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1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5.4%,肉禽等食品价格快速上涨是CPI上行的主要拉动力,居住价格居高不下对CPI上涨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下半年特别是三季度CPI上涨压力依然较大,预计CPI涨幅将呈前高后低态势,全年约为5.0%~5.4%。宏观经济政策应保持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采取有效措施综合疏解物价上涨压力,切实管理好通胀预期。  相似文献   

2.
2010年,价格市场波诡云谲,变化异常。1月~10月,全国CPI平均上涨3.2%,而到了11月,CPI上涨到了5.1%。河北省2010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2.7%,总体上呈温和上涨态势。  相似文献   

3.
CPI同比涨幅逐月回升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八大类消费品构成,权重由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决定。近两三年,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的最主要因素。2011年下半年以后,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回落幅度较大,加上2010年下半年以来偏向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滞后效应和同比翘尾因素降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呈现回落走  相似文献   

4.
2010年CPI同比上涨3.3%,食品类的粮食、蔬果价格以及居住价格较快上涨是拉动CPI上行的主要动力.2011年,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猪肉价格先涨后稳、流动性过剩滞后影响犹存、输入型通胀风险增加等因素将使CPI上涨压力明显加大,预计CPI涨幅将呈"前高后低"态势,全年约为4.1%左右.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定物价为优先目标,进一步细化通胀预期管理措施,着力健全保障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调控监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2010年CPI同比上涨3.3%,食品类的粮食、蔬果价格以及居住价格较快上涨是拉动CPI上行的主要动力。2011,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猪肉价格先涨后稳、流动性过剩滞后影响犹存、输入型通胀风险增加等因素将使CPI上涨压力明显加大,预计CPI涨幅将呈“前高后低”态势,全年约为4.1%左右。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定物价为优先目标,进一步细化通胀预期管理措施,着力健全保障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调控监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7月CPI创30个月来新低后,近期食品价格却呈现出上涨势头,这也让未来CPI走势增加变数。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隋况,除了水产品价格出现小幅下跌外,其他主要食品价格普遍上涨,其中蔬菜价格涨幅最为明显,油菜、黄瓜、大白菜分别上涨了19.3%、16.7%、I3.6%。业内分析,随着货币投放的不断增加及油价上调影响显现,食品价格将开启新一轮上涨行睛,8月CPI将重新回升至2%以上。  相似文献   

7.
随着5月份肉蛋价格蹿升,当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4%,6月份CPI更是上涨4.4%,今年上半年CPI轻易地迈过3%的调控目标值,达到3.2%,从一些金融机构的预测来看,下半年CPI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8.
《广东经济》2011,(12):13-13
CPI涨幅再小也是涨,对于百姓生活来说也是负担加重。重点是,承认CPI上涨中的合理因素,剔除不合理因素,并扎实提高百姓的抗通胀能力。有了这样的应对思路,CPI上涨就不可怕。8月份,北京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6%,环比上涨0.2%,冲上40个月高位,食品和居住继续充当拉动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相似文献   

9.
2013年,推动我国物价上行的因素有所增多,特别是消费需求恢复性增长、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刚性上涨、猪肉价格周期性回升将促使CPI涨幅扩大。同时,输入型通胀压力也会对CPI上涨产生一定影响。预计CPI同比呈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涨幅为3.2%左右。宏观经济政策应进一步增强调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控制好物价较快上涨的货币条件,适时适度对鲜菜和猪肉价格进行调控,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强资产市场调控力度,深化资源价格改革,规范价格调节基金管理。  相似文献   

10.
202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位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1-10.月CPI上涨3.0%,PPI下降2.0%,预计2020年CPI上涨2.6%,PPI下降2.0%。展望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恢复性.上涨、货币环境宽松、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支撑价格上涨;猪肉价格稳中有降、粮食产量和库存双高、宏观需求偏弱等因素抑制价格上涨。综合考虑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影响,初步判断2021年CPI上涨1.5%左右,PPI上涨0.5%左右。应重点关注国际大宗商品和猪肉价格走势,做好前期稳物价措施退出对2021年物价波动影响的政策预案。建议将2021年物价调控目标定为3.0%左右,实施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推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相似文献   

11.
我们国家2007年居民日常消费品价格显著上涨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尤其以猪肉价格的上涨为甚对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翻开报纸,杂志,到处都是CPI的字眼,到底什么是CPI,它是怎么计算的,它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本文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声音     
《经济导刊》2009,(12):6-6
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6%.这时CPI数据10个月来首次由负转正。  相似文献   

13.
陆晓明 《经贸实践》2007,(11):60-61
CPI上扬与以往通胀不同 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期两次通货膨胀不同,今年CPI指数较快上涨主要是受粮食和肉禽涨价的带动,占CPI权重更大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则基本稳定,而前两次通胀中农工产品价格普遍大幅上涨。比如,1994年占当时CPI权重13.1%的服装鞋帽类产品价格涨幅在20%,以上,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涨幅在14%,而今年衣着类产品价格同比下降0.1%,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上涨不到2%。  相似文献   

14.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对CPI传导影响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根据2007年江苏省农产品生产价格及农业生产成本上涨的情况对CPI传导影响的原因分析,论述了CPI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和对农民实际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平抑物价上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针对物价运行环境的悄然变化,本文以货币数量论和结构性通胀理论为基础,使用1978-2011年的数据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CPI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CPI上涨的货币现象显著,人均产出水平与货币供给水平提高的综合作用抑制了CPI的较快上涨;与加快的工业化进程驱动对CPI上涨不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却对降低CPI有着积极意义;粮食价格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助推了CPI爬升.为此,应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保障农业生产,维持农产品价格稳定;与此同时,应不断提升货币流通速度,降低CPI上涨的货币压力,并及时调整CPI权重,提升CPI指数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广东经济》2012,(9):60-60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报告,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月回落了0.4个百分点,为30个月以来新低,涨幅首次回落到2%以内;通胀压力继续下行为宽松政策留足空间。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4%,非食品价格上涨1.5%;1至7月份平均,全国CPI同比上涨3.1%。  相似文献   

17.
陈雁群 《时代经贸》2020,(12):12-13
2019年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猪肉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引发人们对于未来通胀的担忧。猪肉价格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到底猪肉价格上涨对CPI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本次研究将对猪肉价格与CPI的关系和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潘家芹 《经济师》2007,(3):53-54
我国近年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一直高位运行,根据理论逻辑,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最后会拉动居民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然而PPI始终没有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出现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现象,使得很多人开始怀疑CPI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文章试图从我国目前CPI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角度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主要观点 2004年1-9月份,CPI同比涨幅持续走高,累计上涨4.1%。第三季度CPI环比由降转升,新涨价因素明显增强。 新涨价因素主要来自肉禽蛋及其制品和居住类价格持续上涨,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下游的传导也开始显现。 由于翘尾因素逐渐减弱,新涨价部分不会大幅上扬,预计第四季度CPI同比涨幅将明显回落,全年CPI将在4.0%左右。 下一步宏观政策的重点是保持CPI总水平基本稳定,适度控制新涨价因素,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居民生活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2011年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6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6.4%,这一数字已达到35个月以来的新高,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7%,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上涨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6%,居住价格同比上涨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