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就取得了显著成就。论文详细分析了美国文坛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文化创作。她用独特的视角看待和关注华裔群体在两种文化碰撞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选择,在文化身份构建中分别经历了自我迷茫到自我认同再到自我超越的过程,她的变化标志着华裔美国文学逐步超越流派的疆界,趋向于更大的包容和开放。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喜福会》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喜福会》为首的华裔文学中,侧重赞扬女性的独立美德,而贬低华裔男子的形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作家们在创作时受到了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本文将首先具体分析《喜福会》一书中出现的华裔男子形象,再具体分析在美国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作家们都普遍去贬低或丑化华裔男子形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美国文化中有关“沉默”的种族中心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观点给跨越两种文化的华裔美国人带来心灵的冲击和阵痛。美国华裔女性同样曾经经历过,也正在经历着声音的政治,而这正是贯穿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的主题之一。为了追索自我身份的认同,她们通过写作挖掘历史,重塑历史,在各种强迫禁声的强大压力下最终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学术界逐渐受到关注。本文首先对华裔美国文学做出了界定,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意义。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对文学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永恒的,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自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来,不管从作品数量还是涉及文类上看发展都十分迅猛,但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唐人街叙事怪圈。在这个叙事怪圈文学母题中"逃离唐人街"和"回归唐人街"总是纠缠不清,它成了华裔作家和作家笔下人物的心头之痛,又悖论式地似乎成了可供华裔作家永远发掘的文化资源,因为很多华裔作家并不敢冒险。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介绍了"生态与美国文学"文库。以"文学与自然"为主题的文库由自然文学、生态批评、超验主义文学和相关重要学术期刊等构成。文库将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中,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文学阅读与青少年个性和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下的文学阅读构建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新一代青少年的文学阅读具有突出特点: 文学阅读中突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80后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导力量;图像类读物对青少年更具诱惑力和吸引力等.青少年的文学阅读是一个以文学阅读为核心、多种社会、文化力量构成的文学和文化"场域"问题.这既是文学领域的问题,又是教育领域的问题.如何使家长、学校、媒体对青少年文学阅读发挥有益而且有效的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汤亭亭是当代美国文坛上最具影响的华裔作家之一。其《女勇士》以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手法、丰富的文化形象和奇特的故事传说震撼了当代美国文坛,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内涵。该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叙述者游移在现实与幻想、中国与美国、过去与现代之间,描写了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并以女权主义的眼光去探寻并试图重建华裔女性传统。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华裔美国文学范围成为了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涵盖着文学主题的研究和美国文化的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本质量各有不同,但是数量有限,因此,具有研究价值也是各有取向。以《喜福会》汉译为例,这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也是他所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论文以《喜福会》汉译为例,针对华裔美国文学汉译杂合翻译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华裔的身份追求是美国华裔创作的永恒主题。谭恩美用自己的笔触分析了华裔的尴尬地位,女性身份与民族身份的构建等问,最终为华裔确定了双重文化身份。谭恩美关于身份寻求的探析,奠定了她在美国华裔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双重世界的文化越界者,包柏漪特殊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造就了其作品的独特性。学术界对包柏漪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只停留在起步阶段,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还有许多空白有待填补,这些研究将有利于促进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中美文学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现代化与传统继承的关系、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关系等构成当前文化大都市建设和发展中最为基本的问题。从文学的立场来看,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市场和环境的建设、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和发展中皆有着重要作用。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讲,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文化大都市建设和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精神追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文学史、女性社会学和当前女性文学发展趋势等角度对“女性文学”的数种界说进行了理论辨析,指出“女性文学”界说众说纷纭的原因及对女性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托妮·莫里森为典型代表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依托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凭借女性敏锐的文学感悟,书写着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实现梦想、寻求自我的心路历程。《最蓝的眼睛》中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的黑人女孩是文化殖民语境下少数族裔审美异化和灵魂扭曲的缩影。黑人的自我憎恨、否定和对民族文化的叛离,使他们沦为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托妮·莫里森突破了黑人女性无以言说的境地,呼唤黑人民族的精神警醒,以强烈的自决意志,去探寻"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玛丽.索恩是安东尼.特罗洛普小说《索恩医生》中自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形象的代表。索恩在从想象阶段自我人格的分裂到象征阶段努力建构自我理想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求自我,勇敢、坚强地突破情感困境,完成自己的人生蜕变。而对她寻求"自我"与完美蜕变历程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罗洛普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异质文化语境中考察异国或异国人形象的建构正在成为国内文学研究界的一个新热点。针对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问题,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和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三方面展开对比分析,借助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话语理论,引出在西方政治经济的权力话语支配下中国人形象他者化论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及汉译都承载着中美跨文化交流的使命,充当着中美人民相互了解的媒介。汉译者在做好传递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民族形象的同时,应注意加深了解美国文化,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以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小说从女性生命本体出发审视女性自身的弱点,侧重从深层剖析女性在传统意识熏染下变异的灵魂,从而试图解析造成女性悲苦命运的内因,探求阻碍女性自我发展的因素。这种带有强烈的女性本体意识的创作深化了五四时期女性文学觉醒的内审意识,对以后女性文学探索女性自身发展道路有着不可忽略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中美文化差异和中国国情来分析华裔美国新作家翟梅莉《我的幸运脸蛋》(MyLuckyFace,1997)中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女性的离婚问题,探讨翟梅莉对当代中国女性浪漫化的美国式想象。翟梅莉受其西方文化视角的影响,在小说中塑造了深受美国文化浸染勇于追求自由、果敢行动、具有很强主体意识的中国新女性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发展理想状态的关注,也有助于颠覆刻板化的中国"他者"形象,塑造良好积极的中国国际新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性文学在"五四"运动中诞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但其产生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知识女性中的优秀代表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第一次以群体的面貌登上了中国文坛,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