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巴塞尔国际银行资本监管原则的发展进行跟进式研究,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监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对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的历史演进与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监管改革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扣除项要求,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对资本充足率进行了重新测算。研究表明:尽管当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有一半已经达到了巴塞尔协议Ⅲ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是长期内面临资本补充压力。文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实行和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从国内外理论研究的现状中可以看出目前对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评价莫衷一是,鉴于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的重要地位,所以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银行资本结构决定的特殊性与资本充足率监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媛 《财经科学》2002,(5):18-21
对银行的资本管制已逐渐发展成为银行监管体系的核心,但是,对于为什么银行需要接受资本充足性的管制则缺乏理论上的探讨。本从一般的资本结构决定理论出发,探讨银行资本结构决定中的特殊性,并由此说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重要性。本的结论是,由于银行的主要债权人--存款受到政府的保护,其对银行股东的制约减弱,使得银行倾向于持有较少的资本,并选择更高风险的投资。这意味着银行失败可能性的增加和政府救助成本的上升。资本充足率监管是监管为了减小其存款保险(显性的或隐性的)的运行成本而采取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王刚  吴维  高博 《生产力研究》2008,(7):103-105
资本充足率是公认的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指标,文章通过对比我国和有关国家银行法中有关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规定,指出主要应从两方面完善现有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体系,一是建立以杠杆比率(LeverageRatio)为核心,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为补充的双层混合动态监管制度框架;二是应根据外资银行法律地位的不同,在与外资银行母国签订双边监管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对外资银行子行、合资银行和分行提出不同的监管资本充足率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真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并重点总结了关于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影响的研究发展状况。本文将经济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主要方面:第一,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因素;第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问题研究;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不同观点的归纳整理,试图挖掘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真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并重点总结了关于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影响的研究发展状况.本文将经济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主要方面:第一,资本充足宰的影响因素;第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问题研究;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不同观点的归纳整理,试图挖掘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运用局部调整模型和三阶最小二乘法(3SLS),分析了金融危机如何影响资本充足率监管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之间的关系,并首次分析了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我国上市银行在面临资本监管压力下资本水平与风险水平的调整。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强化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效果,但也增强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这与监管当局试图通过资本充足率监管达到维持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初衷相违背。此外,金融危机的发生没有显著影响银行资本调整与风险调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资本监管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实施,资本充足率标准成为影响银行行为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由于资本监管的存在,会使得经济周期内银行信贷的波动幅度加大,进而加剧经济周期波动。次贷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考虑,一方面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本文从银行的监管机制出发,考察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受资本充足率提高和建立资本缓冲的影响,通过银行信贷最优选择的比较静态分析表明,资本缓冲的大小是银行信贷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的根本性影响因素,提高资本充足率会增强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9.
庄海波 《当代财经》2003,(11):54-56
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在无存款保险制度状态下存在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特定无效性。因此,弥补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是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经济学使命;同时,这一使命对国有银行资本结构市场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增强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健性和资信状况这一课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本文将通过分析与资本充足率有关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银行资本监管理论及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入世后的银行监管体制改革需要积极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理论与经验。基于这一认识 ,本文从银行资本监管的理论出发 ,探讨了其必要性及局限 ,并引证近期西方学者对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进一步分析市场机制对资本监管有效性的改进及该理论体系的发展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实践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与工商企业相比,银行业的杠杆比例明显偏高.这种普遍存在的鲜明对比与经典的公司财务理论是矛盾的.本文从银行的本质特征分析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考察商业银行市场均衡资本的形成、银行安全网、资本监管对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并从经济资本、监管资本、会计资本的角度研究银行资本数量的确定.本文认为商业银行最优资本结构难以确定为具体的比例,可以大致地定义在一个合理区间里.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梳理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体系的演进过程,通过时序研究方法揭示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发展动态与脉络。研究发现,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与其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经济繁荣期监管当局倾向放松监管,这其中有着十分复杂的利益攸关方的激烈博弈,而在经济衰退期,在金融体系风险的压力下,监管当局会收紧监管标准。从中可以窥见,上世纪20年代前的宽松监管与1929年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繁荣与70年代经济滞涨,监管加强,80年代初的放松管制与80年代中后期银行大量倒闭,90年代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交替出现的银行业监管放松与收紧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研究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历史、监管体系和监管措施,有助于我国加强银行体系的风险防范,完善银行业资本监管制度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竞争、垄断与规制的动态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以往竞争、垄断和规制理论的系统梳理与批判,提出了竞争与垄断之间存在着内在转化趋势的假说,详细阐释了二者相互转化机制,并把规制作为二者转化过程中的外生因素来处理,界定了规制有效的条件,主要结论如下:其一,竞争与垄断客观上存在着互相转化的趋势,市场结构总是处于二者的中间状态;其二,规制对竞争与垄断间的相互转化起着调节或制约作用;其三,在竞争-垄断-规制动态均衡中,竞争的激励作用和潜在进入者打破垄断的强烈动机会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得市场经济效率在长期中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15.
当前,金融危机远未见底,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管制的措施跟不上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发展,导致资产证券化缺乏透明度,金融衍生品投资过度形成巨大泡沫。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应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对资本市场的预警作用,及时发现并规范、化解和控制金融风险,为金融与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效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90年代以来大量监管文件和数据,对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体系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了资本定义、风险权重、资本计量方法、资本监管体系和违规惩罚措施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演变过程。揭示了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发展动态与脉络,展示了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体系从简单的资产负债管理到基于内部评级法的组合管理,从单一风险管理到全面风险管理,从微观监管到宏观审慎监管的演变过程。最后,为进一步改进资本监管,文章提出了资本监管的改进建议,如监管当局应重视银行风险行为的异质性,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政策等。  相似文献   

17.
监管资本套利产生于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框架的缺陷,作为巴塞尔协议一个未曾预料的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非常迅速。本文回答了三个逐层递进的问题:商业银行是否会进行监管资本套利?商业银行如何进行监管资本套利?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资本套利会给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最后依据结论的政策含义,向监管部门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发布的枟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枠为依据,探讨商业银行资本水平变动对其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机理. 具体来说,即在愈益严格的资本监管下,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本与风险的联立方程模型,选取63家商业银行在2006~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检验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认为中国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基本有效,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资本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不完全合同、退出的激励平衡和控制权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龙  费方域  谈毅 《财经研究》2006,32(7):134-143
文章针对创业资本退出时控制权转移问题,构建了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分析框架。首先,文章在合同完全和不完全两种情况下分析了创业投资中的相机控制,得出这种制度安排的根源在于投资双方的激励不平衡的结论;其次,文章分五种情况具体探讨了控制权如何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