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2011年地区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线,地区司将继续统筹各项工作,争取更大成果伴随近几年多项区域政策的密集出台,受益地区在增长速度、发展质量、区际关系、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为此,面对2012的地区工作,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对本刊记者表示,将继续紧紧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线,以促进重  相似文献   

2.
区域资金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单一金融政策及市场化发展程度不同等因素,我国的资金流动显现了较强程度的区域不协调,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必须重视资金流动的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的不均衡,而资金流出的区域会因资金量的减少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的缓慢。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是东强西弱,资金区域流动也显示出了资金从欠发达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这种不协调成为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实现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吸引区域资金的流入,使资金流动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条件下,我们应该运用知识管理的各种工具和技术,借助信息网络,结合我省企业发展和高校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分专题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型数据库,区域创新型数据库是我省中小企业和高等院校突破自身资源基础薄弱、资金紧缺等制约因素,为我省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金融的推动和促进。然而,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存在也给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具有融资功能,还更应该发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分散资金风险等功能。而对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在我国东中西部的非均衡发展,本文将对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泛北部湾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实现资本在泛北部湾经济圈的自由流动和资金的高效融通,是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促进泛北部湾区域的金融发展,从而实现资本在泛北部湾经济圈的自由流动和资金的高效融通。这需要建立区域金融合作的战略协调机制,制定共同的区域金融政策。本文探讨泛北湾区域金融合作的模式,建立金融机构系统内部的区域服务联动机制;建立投资基金,以资金的优质分配促进区域内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制定配套的区域产业政策。另外,泛北部湾区域金融合作中还应关注的三个问题,区域金融合作中心的选择与确定,区域内各国家和地区在法律文化上的整合问题,金融风险的扩散与防范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市2001~2015年度面板数据,把金融发展细分为金融规模扩大和金融效率提高,分区域检验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经济和金融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各省市城乡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随着金融发展,城乡经济差距特别是收入差距也有扩大趋势,且金融发展对该差距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考虑政府参与后,发现政府参与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据此,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现实需要,制定差异化的金融发展措施;协调财政与金融的关系,且财政支出应关注农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积累,引导资金进入农村地区,促进城乡经济金融发展,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各地区1985~2009年相关的年度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在我国不同区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东部地区货币渠道发挥作用更加显著;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信贷渠道;中部地区则主要依赖货币渠道,信贷渠道作用极其有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区域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及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以及总部经济效应的影响。因此设立区域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及省域资金流动监管机构、协调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区域化择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区域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该文介绍了近年来江苏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与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态势,梳理了跨境资金流动对区域货币供需影响的传导路径,并实证检验了跨境资金流动与区域货币供应的相关性。鉴于跨境资金流动对区域货币运行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本外币政策协调带来的挑战,文章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曹亚楠  李欣欣 《海南金融》2012,(2):21-22,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区域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金融的推动和促进.然而,区域金融结构差异也给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力.区域金融的发展不仅具有融资功能,还更应该发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分散资金风险等功能.面对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在我国东中西部的非均衡发展,本文将对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增长的主要因素,当前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现实仍是"十三五"需要加以着重思考的重要课题。在区域生产的循环体系中,资金流配置通过对公平与效率矛盾关系的处理利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资金管理协调策略一再被中央列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之中。从资金流管理的视角,分析我国资金流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正负效应,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寻求协调经济发展的资金流管理策略,为"十三五"规划提供可参考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探讨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选取2007-2020年30个省(市、区)的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本地政府与外地政府共同政策干预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和动态特征,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本地政府与外地政府共同政策干预的产业结构升级有效,并对区域协调发展存在显著地促进作用,其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连续积极的动态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当地与周边地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通过演化博弈和空间计量双重视角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区域合作和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中国区域金融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金融体系的形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区域金融体系的创新和发展,能协调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防范风险,区域金融体系的建立必然包括区域金融监管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区域金融中心通过在城市群中优化配置资金、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通过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定位的实证研究和分析,以期能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为主的货币市场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在促进资金在金融机构和不同区域间合理配置的同时,对加速社会资金的流动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货币市场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规模来说,无论在体制架构、规模效果和工具创新等各方面还远远不能适应,本文从货币市场对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入手阐述了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解决区域发展非协调性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关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从"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亟待扭转,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破解区域发展中的各种"非协调性"问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切实依靠政府来主导,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为主的货币市场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在促进资金在金融机构和不同区域间合理配置的同时,对加速社会资金的流动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货币市场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规模来说,无论在体制架构、规模效果和工具创新等各方面还远远不能适应,本文从货币市场对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入手阐述了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年初,为了确保规划的顺利进行,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银行西山区支行牵头,由西山区常委副区长胡志乾、副区长李笠菲等相关领导组成调研小组,对西山区辖内金融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详细了解金融机构的经营现状及困难。本文根据此次调研,针对银政、银企合作的项目和工作重心,探讨在稳健货币政策下如何促进西山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呈现出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提高的良好态势。今后的任务是,认真落实促进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继续深入地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年初,为了确保规划的顺利进行,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银行西山区支行牵头,由西山区常委副区长胡志乾、副区长李笠菲等相关领导组成调研小组,对西山区辖内金融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详细了解金融机构的经营现状及困难。本文根据此次调研,针对银政、银企合作的项目和工作重心,探讨在稳健货币政策下如何促进西山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