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和信贷是宏观调控的两大闸门。国土资源部肩负着土地调控的职能。未来10年,土地及其相关问题是影响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最直接的影响来说,包括了地价与房价的关系、耕地与中国粮食安全的关系及土地财政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财政是近年来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围绕土地财政存在的原因、作用的绩效以及引发的问题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关于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涉及的因素也非常多,这使得对于该问题的理论研究进展不大。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出发,以实证的方法力求客观地描述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实际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存在较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土地财政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因而在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宏观任务下,对于土地财政的管理强度就需要我们审慎定夺。  相似文献   

3.
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土地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求关系作为影响土地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最主要、最直接因素,对于供求关系研究有助于更深入把握土地市场运行动向。文章在分析影响土地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相关因素基础上,以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分析土地市场均衡问题以及供求与价格关系,认为土地市场只存在短期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4.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前提,社会资本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土地流转。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非正式社会交往与正式组织参与两类社会资本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礼金支出越高,与邻居、亲朋交往越频繁,有族谱或家谱的农户租出土地的概率越高,但这类"强关系"对土地租入的影响不显著;参与正式组织的农户,更倾向于租入土地。以亲缘、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特殊信任"是推动土地租出者走向合作的行动逻辑,但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广的关系网络对土地租入者利用资源和获取信息进而进入土地流转市场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汪蕾 《经济研究导刊》2012,(33):167-168
利用2002—2010年间的东中西部六个省市地区的数据对中国土地转让价格与房价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目前的土地政策作用下,中国土地转让价格对房价的影响显著。对于政府制定正确的财政政策和房地产业政策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分税制背景下的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对土地财政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市级政府支出分权明显高于收入分权,存在财力和事权的不对等。收入分权与土地财政没有显著关系,支出分权与土地财政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分税制引致地方政府事权的不断扩大是引发土地财政的主要原因。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土地财政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能有效缓解土地财政。上述关系还受到地域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影响关系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土地财政”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土地财政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从实证的角度对中国土地财政模式和财政体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
外部机会、土地制度与长期投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部分经济学家坚持认为,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妨碍了农户的长期投资,应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生产的停滞负责。不过,已有的实证研究并不完全支持这种看法。事实上,长期投资与土地地权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本文通过一个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土地制度与农户长期投资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分析表明,土地调整制度并不必然妨碍农户的长期投资,尤其是当不存在外部机会时,土地调整制度与土地私有制度对农户长期投资的影响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9.
齐艳茗 《当代经济》2010,(17):71-7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城市化也引发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化发展与土地供给的矛盾已经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本文着重从城市化与土地管理政策的关系入手,探讨二者的协调发展,以期消除或减少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0.
完善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制度是健全中国地方税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中国城镇土地国有制的条件下,对包括土地和房屋在内的房地产征收统一的物业税存在法理上的障碍。中国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制度,必须立足于城镇土地国有制的背景,正确认识和处理土地出让金与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的关系,应将现行一次性收取的土地出让总成交价款分解为一次性收取的土地补偿金和分年度收取的土地年租金,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建立以土地年租金和房产税为主体的地方财政收入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土地兼并和集中是中国历史上土地关系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上土地高度集中;土地的兼并和集中是建立在阶级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之上。本文重新检视了中国历史上的土地集中问题,并在对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土地集中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土地集中效应差异化假说,说明农业经济时代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土地集中具有不同的经济和政治效应。本文旨在为推动我国改造小农经济、实现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提供理论支持,从历史的高度认识和处理现阶段土地流转和集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土地增值税的改革思路,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二:其一是"取消论";其二是"改革论"。本文认为:应该将中国的土地增值税改造成专门应对土地投机的"相机抉择"工具。为证明上述看法,本文集中考察了如下四个问题:一是述评土地增值税的税制要素;二是论证土地增值税打击土地投机的效应;三是比较土地增值税与其他土地政策的功能;四是论述中国土地增值税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土地增值税的改革思路,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二:其一是取消论;其二是改革论.该文认为:应该将中国的土地增值税改造成专门应对土地投机的相机抉择工具.为证明上述看法,该文集中考察了如下四个问题:一是述评土地增值税的税制要素;二是论证土地增值税打击土地投机的效应;三是比较土地增值税与其他土地政策的功能;四是论述中国土地增值税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4.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土地制度的重要内容,从所有权与经营权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认为家庭是中国土地制度承载的主要主体,土地产权关系的分离是提高效率、进一步强化土地所有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谢群松 《经济学》2003,2(4):875-892
关于中国土地增值税的改革思路,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二:其一是“取消论”;其二是“改革论”。本认为:应该将中国的土地增值税改造成专门应对土地投机的“相机抉择”工具。为证明上述看法,本集中考察了如下四个问题:一是述评土地增值税的税制要素;二是论证土地增值税打击土地投机的效应;三是比较土地增值税与其他土地政策的功能;四是论述中国土地增值税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土地征收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今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土地征收补偿存在的弊端是引起土地征收问题的主要原因。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的确定,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补偿不仅将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土地征收补偿问题,而且也体现了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建设的方向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制度的发展变迁不可能孤立地进行,要受到当代中国农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影响。农村土地调整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立法例,又要兼顾中国土地承包经营的实践经验和本土资源;既要有所创新,又要立足于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及土地关系的现状。土地制度变迁的方向、速率和目标,都要受到我国目前农村社会转型进程的制约。在土地制度建设的方向选择上,应把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置于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有限的,但其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土地供求关系是指土地经济供给与人们对某些土地用途需求之间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呈逐渐增加趋势,靠增量用地来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传统供地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需要。因此,积极创造条件,挖掘现有城镇土地利用潜力,增加土地经济供给,是缓解中国城镇土地利用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刘婧娟 《经济研究导刊》2011,(7):170-172,194
土地登记制度是土地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可以将土地归属关系以法律的形式进行确认。然而,中国土地登记制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使其应有的作用不能得到发挥。通过对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可以为中国土地登记制度的改革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建设日渐集中到村镇建设的微观层面,同时耕地大量减少,土地制度及农地制度成为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对土地制度和农地制度进行了相关综述的梳理,界定了土地制度和农地制度的内涵与外延,对土地制度和农地制度的相关研究领域、范围以及主要关注的问题。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高度影响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土地制度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农村土地制度,即农地制度。中国理论界关于农地制度的主体性构建研究主要集中于农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使用权流转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