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一些符合现实的假定条件出发,考虑多种因素,即,商品价格、进口需求弹性、关税、承运人数量、运输距离等,构建了一个适合于测度国际海运企业市场势力的计量模型,并对计量模型的使用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以便能够对有关研究国际海运企业市场势力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一个便利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创新函数引入一般均衡方程,构建加成率、生产成本、市场规模、竞争参数、创新投资为一体的模型,由此得出出口需求变动、创新活动冲击企业加成率的理论命题。而后,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对理论命题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研究结论是:出口需求变动导致的竞争增加对企业加成率的提高存在负向效应,而企业的高生产效率和创新活动在较大程度上能弱化这一负向冲击,但初始生产率较低企业的创新活动并不能有效削弱竞争带来的负向冲击,初始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能否通过创新活动最终完全削弱竞争的负效应则具有不确定性;从要素密集度、地区、贸易方式的比较分析发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和一般贸易类型的企业,其各自的加成率受需求变动的负向影响较小,受创新活动的正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创新函数引入一般均衡方程,构建加成率、生产成本、市场规模、竞争参数、创新投资为一体的模型,由此得出出口需求变动、创新活动冲击企业加成率的理论命题。而后,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对理论命题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研究结论是:出口需求变动导致的竞争增加对企业加成率的提高存在负向效应,而企业的高生产效率和创新活动在较大程度上能弱化这一负向冲击,但初始生产率较低企业的创新活动并不能有效削弱竞争带来的负向冲击,初始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能否通过创新活动最终完全削弱竞争的负效应则具有不确定性;从要素密集度、地区、贸易方式的比较分析发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和一般贸易类型的企业,其各自的加成率受需求变动的负向影响较小,受创新活动的正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邢海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0(5)
本文进行了中国制造业中外资参与较多的八个行业中内外资企业的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在中国技术创新努力程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正是外资参与较多的行业。这说明一方面FDI的流入形成了技术扩散的可能,另一方面FDI的市场势力形成了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以及压力,因此“市场换技术”——“以市场竞争换技术创新能力”——“吸引外资”的战略仍然是目前以及未来可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戴翔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4):80-83
拥有市场势力的国际海运企业通过实施其垄断行为,会提高货主的交易成本,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文章对中国海运市场上国际海运企业市场势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存在较高的垄断程度,并据此提出了政府规制措施,以促进中国海运市场的竞争及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具有市场势力的企业面临环境规制时可以通过研发创新实现波特效应,也可以通过转嫁合规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本文利用新《环境保护法》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模型系统地评估了环境强监管对具有不同市场势力的上市公司研发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企业的研发创新,市场势力本身与企业创新呈现倒“U”型关系,同时市场势力显著抑制了新《环境保护法》的波特效应。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20年间,中国企业在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壮大之后,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境外市场,跨国经营成为中国企业做大自己,扩展实力的好机会。目前中国企业在国外兴办各类企业近万家,投资近20亿美元,同时,还参与了国外资本市场的经营,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跨国经营正成为中国企业熟悉世界、参与竞争、追赶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窗口和桥梁。 相似文献
9.
竞争、垄断和市场势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市场势力是指公司影响和控制所售产品价格的能力。本讲探讨有关市场势力的基本经济理论,这是研究反托拉斯政策的基础。 一、竞争模型 1.完全竞争模型的基本假设 产业经济学致力于把现实的市场模型化,并比较它们与竞争性模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场强模型、断裂点模型及最大联系强度理论,探讨了以川渝地区城市群的14个主要城市及111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城市势力圈的测度。从理论上定量计算了成都重庆与二三级城市之间的空间影响范围及联系强弱状况,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川渝地区14个主要城市与各县级单元间的吸引范围。划分结果表明,成都和重庆作为该区域最为重要的两市,其吸引范围占据了该区域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11.
廖璇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4,(1):51-67
在传统发展范式下,企业依靠市场势力获得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实现价值链升级。ESG表现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有助于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进而促进企业价值链升级路径转变。现有研究多考察ESG表现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本文从间接调节机制视角,以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ESG表现对企业通过市场势力获取竞争优势促进价值链升级模式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发现,ESG表现在市场势力促进企业价值链升级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ESG竞争优势和市场势力竞争优势之间存在显著替代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ESG表现持续改善获得的动态竞争优势越明显,对市场势力竞争优势的替代性也更强,国有性质企业相比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ESG竞争优势对市场势力竞争优势的替代效应更为明显。ESG表现主要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降低企业的供应链集中度两种机制对企业价值链升级路径产生影响。企业应积极践行ESG理念,政府应加快畅通绿色融资体系,形成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并行的ESG管理体系,助力企业通过践行ESG理念获取新型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链升级。 相似文献
12.
在零售市场,主导零售商的并购活动有助于提高价格并有效阻止顾客流失,获得市场势力:一方面,由于零售竞争的区域性,主导零售商并购关键店址资源形成产品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由于零售竞争的分散性,主导零售商能够在并购店铺成功实施掠夺性定价。因此,政府规制应准确界定相关市场、防止主导零售商并购引起市场份额的显著变化以及高度关注主导零售商并购后的过度低价促销。 相似文献
13.
黄泽勇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31(3):37
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所测算出的传统勒纳指数和存款调整勒纳指数,运用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2007—2011年间国内108家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市场势力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国内商业银行市场势力呈波动性下降,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势力最强,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势力最弱;不同经营规模下,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市场势力呈非线性关系,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有助于提升其市场势力,而小型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其市场势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纵向市场结构与买方抗衡势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重新界定双重垄断、双边垄断、双侧垄断等不同类型的纵向市场结构,考察当存在双边垄断的时候,在双侧垄断与单侧垄断竞争格局下零售商买方垄断势力日益增长的福利后果有何不同。研究发现,在双侧垄断情形下,从消费者福利角度考虑,纵向一体化结果优于纵向分离结果,而在单侧垄断的情形下,纵向分离结果则反过来优于纵向一体化结果,因此单侧垄断(或者说单侧竞争)的纵向市场结构有效地克服了双重加价问题,此时买方抗衡势力假说有一定的说服力。考虑到跨期因素,这一结论尤为可信。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战略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是开放的心态,不仅要打破资源的边界,而且企业的边界、组织的边界、产业链的边界也都要打破,这是新时代的一个特征。要打通上下游,尽在协同商务,企业没有客户,只有合作伙伴。资源要实现全球化共享和整合、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6.
17.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要求企业加速国际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首先总结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常用的方式,然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了在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最后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零售商市场势力纵向关系研究的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零售商的市场势力和制造商产品的多样化呈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了纵向市场结构由上游垄断一下游竞争向上游竞争一下游垄断的方向演变。零售商的抗衡力量和对上游的纵向约束是其在纵向结构中权力变动的重要表现。这种纵向关系分为非线性定价下的纵向约束和排他性合约下的纵向约束两个部分,从零售商市场势力的视角对制造商一零售商纵向关系进行系统综述,可为我国零售业的反垄断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和储备国,占全球稀土出口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由于定价权的缺失,我国稀土出口对国际价格影响微弱,总量上的"大国"优势并未转化为现实的贸易利得,呈现出"福利恶化型增长".总量看,稀土国际进出口市场均存在明显的寡头垄断性,但进口方微观市场影响力的强大使国际稀土处于买方市场状态.因此,我国应注重稀... 相似文献
20.
李爱喜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6(5):45-50
货币政策对银行市场势力产生一定影响。运用银行业空间竞争模型和勒纳指数分析银行市场势力,得出结论:顺周期的货币政策规则将增强银行市场势力逆商业周期变动的幅度,即由于货币政策规则的变化而导致银行在不同商业周期中的市场竞争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应注意的是,用这种估算方法观察到的勒纳指数变化并不是银行行为改变的结果,而可能是中央银行改变政策性利率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