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三境界     
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书写《资本论》,让天下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念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文革”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只有一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2.
读者     
看这期的《中国企业家》时,恰好在读很多的书,如: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曾康霖的《金融经济学》等等。说到读书,我很欣赏茅于轼的话:读书不要贪多,一年里读一两本即可,但要透,且敢于怀疑。惭愧!透是谈不上的,比如胡兰成的文字,我只当成  相似文献   

3.
读书二三事     
我最早读书是在10岁时。读的第一本小说是《林海雪原》。书是借来的,尽管残破得没有封页,后半部分也脱了线,但我被书里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那时,作为姊妹当中的老大,放学回家是要做全家六口人的饭菜的。于是,我搬个小凳子,就坐在红彤彤的煤火前,一边熬玉米糊一边看书。结果,书看得出神。浑然不觉饭已烧焦,气得母亲一把将书夺过去,一下子塞进了煤火里。  相似文献   

4.
王蒙 《秘书工作》2013,(8):57-58
关于读书,我随便说一点。第一,我读书不是读得最好的,有很多书别人读过,我都没读。还有别人非常热爱读的,我老读不完。比方说《战争与和平》,写得好,我也多次看,但是读不完。还有《百年孤独》,我也读过,有一次我都读到五分之三以上,快到五分之四了,我死活不读了,因为我觉得这位大师的路子已经被我给掌握住了,就不想再看了。当然还有《追忆  相似文献   

5.
枕戈 《审计月刊》2010,(3):55-55
我和韩玲、肖霞、阿华是挚友,我们有个共同爱好,那便是读书。我们四个喜欢书,自然喜欢买书、读书、品书,书成了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我们爱好不同,各读各的书,很少读同样的书。韩玲是在报社工作,她业余时间读  相似文献   

6.
霍达 《秘书工作》2012,(8):51-51
小时候,家里常挂一副对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几十年来,深感其是。中国人讲究“经世致用”,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然而,读了半辈子的书,却仍然不够用,写文章遇到捉摸不定的事,还要查书,不敢贸然下笔。比如,我在写《穆斯林的葬礼》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北京改名叫北平是哪一年?  相似文献   

7.
巴山 《审计月刊》2007,(7):52-52
古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领风骚,只有"读"才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彼岸。书少非君子,无"读"不丈夫。人生糊涂读书醒,书魂缠人是幸事。  相似文献   

8.
出于自身职业的缘故,我喜欢看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特别是那些结合自身实践来讲述企业管理方法的书最吸引我:真实、生动、可借鉴性强。最近读了《杰克·韦尔奇自传》,这本书被誉为CEO的圣经、全球管理领域经典巨  相似文献   

9.
少年的心田犹如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可以作最美最好的图画。历经人世沧桑的洗礼,饱受飘香翰墨的熏陶。《一种情感由书而生》,真挚且神圣,我们就长成了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清醒明确地认识到《读书两忌》:不能读什么信什么成为书的奴隶;也不能信什么读什么,划地为牢做井底之蛙。读书很风雅,甚至很幸福快乐,不管你《痴读周腓力》,还是别的什么,只要你“痴”,你就不会担心《谁动了我的奶酪》。只要你“读”,谁又能动得了你的奶酪?  相似文献   

10.
学会读书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看到这个题目,人们一定会问,还有人不会读书!有,古往今来不乏其人。据《南史·陆澄传》记载,陆澄从小好学,“行坐眠食,手不释卷。”书读了不少,却学而无得。读《易经》三年,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书中含义,被时人讥为“书橱”。晋朝的傅迪,唐朝的李善,都是藏书读书的热心人,可就是学不能用,被人称为“书簏”。可见读书不仅要花气力,更重要的是要讲方法、讲效果。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必定事倍功半,甚至“非随无益而又害之”。怎样读书,鲁迅有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读不读,而在于怎样读。”理解鲁…  相似文献   

11.
秦珊珊 《秘书工作》2010,(11):52-52
初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有种带着任务阅读的感觉。细读起来才发现,这本书带我领略的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风景。跟随书中朴实的文字和真实的事例,我走进了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生活:一张张秉烛夜读的侧影,一页页深入思考的批注,一个个重要决定的形成,让我切实体会到了读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书问书答     
枕戈 《审计月刊》2004,(12):58-58
关于读书,汉代学者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诚为至理。但说的不够通透。书药如何医愚?我以为,一为书问,即读书首先能够引人思索,使人脑瓜子里多了些“为什么”。一为书答。即读书又能使人对诸多“为什么”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3.
痴读周腓力     
读书是一件很风雅的事,至少是一件附庸风雅的事。而能够躺在床上一边吃着零食一边读一本有趣的书,那就不仅仅是附庸风雅.简直可以说是幸福快乐了。 我现在就每天都觉得幸福快乐,而且是双重的幸福和快乐。因为我正在读两本有趣的书:一本小说集《先婚后友》,一本散文集《洋人吹牛》,作者皆周腓力。你一定会问:《先婚后友》,一看书名就觉得一定会有趣,至少“好看”,那么《洋人吹牛》有什么好看呢?答曰:因为这是一本很幽默的散文集嘛! 幽默现如今是一个很流行的词儿,幽默的文字也是很流行的文字。如  相似文献   

14.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读书像汽车加油一样,加满油你得知道去哪里。装了太多的油就变成油罐车,我看太多的人读了好多的书,两种人不太会成功,一个是不读书的人不太会成功,第二个是读书太多的人也不会成功,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是吹吹牛,我来就是想告诉大家,别读太多书。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与写书     
韩进彬 《审计月刊》2007,(10):62-63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读书。那时候,不像现在书多得恐怖多得令人眼花瞭乱。书店很少又很小,书架上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向雷锋学习》、《雷锋日记》,再就是连环画《三国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水浒传》之类。我爱读书的原因也恐怕就是读书的机会太少了。读到小学五年级,下学期才上一个多月,我妹妹出世了,无人照看,只好回家当保姆。  相似文献   

16.
爱书者虔诚地感谢书,例如《读书》衷心地感谢读书者。读书者读书,我们通过《读书》“读”读书者。于是我们守望田野,读到了范曾的大气磅薄。无垠的星空中,同一片蓝天下,回首《读书的历程》,萦绕心头最挥之不去的是什么?也许是——Feeling…… 《读书》对您的读书感情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要求,我们想和您达成其识的只有一点:作品敬请卷写工整,最好是打印——如此整洁美好的形式与您能要表达的内容相统一,更加便于我们品读您的才情和哲思。  相似文献   

17.
迟到的爱     
我是学经济的,读书、看报每日必不可少。前段时间非典袭来,我躲在家里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心绪如麻,只好打电话与朋友聊天诉苦,朋友闻后,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书虫,整日与书为伍,却也有读不进去的时候,这样吧,我订阅了一种杂志,肯定合你的胃口,不妨一读。”次日,朋友送来几册《内蒙古财会》,一再嘱咐我要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8.
闲话读书     
如果从识字始便算读书,那我至今已经读了八十多年书了。在书海中翻腾这么长时间,说没有可说的经验或窍门,容易被人怀疑为不说实话、欺瞒后学,甚至是学问上的吝啬鬼,但我确实说不出什么成本大套的读书法,也不会开连自己都没有读过的书目,更不愿故作高深,侈谈经验,把后学说得云山雾罩,反而让人望书却步。因此,每当有学生或晚辈问起我如何读书时,我总是说些片言只语的心得。这里,我将一些曾讲过、说过和写过的话,略加条理,以答客问的形式说些有关读书的“闲话”。  相似文献   

19.
书籍,是人类传播思想、传播知识和积累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脍炙人口的美文使得“洛阳纸贵”,不胫而走。当代信息爆炸,书业的传播,也己面临着我们的“多媒体”时代。 书本身的传播作用,给书业营销的文化品位提出了要求。我们爱读的评介书籍类的刊物很多,有高品位的《读书》、《书与人》等,也有以服务读者为己任的《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等。至于大型书店、书城的P.O.P,甚至还设以咖啡室以飨读者之需,让你身临其境,如行山阴道中,有美不胜收的观感。传统的习惯使人们从阅读中获取信息,让好书找读者,为读…  相似文献   

20.
抄书     
刘绍义 《上海房地》2014,(11):64-64
在电子书早已普及的今天,抄书,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古代以及近现代,知识分子抄书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们或为得不到书而抄书,或为买不起书而抄书,或为追求读书的效果而抄书,真是五花八门,抄书不止。我最早知道的抄书名人是郑振铎,这位自幼就喜读文史之书的著名文学家、文物专家由于家贫,无力买书,童稚时代就抄过《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