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同时,应加强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机制,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中维持良好的平衡和互动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崔勇 《西安金融》2001,(3):16-18
1995年5月我国颁布的《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建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在银行、证券、保险之间构筑了“金融防火墙”,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人绵发展,分业经营体制越来越制约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3.
杨宁 《金卡工程》2010,14(2):240-241
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是法律规定的设立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一种限制性措施,其主要功能在于防范利益冲突和风险传播,本质上是众多利益折中调和与平衡的产物。但防火墙制度本身并不能完全阻断金融控股公司内的风险传递,甚至还会侵蚀金融控股公司的经济利益。防火墙的设置,重点考虑防火墙制度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的内在性、透明性。防火墙作用的发挥,应当充分强调市场约束力量,调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该书共分八大部分,由介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中国经济发展、中国金融改革、汇率问题、访谈对话、国际经济金融札记等内容的共65篇文章(其中包括4篇英文著述)组成。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深入浅出,语言流畅。  相似文献   

5.
王娜  刘艳 《海南金融》2007,(6):72-74
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安全性,必须设立适当的"防火墙",对不规范的关联交易进行防范和控制.在防火墙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即平衡关联交易带来的协同效应和风险,平衡防火墙制度为金融控股公司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平衡防火墙制度的制度刚性和适应弹性.防火墙制度建立的具体措施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各法人实体之间的防火墙;另一方面是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各项金融业务之间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发展,作为三大国有政策性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目前已经完成了网络系统的改造、升级,通信网络初具规模,一级主干网带宽已达2M,有力地保障了各项金融业务的开展。网络规模的扩大,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促进金融电子化建设,保障金融网络安全运行,2002年1月,农发行启动了防火墙系统建设项目。作为企业级的安全解决方案,该方案兼顾了系统部署、VPN使用及管理模式三方面的需求。一、系统部署系统部署主要考虑安全边界、防火墙选型、策略定义。1.安全边界根据实际情况,农发行防火墙系…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你能阻止他人鼾睡吗?不能。从上世纪开始,IFC挺进和扩展中国金融版图就是一个明例。  相似文献   

8.
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措施使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中国将倡导科学发展观,继续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在金融机构或普通工商企业基础上形成的两类“准金融控股公司”,存在无法可依、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控制、组建随意、监管缺失、经营无序等混乱现象。为此,迫切需要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以促进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提高金融效益,保障存款人、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的金融改革和提高金融国际竞争力。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制度要从安全、效益和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准入制度,有利于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构建防火墙制度,有利于防范风险的传递;构建监管制度,有利于监管机构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0.
谁曾想过一个宁静质朴、毫不起眼的偏僻小镇——博鳌,因为拉莫斯、霍克和细川护熙的突发奇想而为世界人民所认知;谁曾想过从这个小镇发出的声音,足以影响和撼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谁又曾想过这个小镇见证了中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一次次突破和飞跃。  相似文献   

11.
12.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多元化经营的金融集团,具有协同效应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多内部风险,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将更加重要。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合理的“防火墙”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东亚金融合作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和国际贸易超前发展,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一国的国内经济乃至跨国经济中的金融活动极不稳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于其一体化程度较高以及相对经济差异不大成为民族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选择。东亚各国在经受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认识到要减少全球市场强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好日子总感到过得特别快,不经意间,2012成为过去,2015已经到来。然而,世界经济仍在风雨中奋力前行。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的一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金融走势充满变数,这对中国金融人尤其是中国金融家来说,能否纵观国际金融经济风云,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  相似文献   

15.
杨培新 《新金融》1991,(12):4-5
一、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从1978年起,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经过了十二年的努力,现在已初步建成新的金融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从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银行集中的资金逐渐增多,在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供应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石洋 《国际融资》2010,(11):29-32
在经历了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有的国家和地区还在痛苦之中,有的国家和地区虽然经济复苏,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二次探底、欧洲债务危机、第三次大萧条等等新一轮的世界经济问题使原本复苏非常快的中国金融市场也出现了新的变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大的调整?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如何?我们应该如何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在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秋季论坛上,来自经济金融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关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与金融稳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70年代初,美国学者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183;肖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金融市场化)”理论,为发展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实行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在转轨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采取的不同的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麦金农教授认为,对于实行经济市场化而言,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如何确定最优次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金融》2006,(18):89-97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金融》杂志不仅见证和记载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完整过程,同时也对各个时期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实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理论探讨。温习这些理论篇章,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把握住中国金融界50多年来的观念嬗变及其社会原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金融体系的裂变、通货膨胀所引发的忧思、对金融改革开放步骤的设想、对新世纪全球经济失衡的关注,这些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理论问题在《中国金融》杂志上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之笔一一得到了深入分析。我们摘编了部分重要理论文章,也许其中的一些话题在今天仍会激起读者的共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体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耀先一、中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十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年均GDP增长达9.9%。特别是199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中国实行了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注重适时微调,使国民经济逐步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金融谜题产生于两个原因:(1)大量的储蓄过剩(贸易顺差)导致货币错配,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不成熟的债权人,不能借出自己的货币,相反,国内金融机构积累了大量外币债权(主要是美元)。(2)中美经济学家都误把储蓄过剩归因于人民币的低估。为了安抚美国,人民币对美元以每年6%或更多的速度逐步升值。人民币自2004年以来可预期的升值和美国利率自2007年中期以来的持续下降,不仅吸引了热钱的流入,而且抑制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以私人资本的方式流出。与2005年至2006年的情况类似,这种外汇市场上的对人民币升值的单向赌注已不能由中国相对美国较低的利率抵消。因此,中国人民银行现在必须进行干预,以防止人民币的棘轮式升值,并且因此而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金融中介机构。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消除外汇储备积累的货币影响做了大量的努力,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还在不断上升,过剩的流动性不断涌入全球经济之中。中国已经从一个对美国和欧洲的价格水平起紧缩作用的力量转变为推动通货膨胀的力量。由于货币错配,人民币的浮动既不可行,也不可取——强势的人民币不能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相反,为了进行货币控制,以及普通私营部门为中国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融资,需要汇率重新回到类似于1995年至2004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名义汇率。但是,要使新确立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成为可信的货币锚,外国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中国打击论"必须停止。货币稳定能使中国人民银行重新获得对货币的控制能力并遏制通货膨胀。只有这样,中国政府才能采取果断措施,通过减税、增加社会开支和提高的股息支付等方式来减少贸易(储蓄)顺差。但只要经济依然过热,政府对采取这些减少贸易盈余的措施就有所犹豫,因为这些措施短期内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