家政策与企业盈余管理二者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国家政策显著影响我国能源类国有及非国有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排除宏观经济变动的影响,出口配额的减少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公布导致的公众关注和质疑会使企业尽力调高会计盈余;而在行业整体的出口退税政策取消时,企业却利用应计利润等项目实施向下的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决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管理行为。合理的盈余管理是出于良好的管理目的,合理、合规地选择会计政策或操纵应计项目,使报告利润达到某一水平。而盈余管理的滥用则是损害会计信息可靠性及相关性的异常行为。因此,有必要甄别企业盈余管理的滥用,并通过有效途径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截至2005年底沪市和深市宣布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出台的前一季度,股改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为负;股改完成的后一季度,股改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为正;股改后几批的公司比前几批的公司有更显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沪市的股改公司比深市的股改公司有更显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低对价股改公司比高对价股改公司有更显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  相似文献   

20.
陈凯凡 《广西会计》2003,(12):21-22
盈余管理是西方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国资本市场也同样出现了盈余管理现象 ,这一现象已引起我国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的关注 ,并已有学者利用实证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运用判断以改变财务报告从而使自己获益的行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通过操纵各种应计项目来实现 ,这些应计项目还包括了损益表中不涉及现金流量的收入费用项目 ,是广义的应计项目。 2 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做出某种调整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 利用关联方交易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价格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