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构建居住选择与城市融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辽宁省不同规模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运用logit、PSM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农民工城市居住选择对其城市融入存在直接影响,与市民居住融合或与市民为邻显著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中小城市农民工邻里效应要强于大城市,老一代农民工邻里效应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选择通过邻里互动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城市融入,邻里互动程度越高,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概率越高。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在改善农民工城市住房环境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注重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居住融合,通过居住融合加强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联系与互动,进而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2.
户籍制度的约束、社会保障制度变革滞后、教育制度门槛设置过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农民工在城市昂贵的居住成本等因素严重影响农民工市民化,因此,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降低城市落户门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实行平等的就业体制,实施公平的住房政策,并对社会各界进行宣传和引导,消除社会大众对农民工的偏见;同时,法制部门应着力加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并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3.
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尽管中国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持续增长,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依然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并且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也没有带来城乡工资差距的均等化,相反中国的城乡差距、城市内部本地职工与外来职工的工资差距都是持续扩大的。对于这些与传统理论相悖的"谜",本文借助于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的内生决定机制来解释。本文认为,从绝对禁止到逐渐松动,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的演变是倾向城市居民利益的决策结果。改变这种从城市利益出发、由城市单方面制定人口流动政策的局面,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的转变才能够实现。而这种转变既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又有利于实现城乡平等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利用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0-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研究产业专业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对城市经济规模、投资水平、非农产业比重、是否为副省级城市、是否为珠三角城市、是否为沿海港口城市等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从总体上看,产业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使用面板门槛模型对产业专业化的潜在异质性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产业专业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有一个最优的临界水平;在到达该临界水平前,产业专业化程度提高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但在越过该临界水平后,过度的产业专业化反而不利于城市经济增长。同时,根据这一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是困扰当前城镇化的大难题,其中居住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问卷和分析认为,当前大城市外来农民工结构变动呈现"七化":年龄年轻化、性别均衡化、从业三产化、时间长期化、进城家庭化、意愿留城化、收入分化。农民工住房结构简陋、设施欠缺,呈现出"五为主"特征:郊区村民平房为主、市场途径租赁为主、自己寻房为主、多人合租为主、低租金房屋为主。频繁迁居严重影响农民工居住稳定性,农民工居住需求呈现出务工生命周期特征,即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准定居期4个阶段,随着务工生命周期的变化,农民工社会生态位势得以提升,需要通过迁居来满足居住需求变化。通过调查,认为当前农民工住房政策面临五大矛盾:"个体的暂时性"与"群体的稳定性"的矛盾、"业态多元化"与"单位主导解决"的矛盾、"发展中小城镇"与"农民工大城市指向"的矛盾、"先上后下"的政策与"底层住房困难"的矛盾、农民工住房"需求分异"与"政策过粗"的矛盾。文章对农民工住房政策提出了五个建议:分类实施,改变由单位主导解决的总体思路;先下后上,优先解决最困难农民工住房问题;建立"企业间可接续,城市间可转移"的务工档案;先大后小,优先解决大城市农民工住房困难;政策细分,完善需求导向型的住房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利用2010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农民工在城社会保障状况做了分析,并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借助计量经济学工具,研究了社会保障状况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参与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对于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积极影响。缴纳过住房公积金的农民工相比未缴纳者城市融入水平更高;居住在廉租房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起正向作用,而居住在免费房或租房则起着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比较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蔚琼 《经济纵横》2015,(2):105-109
农民工住房问题是与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相伴而生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破解农民工住房难题、保障农民工住房权利,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制定住房保障政策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对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的比较,剖析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将有利于深入探索更为有效和切实可行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方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房地产投资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居民住房消费得到有效启动,呈现供求两旺的发展势头。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对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局部地区和部分中心城市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市场结构不尽合理、房地产价格高涨、  相似文献   

9.
刘玲睿 《经济师》2009,(11):30-31
城市化是在“两难悖论”的复杂博弈之中推进的,城市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与进步的同时,随之而来产生了诸多新的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化席卷农民工群体涌入城镇社区,由于思想观念、经济地位与人际网络等差异,农民工逐渐被城市社会边缘化。以城市农民工廉租房制度实施的现状为表述对象,从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取向与覆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提出“国家-社会”合作供给农民工住房公共品的整体吸纳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住房保障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基本建立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住房公积金、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等各种制度,城镇居民住房有了一定的保障;居住在农村和城市的广大农民,其人居环境、住房等却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保护农民合法财产权益、使农民住有所居,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住房制度改革,使城镇居民住房状况总体上有了显著改善。然而,由于改革过程中政策措施的不配套,导致经济利益调整的非均衡,使得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状况改善甚微,从而形成了目前贫富阶层住房两极分化的局面。本文通过对沈阳市低收入家庭实际住房状况的调查,分析了住房制度改革对低收入家庭的相对不利影响,指出通过政府在住房市场上提供社会保障住房,将有助于解决住房公平问题,进而实现市民普遍康居的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2.
李向军  徐桥 《技术经济》2024,43(1):1-13
基于2008—2016年全国35个大中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Tobit模型和投入导向型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探究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整体维度城市房价与城市生产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曲线,且城市的房价水平超过了“房住不炒”的最高临界值,房价上升的抑制效应显著。房价对于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生产率影响具有异质性,在人口规模达到特大城市时,房价与城市生产率呈现倒U型特征,人口规模达到超大城市后,房价与城市生产率倒U型特征消失。不同类型城市房价与城市生产率之间的倒U型关系和城市的异质性特征表明,我国大中型城市应进行房价的“一城一策”精细化调节,“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具有坚实理论依据和现实必然。  相似文献   

13.
《China Economic Journal》2013,6(2-3):134-151
The per-capita urban housing area determines trends in the real estate market largely. These trends are important in formulating economic policies. The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provides two groups of data for ‘per-capita urban housing.’ The demand–supply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housing market must be analyzed and predicted by using different versions of data. This study uses data from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comprise projected timing comparative data of the Chinese per-capita urban housing area, and predicts the future demand–supply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housing market using the Gompertz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er-capita urban housing area has declined since 2001, but the tight trend of the Chinese real estate market and the pressure of rising house prices will last for a relatively long time. The construction speed of commercial houses will only slow down if the urbanization proportion reaches 75%.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城市住房价格快速上涨,政府推出房地产“限购令”,以期调整房地产市场,控制城市房价。本文构建了带“限购令”政策约束条件的单中心双环城市住房市场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房地产“限购令”的政策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限购政策使大中小城市房价均有所下跌,中小城市房价的下降幅度大于大城市的幅度,城市的投机性住房需求越大,限购政策的效果越明显。本文认为“限购令”作为非市场调控手段,仅可作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策,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异质性特征,对限购政策进行辨证选择。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mand for and supply of residential housing in urba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when the urban housing market became commercialized. Using aggregated annual data from 1987 to 2012 in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framework we show that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urban residential housing price can be well explained by the forces of demand and supply, with income determining demand and cost of construction affecting supply. We find 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urban housing to be approximately 1,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to be approximately ?1.1 and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of the total housing stock to be approximately 0.5. The resulting long‐run effect of income on urban housing prices in elasticity terms is approximately 0.7, because the increase in income has shifted the demand curve outward more rapidly than the supply curve.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住宅特征价格分析:对杭州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于住宅产品的异质性,国外学者广泛使用特征价格模型分析城市住宅市场。特征价格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由Lancaster偏好理论和Rosen的产品特征市场供需均衡模型两部分组成。在访谈的基础上,选择了18个住宅特征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基于线性函数形式构建了杭州市住宅特征价格模型。采用杭州市2 473个住宅样本数据和290个住宅小区的实地调查资料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发现就整个住宅市场而言,14个住宅特征对住宅价格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影响程度有差异。同时,根据特征价格对14个住宅特征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排序,并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完全信息混合战略动态博弈方法对中国城镇住房市场销售者与购买者交易过程进行博弈分析。根据精炼纳什均衡解,在销售者预期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住房最优定价由销售者交易时间贴现因子决定,且与贴现因子呈反向变化关系;在预期市场条件变化情况下,最优定价由贴现因子与市场条件变动系数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8.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经济地理》2011,(9):1445-1451
立足问卷调查获取轨道交通沿线居民职住分布和通勤特征数据,分析了轨道交通对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及其结构下的通勤组织特征,基于GIS勾勒出轨道交通网络格局下职住分布的形态,提出了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背景下区域性职住不平衡的新格局。主要结论有:①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居住选择的空间,加快了居住人口向郊区迁移,加速了区域性职住不平衡的发展趋势。②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快速客运体系将在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中发挥骨干框架作用,轨道交通沿线的郊区地带呈现出人口敛聚和产业集中的双核空间集聚的发展态势,最终沿轨道交通网络轴线形成放射状的"点轴"格局。③轨道交通对长距离出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城市路网和机动化发展成熟的条件下,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最重要的通勤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机制与调控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红萍  杨钢桥 《经济地理》2005,25(1):109-112,116
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的必然性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对矛盾,在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今天显得尤为尖锐,如何实现城市居民居住质量的提高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总结了我国当前城市住宅用地扩张的特点,从经济、制度、技术以及人为干预四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机制进行了解析,并对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