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基于我国“脱实向虚”的经济现状,以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研究企业金融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研发投入越多;相比于国有产权、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民营产权、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金融化更加有助于其研发投入;金融化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研究阶段支出有促进作用,而对开发阶段支出有挤占效应。  相似文献   

2.
经济     
《经济导刊》2023,(11):5-7
<正>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金融工作目标任务、谋定发展路线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从此前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升格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正在加强。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  相似文献   

3.
我国金融经过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但改革的成败却尚无定论。迄今为止的金融改革一直都受政府行为的深刻主导,但已越来越受到金融思想、价值体系甚至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促进或者阻碍,从而面临发展的“节点”。我国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需要依靠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的思维和观念更加民主、理性、务实.要依靠更广泛、更深刻的金融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4.
周彩霞 《经济师》2002,(5):23-24
文章通过对 1980年以来我国利率水平的实证分析 ,探讨了我国利率政策对居民、银行和生产企业三者的“租金效应” ,并对导致这些“租金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我国正处于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的交叉阶段 ,但仍以金融抑制为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报告在谈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时候说了三句话,一句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一句是“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还有一句是“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文主要讲怎样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使国民经济能够更加平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满海红 《时代经贸》2013,(16):172-172
我国国内各高校在加强金融专业内涵建设,打造“金融复合人才”方面都予以了不同层面的教学改革。然而大而全,宏观模糊的目标定位却是我国各普通高校极为常见的现象。本文以专业特色、复合人才需求趋势为突破口,探讨如何更加实际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金融复合”人才。  相似文献   

7.
金融集聚使集聚区内部的金融产业和相关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通过特殊的传导机制对周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2003—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证明了金融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银行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贡献度明显大于证券、保险业且逐年递增;保险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有益”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交叉互补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入WTO后 ,我国经济及金融的发展将全面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 ,金融将全面对外开放 ,对人才提出了更加规范、更加国际化的要求。高等学校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大批“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文章着重探讨了金融与财务管理两个具有互补性专业交叉融合的问题。从外部课程的交叉到内容的融合 ,其目的是想寻找更加有效地培养金融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途径。文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美国 )在这方面的经验 ,提出“宽口径、多交叉”的思想 ,并将其逐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王镭 《财富时代》2023,(5):20-21
<正>2023年全国“两会”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得到全面重塑,形成在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由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外汇管理局(“一行一总局一会一局”)的行政部门具体落实的架构。这一框架对中国金融乃至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有什么影响,会为哪些改革破题打下基础,值得我们认真讨论。  相似文献   

10.
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是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结合我国金融企业的特点而制订的。强调了金融企业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更加注重资产质量,要求对或有负债进行充分披露,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规范了金融企业利息收入的确认。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测算金融“脱虚向实”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增长可以有效推动金融“脱虚向实”,社会融资规模的扩大并未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有效的拉动作用,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且金融资产配置失衡致使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和银行集中度的提高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可通过继续坚持金融创新、不断深化金融改革等措施提高我国金融“脱虚向实”效率。  相似文献   

12.
董艳 《财经科学》2023,(12):2-4
<正>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金融工作,分析了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这次会议鲜明提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明确“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市场和第二大保险和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3.
张金林  董小凡  李健 《财经研究》2022,(7):4-17+12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景,如何推进共同富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基于CHFS微观调查数据构建了共同富裕指数,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推进共同富裕,其中创业活跃度的提升是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重要路径;第二,在偿债能力低、金融市场参与度低以及农村地区的家庭中,数字普惠金融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第三,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普及数字工具以及提高个体金融素养能够减轻“马太效应”,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质效,从而推进共同富裕。文章厘清了数字普惠金融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作用与路径,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利用数字金融打破“资源诅咒”效应,提升西部民族地区“两山”转化水平,将“生态高地”转变为“经济高地”,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两山”转化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两山”转化水平。从分项指标来看,数字金融发展对“金山银山”的提升作用显著大于其对“绿水青山”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市场一体化程度更深、人力资本水平更高和资源禀赋更好的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两山”转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两山”转化水平。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两山”转化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金融服务行业基本上延续两条创新发展路径:金融需求与科技深化,且历经了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阶段。当前,金融科技深度嵌入金融服务行业,并通过市场与政府资源配置形成了“双重法则”,即金融科技通过市场化创新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同样给我国统一大市场的金融监管体系带来了挑战,亟待通过政府配置实施金融监管,因为金融科技“混业性”与金融监管“分业性”存在发展冲突,金融科技“去中心化”与金融监管“趋中心化”存有逻辑分野,金融科技“风险复杂化”与金融监管“目标分散化”具有现实矛盾。因此,通过重点比较中外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与监管体系的异同,重构我国统一金融科技大市场的监管体系:变革金融监管理念,对金融科技实施统一监管;创新金融监管工具,稳步推进“监管沙盒”建设;调整金融监管目标,防范金融风险并保护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16.
金融开放是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中各国的必然选择。中国金融开放二十余年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入世以来,金融开放进入实质性阶段,尤其在当前的“后过渡期”内我们面临更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2005年11月7日央行首次发布《金融稳定报告,》我国“后过渡期”内金融开放将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为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取向。文章将从金融开放的内涵探讨出发,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历史阶段及其开放成果进行回顾,最后对我国入世“后过渡期”内金融开放的走势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如何做好1995年的金融工作,对于我省圆满完成“八五”计划,顺利实施“九五”计划至关重要。为此,记者采访了万国庆行长。 记者:前些日子省金融工作会议就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做好1995年全省金融工作做了全面部署,请您谈一谈今年我省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 万行长:今年金融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督,改善金融服务,坚决抑制通货膨胀。金融工作的重点是,大力组织存款,扩大信贷资金来源;盘活资金存量,加速资金周转;用足、用活、用好信贷规模,调整贷款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强化金融稽核监督,坚持金融分业经营和管理,稳定金融秩序;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改革,改善金融服务,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结构要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不在于“升级”本身,而在于要构建创新型经济、实现知识技术与制度体系的创新(即经济创新)。经济要创新、产业要升级,相对整体金融联系实体经济更加紧密的区域金融发展就需要做出更深入的改革。金融发展改革的基础是金融发展制度创新,本文基于区域金融发展的理论逻辑和构造发展的总体框架,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制度创新问题做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在金融功能提升和金融效率检验目标的约束下,本文提出以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创新金融支持,以系统适应效率实现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的结论及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9.
胡洁  韩一鸣  钟咏 《技术经济》2022,41(12):144-156
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脱实向虚”问题,微观层面表现为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导致金融领域的风险集聚。因此如何抑制经济“脱实向虚”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09—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非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从产业优化发展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企业并购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影响及作用机制,并采用三重差分法检验境内并购和海外并购对于实体企业金融化抑制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企业并购对于企业的短期金融化行为和长期金融化行为均有抑制作用,且海外并购的抑制作用更强;境内并购主要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和“产业链协同互补效应”抑制企业金融化,海外并购主要通过“产业链协同互补效应”和“技术协同效应”抑制企业金融化。本文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对资本的吸引力,从而从根本上治理经济“脱实向虚”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金融经营模式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模式过渡的路径。尽管我国目前尚不具备混业经营的条件,但至少应当在分业经营的大框架下使混业业务渗透和资金渗透更有规则、更有界限、更加透明。对于金融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国而言,选择“分步渐进”的模式更适合中国国情。1·维持分业经营总体格局,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业间浅层次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经营。近两年,我国证券业、保险业、银行业在资金和业务上已开始相互渗透,保险基金被允许以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股市,而银行方面也积极推出如“银证转账”、“银证通”等与证券交易相关的业务,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