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公司治理的一般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又叫法人治理结构,它是以实现公司最佳利益为目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组成,通过指挥、控制和激励等活动而协调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顾客、供应商以及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实际上是关于所有权分配的合约,其核心问题是通过选择恰当的契约安排来实现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以确保企业的决策效率.……  相似文献   

2.
财务治理效率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效率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线。在将公司本质界定为利益相关者产权契约联结体的基础上,推演出财务治理效率论说,其核心思想包括:公司产权契约的核心是公司财权契约;财权契约不完备与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财务治理问题的产生;财务治理的本质是剩余财权配置,根本目标是实现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的核心是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对应,基本衡量标准是财务治理收益与财务治理成本对比。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是利用恰当的契约来安排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应关系 ,以确保企业的决策效率 ,使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西方国家存在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导向 ,在以资本市场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结构中 ,机构投资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完成了从被动型投资到主动地参与公司治理的转变。研究这一问题 ,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公司治理水平 ,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公司治理的思想源流,分别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比较分析这两种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企业财权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视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传统的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的“股东主权”治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投入者应独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 关注的是股东利益保护。在该理论影响下, 公司财务治理也主要关注的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 以解决委托人如何选择或设计最优合同来克服代理问题。本文认为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由委托代理理论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 现代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平等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企业的财权配置不仅仅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 而应扩展到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外部财权配置, 以及为保证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实现的相机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广义的资本结构在形式上表现为债权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但背后却反映了利益相关者(股东和债权人)在公司中的契约关系,即收益索取权与控制权安排。股东享有剩余收入索取权和企业正常经营情况下的控制权,债权人享有固定收入索取权和企业不能偿还债务时的破产权,从而形成了股权治理和债权治理。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股权治理效率的研究上,如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公司绩效)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财务治理作为相关利益主体责、权、利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主要解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相关利益主体责、权、利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关于财务治理的概念描述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  相似文献   

8.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系列契约的联接(Jensen,Meckling,1976),其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具体是指企业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之间利益分配和权力制衡关系的制度安排,在形式上表现为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职责及其功能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从本质上讲,公司治理结构是关于企业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ancy)和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的规范.正是这些规范决定了公司的目标和行为,决定了公司在什么状态下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财务治理作为相关利益主体责、权、利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主要解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相关利益主体责、权、利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关于财务治理的概念描述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性分配是企业治理的效率所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利益相关者关于企业治理结构的产权博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会计信息质量本身又受到了这种产权博弈结果的影响。本文以契约理论为基础 ,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 ,以期为治理结构优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利益相关者财务论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84  
李心合 《会计研究》2003,(10):10-15
历史地看,公司财务的价值导向经历了从股东利益向相关者利益的演进过程。股东利益导向型公司财务的理论基础是资本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理论,而相关者利益导向型公司财务的理论基础是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公司财务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公司财务的目标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公司财务实行共同治理,员工与公司保持长期稳定的财务关系,公司财务实行分层治理和管理,公司财务控制权相机配置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财务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某种程度的有限理性或交易费用,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契约的不完全会导致事前的最优契约失效。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其主要解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本文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基础,对财务治理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吕臣  孟华  刘肖梅 《上海会计》2009,(1):25-27,31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 Thear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对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现阶段,一种认为股东是企业所有者,股东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Grossman & Hart,1986;Hart & Moore,1990),即股东中心理论(Stakeholde primacy Theary);一种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企业所有权(Freeman,1984;Blaire,1995),即利益相关者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一、公司治理结构简述 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等一整套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经营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经营者的职能、结构与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会计体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公司治理结构:内涵、分类、经理人法人代理权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基础上,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职责及功能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从本质上说,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两类机制:一是外部治理机制,即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人力市场等市场机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  相似文献   

16.
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认识。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其实质是一种产权关系合同,其职能是对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根本目的是为了降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一、公司治理结构简述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等一整套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经营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经营者的职能、结构与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具体而言,它主要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以总经理为代表的经理阶层组成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8.
“股东至上”理论与“委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的治理主体是股东,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受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的治理主体则多元化;包括公司股东、管理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及当地社区等。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股份公司控制权争夺机制的初步分析,推定“受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公司控制权在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配置将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也成为影响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以南方食品为代表的歧视性类股利政策实质是控股股东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损害,违背了《公司法》股东平等的原则。由此建议:一方面从法律层面加强立法保护,适当限制控股股东表决权,对表决权中特定事项及人事任免权的表决机制进行限制,并赋予中小股东股东大会召集权、提案权等特殊权利,减少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机会;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控制权分享机制,使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实质上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者们对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主要从公司治理模式、股权和所有权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公司治理不同的理念决定了公司不同的治理结构。主流的公司治理理念有"股东至上"和"利益相关者理念"。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革,由于面临代理人监管乏力的问题,治理结构的效力较弱。同时,信息和影响力成本由于代理关系的多层次,使形成有效的企业治理变得更加困难。当前在公司治理中主要运用报酬、剩余支配权、经营管理控制权、声誉和荣誉、聘用和解聘等机制对利益相关方进行激励。本文从公司治理的中有关激励机制的角度,运用相关理论,对宝钢股份高管人员股权激励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