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面子"等本土概念分析中国奢侈消费行为,并指出"面子"分析方法不同于西方地位消费研究。西方研究关注个体在消费行为中的主体地位,而是"面子"分析法则指出奢侈消费过程中"他人"角色的存在,并分析了其中的象征意义、群体规范压力以及对他人回报的期待。"面子"的概念揭示了研究中国奢侈消费的新路径,并指出由于争求面子可能使得奢侈消费在互动过程中扩散,积累社会运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消费出现一定程度的病态消费现象,表现为时尚消费,面子消费、情绪消费。根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我国的病态消费实质上是消费异化。病态消费具有造成消费者丧失消费中的主体地位,异化为物的奴隶,加重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等危害。应通过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来构建科学的消费模式,以消除我国现存的病态消费,切实保障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体验经济时代的营销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消费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从货物、商品、服务转变为体验。为适应体验经济时代营销环境的变化,企业营销战略应在营销活动的指导方针、营销重点及营销手段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4.
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时代,研究并摸清消费者的心理变化,预测潜在的消费需求,提供符合当代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及时调整企业营销策略以应对市场,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是企业在新形势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5.
非营利组织的绿色营销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营利组织要在确定绿色营销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绿色营销策略。从服务技术创新的绿色化、服务产品设计的绿色化、服务生产和消费的绿色化等方面制定绿色服务策略,同时制定绿色营销的分销渠道策略以及绿色营销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消费需求是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条件构成的多层次系统。文章分析了传统消费结构升级观的立论基础与经济现实存在的差距。基于系统的整体性,本文讨论了消费需求三要素及其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决定消费结构升级的演变路径;基于系统的动态性,研究了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变背景下消费主体和消费客体的异质化;以及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背景下,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的结构演变;本文认为,基于系统的开放性,消费结构升级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应考虑自然禀赋和政府政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以"互联网+"为核心特征的消费新业态显著地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近年来,网络销售猛攻传统零售的市场,传统零售业在竞争的逼迫下进行自我革命,开始在新媒体营销上下功夫,利用业已形成的顾客信任关系在社交人际链接中进行互动营销,逐渐进入到社交零售的商业模式。本文结合成都零售业的实际状况,分析新媒体营销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信任的信息整合传播和互动分享"的新媒体营销思路,实现成功社交零售转型,以期对同行企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ELES模型和AIDS模型从模型推导、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ELES模型研究了江苏省城镇居民的各项服务性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利用AIDS模型对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服务性消费结构和服务消费价格弹性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在现实基础上从稳定服务消费价格、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经典的传统营销模式正在遭遇挑战,基于经典营销理论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效力。本文通过关注消费者的初步认识和深层认识,识别了两种超现实消费的典型行为,进一步说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在基于自身认识、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完成的,企业的营销刺激应该关注消费者的多层面经验和认识,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不同阶段的认知施加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相似文献   

10.
营销情境中的炫耀性消费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炫耀性消费正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但发端于经济学领域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在营销学领域的研究却相对不足.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炫耀性消费的营销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初步厘清了炫耀性消费的概念内涵,比较并分析了西方和中国消费者炫耀性消费的心理动机,并阐述了营销学领域研究炫耀性消费的重要意义和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无锡作为江苏省经济发达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选取5个方面22个指标建立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经过KMO和Bartlett,s检验,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主要因子,对无锡现代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从而为无锡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和财政支出民生化倾向日益突显的背景下,财政民生支出对居民服务性消费的效应及影响机制备受关注。基于2007-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和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法(3SLS)的实证检验发现,财政民生支出总体对居民服务性消费具有显著挤入效应,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财政民生支出影响居民服务性消费的重要中介变量,但中介效应的大小存在一定程度城乡差异。对于城镇居民而言,50.7%的挤入效应是通过居民可支配收入产生的,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挤入效应的贡献率高达70.8%。因此,持续加大"农村倾向"的财政民生支出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民生支出的收入分配功能,是促进居民服务性消费增长和缩小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电信服务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加国际竞争的背景下 ,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创新对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后高职院校餐饮人才培养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O后,给餐饮业和高职教育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餐饮业遇到的竞争更加激烈,并从区际扩展到国际,同时引发人才的竞争,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机遇。但餐饮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高职教育培养餐饮后备人才,这是促进我国餐饮业经受住竞争性挑战、产生质的飞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服务外包范围扩大、涉及内容的增加,服务流程的复杂性强化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会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因此,要依据不同外包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预测企业未来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选择稳健的外包方式和服务外包提供商;订立完善的外包协议;建立良好的控制机制;严格管理外包服务流程,严防内外合谋的操作性风险;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诚信的商业环境;建立外包应急机制,控制集中风险;加强与承包商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规避文化差异风险。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及其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国际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市场分布呈现出一种极不均衡的状态,形成国际留学生市场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我国入世后,对境外消费方式下的市场准入没有限制,虽然从签约起有五年的过渡期,但目前我们已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因此竞争日益激烈。现阶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大力发展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强质量和特色建设;积极解决留学生费用;针对外国留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和组织科研;加强教育服务贸易相关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福建省1978-2012年间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经济发展水平通过GDP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和平均每人纯收入来综合度量。引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变量一阶单整条件下构造反映福建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方程,并且在考虑了短期变动因素情况下,构造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即VEC模型。模型的结果显示出能源消费增加拉动了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源消费每增加1%,经济发展水平就会提高0.34%,并且在短期,能源消费增长率在t时期对前一时期的调整力度为9%。  相似文献   

18.
导游在旅游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他们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进而关系到旅行社的生存与发展。导游服务的质量关系旅行社的利益和旅游者的满意度,考虑旅行社和游客的利益,对导游服务的管理提出绩效管理,对导游服务绩效进行界定,包括导游服务运行前、运行中和运行后,分析与导游服务绩效相关内容,构建导游服务绩效管理模型,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福建农村居民AIDS模型,研究了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研究显示:农村居民在食品消费、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等消费上因地区收入差异而显著不同,在居住消费上表现出与收入水平的关系呈中性;农村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类的消费趋向上地区间差别不大,说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提高;农村居民在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的价格弹性基本上为异常的正值,反映出农村居民注重人居生活质量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