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金瑞 《发展研究》2014,(10):107-108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集聚的主要载体,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龙头、支撑、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平中心城市建设经历了大规模旧城改造到拉开城市框架、加快新区建设等变迁过程。从横向对比来看,南平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中心城市的差距越来越明显,集聚功能偏弱,发展空间受限,并成为制约南平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大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层级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是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市群内部整合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大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层级关系进行了分析。丈章认为,香港是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为次级城市,而其他城市为普通城市。随着CEPA的签订以及香港与深圳的不断融合,港深都市圈将起到更大的辐射作用,而广州与佛山不断融合形成的广佛都市圈,将成为辐射华南地区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在改进的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4—2015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各个城市的联系不断加强,但海峡西岸城市群大部分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重要性偏弱;跨区域城市群中缺乏城市规模辐射及城市功能互补两方面均较突出的城市,但核心城市基于规模辐射发挥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城市功能互补是加强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程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从原先的“点状拉动”向各大城市圈“组团式发展”转变,特别是向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环渤海这三大城市群进行集聚。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迅速崛起,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使城市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东莞一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CEPA的启动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程的推进,为东莞在区域合作框架下,加强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竞合发展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发展舞台。在新的形势下,东莞提出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目标,实现从国际性加工基地向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现代制造业名城转变,必将对珠三角及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作。  相似文献   

5.
采用1990~2013年的统计数据,建立东中部城市群金融集聚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赋权法与区位熵结合计算各地区金融集聚指数,并利用断裂点模型对城市群的金融集聚辐射范围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六大城市群与中部地区两大城市群相比,金融集聚程度更高,金融集聚辐射的范围更广。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金融集聚水平最高,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这三个城市群为中心的金融辐射格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从原先的“点状拉动”向各大城市圈“组网式发展”转变,特别是向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环渤海这三大城市群进行集聚。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迅速崛起,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使城市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东莞一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CEPA的启动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程的推进,为东莞在区域合作框架下,加强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竞合发展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发展舞台。在新的形势下,东莞提出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目标,实现从国际性加工基地向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现代制造业名城转变,必将对珠三角乃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从原先的“点状拉动“向各大城市圈“组团式发展“转变,特别是向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环渤海这三大城市群进行集聚.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迅速崛起,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使城市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东莞一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CEPA的启动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程的推进,为东莞在区域合作框架下,加强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竞合发展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发展舞台.在新的形势下,东莞提出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目标,实现从国际性加工基地向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现代制造业名城转变,必将对珠三角乃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现代城市群已成为国际生产力分布体系与劳动地域分工中的新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伦敦、巴黎、纽约、芝加哥和东京等世界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体,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主体。世界级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相当的控制能力,而体现这一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平台经济的集聚辐射能力。所谓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依托信息  相似文献   

9.
《经济地理》2021,41(2):55-61,91
城市群已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基于城市联系网络分析城市群城市等级结构为当前研究热点。文章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4个城市群为研究区,通过获取公路客运的日均发车班次数据构建城市群的城市联系网络,基于城市联系强度划分出不同层级的联系子网,利用复杂网络中度和特征向量指数对比分析城市群等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均呈现出明显的重尾分布特征,基于重尾分级法可将城市联系网络及城市节点划分成不同层级。城市联系网络的层级结构和城市节点的等级结构特征形成明显的映射关系,等级较高的联系线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辐射状结构,而中等水平的联系线以地方中心城市间的联系形成网络状结构,对城市群的发展轴线或经济密集区有一定指示作用。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的等级结构较为合理,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在对应的联系子网中占据首要地位。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处于中心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较为明显的"断层"现象,且以成渝城市群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孰占主导,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01—2020年中国沪深板块上市企业数据,通过份额移动法构建工具变量缓解反向因果问题,实证分析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进一步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都市圈,研究单个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就业和资产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同一城市群下不同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经济辐射模式呈现异质性,广州虹吸效应占主导,深圳和珠海溢出效应占主导,其中深圳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中心是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大量集聚的地方,能够有效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是次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第三个经济圈,约60%的金融资源集中于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大连和沈阳6个城市。实证分析了28个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发现只有北京和天津可作为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金融辐射,进一步利用威尔逊模型计算北京和天津的金融辐射半径并绘制辐射域,发现其金融辐射域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环渤海经济圈。  相似文献   

12.
浙中城市群综合集聚度及核心城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立军  唐耀林 《经济地理》2008,28(4):552-556
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三大主体城市群之一,在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在崛起中的浙中城市群,各个城市的规模和功能还相对较弱,任何一个城市都难以单独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通过对浙中城市群城镇综合集聚指数的测算分析,结合各城市的发展态势和区位特点,将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确定为金华市区一义乌联合中心,并分析该联合中心的可行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广东沿海经济带由珠江三角洲、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和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三大城市群组成,东西两翼是环珠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有外向功能很强的珠三角港口群和西南港口群主体港湛江港,毗邻港澳,是国家京九、京广、大湛、沿海等重要铁路干线和京珠、渝湛、沿海等高速公路干线出海主通道,西邻北部湾东接海峡西岸城市群,集聚了广东16个地级以上城市,其中两个副省级城市、三个经济特区市。区域面积10.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57.03%;区域总人口7858.12万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995—2014年中国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分析其经济集聚水平和空间结构特征演化,并探讨经济集聚及其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中集聚水平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威廉姆森的倒U假说。同时,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显示,集聚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聚程度之间同样存在倒U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集聚水平提高,经济布局往往呈现出中心城市极化特征,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活动趋于分散化的同时,经济集聚的空间结构也会向更加趋于多中心结构的方向演化。对经济集聚、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经济集聚的确推动了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主要是围绕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则主要是多中心集聚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政  郑伯红  贺清云 《经济地理》2011,31(3):404-408
1980年代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经济中心。通过对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历程的研究,指出其空间结构为多中心模式,即主次中心城市带动组团城市发展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空间结构模式的成因以及其对于城市扩张、制造业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模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控制城市规模、促进制造业发展、缓解城市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丘杉 《新经济》2014,(1):30-36
从历史演化轨迹看,海洋与城市的文明碰撞,绝对是全球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主线之一。海洋产业的集聚、海洋文化的发育和海洋城市品牌的标签化是海洋性城市的内涵所在;从现实的选择角度看,与大珠三角城市群的灵魂匹配的只有海洋,它是这一城市群生存和溃灭之所系。大珠三角要最终完成不断更新的“世界级”目标,必须围绕著港穗深澳海洋都会区来实施全新战略构造,进一度拉高城市文化纬度,抬升城市群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经济区之一,国内外公认的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发展重点。在中国经济由南向北的梯度推移规律之下,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作为环渤海地区中心的大北京地区,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集聚区和最先进的经济核心地带,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迅速高速发展相比,无论在区域发展的意识还是区域发展的行动上,都还远远不够。本文重点在于考察环渤海地区内大北京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找出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当前问题、谋求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大北京地区辐射与带动作用的有效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鹏  李军花 《产经评论》2020,11(2):17-33
城市群经济在我国经济版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成为创新扩散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分布与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及城市群形成创新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从产业互动外部性与产业集聚外部性角度切入,将城市群作为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利用2003-2016年我国七大城市群1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集聚及相对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进而探讨这种影响在城市群之间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1)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某一城市创新力受当地和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水平的影响。(2)就全国整体而言,对城市创新力有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相对多样化集聚而非相对专业化集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形成动态比较优势来实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3)考虑区域异质性的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程度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群内城市创新产生显著的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抓取中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旅游线路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旅游网络并进行结构韧性评估。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大,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辐射能力相对较大。从结构韧性视角看:五大城市群基本上是竞合关系,不存在占绝对主导的城市群,山东半岛、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网络具有一定的均质化态势;整体网络具有异配性,珠三角城市群旅游流网络扁平化最为明显;整体网络的路径传输效率较高,珠三角城市群旅游流网络可达性和扩散性相对最高;整体网络存在小团体与部分孤立点,网络集聚效应不显著,京津冀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集聚性相对较高。基于旅游流网络结构韧性视角,提出中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旅游流网络优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谢漾  洪正 《当代财经》2022,(2):66-78
城市群的形成和演进正深刻影响着金融集聚和区域金融发展,然而传统研究忽略了城市群对金融集聚的影响。通过对中国18个城市群金融集聚度进行测算,借助β收敛模型并结合空间计量技术,研究城市群演进过程中金融集聚的时空特征和金融集聚效应,以及影响城市群金融集聚的机制后发现,城市群成为影响金融集聚的重要因素。具体来看,金融资源正在加速从非城市群向城市群集聚,从欠发达城市群向发达城市群集聚;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内部具有不同的“中心-外围”集聚效应,欠发达城市群表现为虹吸效应,快速发展城市群为联动效应,发达城市群为辐射效应,衰退城市群则为耗散效应;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水平是影响金融集聚的重要机制。因此,应该加快城市群规划建设,创新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区域金融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