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发展低碳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新途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的主题,新型工业化必须以低碳经济为"引擎"开拓经济发展的新主题。低碳农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基本面,低碳工业是新型工业化的主线,低碳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何野  张超 《经济视角》2010,(11):55-56
低碳经济是继工业化和信息化之后,人类经济面临的又一场革命。纵观如今发展低碳经济的两大论断:低碳阴谋论和低碳发展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更有理由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思想是全社会热门的话题,也是时代的一种趋势.低碳经济思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地球的特点,使得社会各行各业都积极引入这一概念.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国家高端专业人才的方式,必然需要引入该思想.也只有将低碳经济思想与高等教育相结合,才能进一步促进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帮助国家培养新一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综合性人才,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让国家长治久安,让全人类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继工业化和信息化之后,人类经济面临的又一场革命.纵观如今发展低碳经济的两大论断:低碳阴谋论和低碳发展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更有理由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全球气候变化促使低碳经济走上世人面前。中国产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但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也给中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中国能够避免走西方国家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走出一条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低碳经济为依托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将转向更为高效的制造业和低碳产业结构,这有利于中国保持国际贸易领域的持久竞争力,同时可以避免国外的碳关税而有利于出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集群对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创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全球化问题促使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走低碳工业化道路,而实现低碳工业化的突破口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程度直接影响低碳产业竞争力和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程度,但是我国低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为制约低碳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瓶颈。文章阐述了低碳工业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分析了集群对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创导作用及交互作用机理,构建了集群与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耦合螺旋模型,通过探讨制约集群导向进行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各种因素,进而得出结论,以集群为导向构建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是实现低碳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建议应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向低碳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低碳产业链或低碳产业集群的形成、宣传低碳观念,营造低碳技术创新文化环境,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面对日渐凸显的气候变暖及由此导致的极端气候灾害,人类选择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最终出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走低碳减排的道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广新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需要,更是改变自身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当前,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着结构、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种种制约。未来,中国欲走好低碳道路,就必须出台有力的政策,着力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五大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道路是发展大势和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值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立足现实国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五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和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先进生产力的现实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在领导中国发展经济的历史进程中,顺应世界经济从传统的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选择的正确途径和所设计的与时俱进的方案,是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面对传统能源日渐耗竭,温室效应导致气候不断恶化的事实,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倡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保定在工业化进程中从大局出发,把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本文从保定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出发,阐述低碳经济对保定的效应,分析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对保定低碳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全球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人类无限制的向自然界的索取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识的一条道路,而低碳经济的开展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一项必然选择,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环保效益,同时也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此,低碳经济成为了众多国家大力开展的一项主要模式.本文则主要结合低碳经济的特点,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陈亚珍 《时代经贸》2012,(10):69-70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全球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人类无限制的向自然界的索取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识的一条道路,而低碳经济的开展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一项必然选择,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环保效益,同时也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此,低碳经济成为了众多国家大力开展的一项主要模式。本文则主要结合低碳经济的特点,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能源、低排放、可持续已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增长的新型驱动力。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面临巨大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需尽快转变发展模式,加快低碳经济发展。而这一经济模式的运作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加以保障,其中财政政策是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革命之后发展至今,表现出极大的资源浪费、环境代价过高等问题.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的采纳和应用.不断推进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会探讨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把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成为共识。低碳发展也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之一。  相似文献   

16.
温蕾 《经济问题》2012,(10):72-74
在全球经济迈入低碳的背景下,低碳物流运输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创新道路运输企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分析低碳经济的基本机理与内涵,结合低碳物流发展的特点,研究基于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物流战略,为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低碳物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为道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物流的决策指明方向,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大踏步前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经济增长,使人类的物质财富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扩张.但由于大量碳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抓住低碳发展的历史机遇,突破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的约束,走新型工业化的低碳道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淑娜 《经济师》2010,(6):34-35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以重化工产业主导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因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资源压力和气候压力。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通过构建模型说明高碳能源的经济结构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并对中国经济低碳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指出:未来40年内中国城市化进程将高速发展,然而,中国城市环境问题相当严重,传统的高碳发展道路充满危机,必须开创一条低碳发展的绿色道路。随后进行了四点理论分析,指出低碳城市是改善我国城市环境与发展的新型机制,低碳城市需要理性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低碳城市需要不断创新和学习,低碳城市需要探索最适合自己国家、地区的模式。文章总结了低碳城市的政策框架,总结了低碳城市在中国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渐深入,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而江苏省,是我国的一个对外出口的贸易经济大省,要想江苏省能够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低碳经济,对外出口走低碳路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低碳经济下江苏省外贸出口的贸易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外贸结构优化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