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小平的理论观,是指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态度和立场。邓小平的理论观是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参与领导了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公平效率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主义起点公平、社会主义分配公平和社会主义结果公平方面 ,阐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公平观 ;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制度效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要素效率和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宏观管理效率方面 ,阐述了邓小平的效率观 ;从社会主义起点公平、分配公平和结果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方面 ,阐述了邓小平的公平效率统一观 ,并就邓小平是否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单培勇 《生产力研究》2012,(7):88-90,261
国民素质是人在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所生成的体魄、智力、德性的总体水平;生产力是人们自觉拥有和支配的能力。生产力与国民素质不仅在内涵上具有内在统一性,而且在生成过程中具有共时性或同步性。因此,发展生产力与提高国民素质之间具有互动性和价值同一性,在实践上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发展生产力与提高国民素质之间价值同一性的人本维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途径和应然选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海权观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海权观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海权维护思想,弘扬马克思主义海权观的邓小平和平解决海洋争端的理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海权观的我党新时期领导人的海洋法治理念,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海权观,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潘虹 《经济研究导刊》2014,(16):215-216,246
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思想素质不高、心理素质脆弱,道德素质滑坡、身体素质下降等国民素质问题,借鉴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国民素质思想观,提出可以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环境出发提升大学生的国民素质,使其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6.
在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对提高国民素质、创造科技成果、推动经济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对于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之所以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源于其深厚的知识储备,其知识的获取源于其正确的学习观,本文从邓小平学习观的三个构成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长萍 《生产力研究》2001,(2):59-60,71
在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对提高国民素质、创造科技成果、推动经济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对于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由经济方法论、经济发展观和经济价值观所组成.经济方法论体现了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经济发展观是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邓小平发展哲学的具体应用和体现.经济价值观是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利益忠实代表者的根本立场的鲜明体现.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积极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刘宝宣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可以看出全书贯穿着两个鲜明的观点,一是发展观,一是稳定观、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稳定观,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要稳定,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相似文献   

11.
革命、改革、创新是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上的三个重要的概念 ,三者体现于中国共产党 80多年来的不同历史时期 ,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改革精神与创新精神 ,从一个角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和以之为指南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一、创新与历史动力观为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 ,在不同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历史动力观 ,即毛泽东革命观、邓小平改革观与江泽民创新观。三者内在一致 ,一脉相承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三个代表” ,成就历史伟业的开拓进取精神。“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科技人才观是其科技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党制定和完善科技方针与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探讨邓小平的科技人才观,对于系统把握和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科技人才的基本结构与特征何谓科技人才?它由哪些人构成?这是科技人才观的首要问题。对此,邓小平同志并未作出直接界定。但是,从他的一些谈话和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邓小平同志看来,所谓科技人才,狭义地讲就是指在科技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教授、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观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看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主要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认识富裕的基本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邓小平在科学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时,总是与"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怎样富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并由此构建了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体系。人民共同富裕即"实现什么样的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的首要问题,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必须搞清楚的问题,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以科学精神在我国探索和回答怎样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即"怎样富裕"的现实途径。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蕴含在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内。  相似文献   

15.
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是由人力特征、劳动力特征、就业状况、国民教育和生活质量5个分类体系有机构成的综合体。根据测度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前我国各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状况作出的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的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地区间发展的非均衡性;二是地区内发展的非协调性。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民生观经历了提出、形成、发展三个阶段;民生立场观、民生目标观、民生实践观、民生环境观是胡锦涛民生观的基本内容;胡锦涛民生观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历经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四代领导集体,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从萌芽和产生、确立与发展、深化时期、成熟时期逐步发展而来,逐步成熟而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四代领导集体都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领导思想的哲学思维定位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要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理论起点,立足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经济诚信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德,是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诚信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税收思想分为三个阶段,总体上包括税收经济观、税收分配观、税收开放观、税收政治观和税收法治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