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穆执导的《小城之春》将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了完美的嫁接,是中国电影诗化风格的经典演绎。该片所富有的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从思想内涵到艺术表达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这也正是该片长久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研究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电影营销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结合中国新媒体环境,及中国电影营销传播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了中国电影营销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中国电影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尝试解决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营销的问题,帮助中国电影发展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3.
唐代美学是中华美学的高峰,其独有的美学本质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意蕴和风骨。而在新时代语境下,由陈凯歌导演的盛唐题材玄幻电影《妖猫传》再次引起新一轮“盛唐气象”的大讨论,也成为当代运用影视戏剧方式对传统美学进行创新和升华的一种方式。文章以“盛唐气象”与《妖猫传》为例,对影视戏剧创作中关于中华美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电影片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语言,在语言功能方面有其特殊性.美学理论倡导以观众为中心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原则,是为了在英译汉时保持对电影片名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意境说,是中国古代倾向于表现和传神的抒情文艺所具有的最高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也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可以说,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是一颗闪耀着东方神韵的明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艺学等学科互相联系。文章从电影语言的角度入手,以色彩、镜头和蒙太奇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分析了几种常用电影语言与美学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当代影视作品中包含着的广义美。  相似文献   

7.
刘勰所撰《文心雕龙》,堪称中国第一部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学批评巨著,其中,"风骨论"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及审美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在美学视角之下,"风骨"内涵之美就在于一种勃发的生命强力所产生的动人精神力量,是幡然觉醒的生命意识内涵与自觉美学追求。"风骨论"进一步发展了古代"文质论",揭示了文章"通变"问题的关键,并为唐诗的复古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在文学的审美本质与鉴赏尺度上,它具有极高的美学理论价值,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文学批评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进入数字时代后的欧美幻想电影(包括科幻、魔幻、奇幻等类型)的基本发展和特色做了一个梳理。欧美幻想影片无论在创意、制作还是市场运营上,始终走在世界的前面,在全球电影版图上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带给观众视觉、思想上的震撼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近20年左右时间发展起来的新理念、新工具、新媒体构成的复合媒介背景对电影的创意、制作、传播影响可谓巨大,欧美幻想电影广泛、深入地进行着全方位的尝试,获得了令人惊讶和称道的成果。幻想题材影片设定的前提条件或故事情境等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真正发生,但都能找到相应的现实基础和素材,并直接影射着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这使得幻想题材影片经常成为具有寓言性质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克罗齐所处时代的美学是以彰显人的感性主体为主要内容的,他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直觉,提出直觉就是表现,表现情感的意象这一核心概念。克罗齐主体性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主要由朱光潜来完成,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反思与批判和中国现代美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研究克罗齐美学主体性的目的就在于复苏主体的直觉创造精神,使心灵由于感性的加入而获得真正的完整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抗战时期创作了一系列富有激情的音乐作品,尤其是他的《黄河大合唱》及《第一交响曲》,气势恢宏,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其作品凸显冼星海大众化、民族化的美学思想和服务于时代要求的音乐观。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审美“趣”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传统延续与"时尚"结合所带来的审美需求是什么呢,现代包装怎样迎合这种审美需求。文章认为,现代包装设计师应当熟知美学原理,懂得美学规律,尽力使设计适合于社会美、大众美和时代美,把握住现代消费者求新、求奇、求趣的视觉审美与心理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2.
克罗齐所处时代的美学是以彰显人的感性主体为主要内容的,他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直觉,提出直觉就是表现,表现情感的意象这一核心概念。克罗齐主体性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主要由朱光潜来完成,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反思与批判和中国现代美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研究克罗齐美学主体性的目的就在于复苏主体的直觉创造精神,使心灵由于感性的加入而获得真正的完整与和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量西方电影涌入中国市场,外片的译名是翻译中的一个新领域,译名的不规范给发行市场带来了混乱。为给这一领域提供可参考的翻译标准,本文综观当前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试从翻译的美学、目的论和社会符号学角度入手,探求片名翻译的适用标准,并结合电影片名的构成特点,提出了几种翻译西方电影片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是翻译界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从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入手,研究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理论原则和翻译方法,探讨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标志设计中现代设计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设计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随着现代标志设计多元化发展,标志设计在理论与实践中积极融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元素,并取得了重要的设计成果。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现代标志设计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融合。在简略分析现代标志中的美学表达的前提下,本文具体讨论了现代标志对中国古典美学外在表达形式和内在精神的融合,以期对这一融合趋势达到整体性的理解与把握。此外,本文还简单描述了这一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所呈现出的设计张力。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本质上是个审美化的时代.美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大放异彩,美学精神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时代精神.因此我们要把对人的审美教育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任何美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只能是对人本身的塑造,从而真正使马克思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理想现实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就是美育之学.……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国电影中的沪片、沪地、沪人、沪事及沪风等基本元素共同构建了上海影像的文化内涵。沪片自始至终具有求新、商业、通俗等美学特征,而此正印证着海派文化的特质并与海派文化的回归趋向相契合。石库门弄堂作为沪地“地景”之一投射着导演对海派文化的本体性认识;女性是电影中最能代表“沪地”之中的“沪人”。沪片中之沪事不仅有都市传奇故事所营造的旧上海之乱世想象,也有上海现代都市故事。沪片中的视景不仅营造了怀旧之沪风,也彰显着现代化的沪风。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戏曲艺术渊源流长,异彩纷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中外民众。在其发展的历史中,通过长期积累而逐步形成一个以传神写意为特色的虚拟化艺术形态。它贯穿了写意化的民族艺术观念,与我国的诗赋、绘画等艺术所遵循的美学原理和表现手法,可谓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影曾受益于进口配额放宽所带来的鲶鱼效应,特别是2003年以后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电影相关技术的进步使得国际电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国产电影则在市场竞争中显现出自身发展上的缺陷。在面对进口配额再次放宽这一新的竞争条件时,中国电影应当进行深度变革,增强竞争力,推动自身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该文阐述了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所暴露的设计问题从而引发机器时代的设计美学论辩。正是这场关于设计美学的大讨论催生了现代设计教育和现代主义设计萌芽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